编辑推荐 作者受过良好的中国史学训练,在多次访问马来西亚,大量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将近代马来西亚华人的社会展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马来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关节点马六甲海峡上,也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区,华人在当地占有比较大的人口比例。从17世纪开始,华人纷纷南下马来半岛谋生,经过200多年的迁徙,形塑成当今所见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本书对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结构、近代中国内地对新马地区的认知进行了专门的个案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与田野工作以会馆为例做了方法论的阐述,对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目录 “跨界与文化田野”丛书总序 第一章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 第一节由极乐寺的创建看1900年前后槟城佛教僧侣与世俗社会之关系 第二节20世纪初槟榔屿极乐寺与中国文人的交往及其形象塑造 第二章由五大姓宗族组织建构看19世纪英属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 第一节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英国人统治下的华人社会 第二节19世纪槟榔屿五大姓为代表的闽南宗族组织的兴盛 第三节19世纪邱氏宗族组织在槟榔屿的再建构 第三章20世纪上半叶英属马来亚槟榔屿福建省社群组织的形成 第一节被排挤的福建省其他社群在1900年前后的崛起 第二节1900年前后福建省社群意识的形成 第四章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的个案透视 第一节中华道教近代海外传播的个案:马来西亚霹雳州南天洞 第二节20世纪初马来亚霹雳州金宝地区广东社群的帮群结构——以金宝古庙为考察中心 第五章19世纪后期中国有关今马来西亚地区的认知——以《申报》记述为考察中心 第一节19世纪后期中国有关星马的知识来源 第二节1882年前后中国有关北婆罗洲的叙述 第六章作为方法论的“会馆”——时间与空间 第一节作为社群集聚的认同标准:会馆构成的区域差异——以槟榔屿广东暨汀州社群为例 第二节社会关系的演变:时间里的会馆——以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为例 第三节作为公共的场域:空间里的会馆 附录沙巴华北人调查散记 征引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