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应对美苏两个大国的威胁而进行的三线建设,鲜为人知。作者的父亲就是这个背景下从北京国家某部委来到了大三线。作者就出生在那里,人过中年后,他以一个孩子的角度,用独特的语言方式写下了这些小故事。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那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流行元素及所链接的时代背景,传达出孩子眼里的大人世界,三线人民的建设激情及百转千回的感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三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流河 |
出版社 | 华龄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应对美苏两个大国的威胁而进行的三线建设,鲜为人知。作者的父亲就是这个背景下从北京国家某部委来到了大三线。作者就出生在那里,人过中年后,他以一个孩子的角度,用独特的语言方式写下了这些小故事。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那些带有时代印记的流行元素及所链接的时代背景,传达出孩子眼里的大人世界,三线人民的建设激情及百转千回的感情。 作者简介 流河 本名刘纪农,自由撰稿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父母离开北京到西南偏远地区支援三线建设,七十年代末跟父母回到省城的单位大院。 目录 第一部分 从幸福开始叙述 第一章 席棚子,靠山的楼房,家 第二章 山里的自在 第三章 开着花儿的日子 第二部分 金色的时光 第一章 我的生活像小狗一样 第二章 被悠远时光拉长的岁月 第三章 复杂又简单的生活 第三部分 那些刻苦铭心 第一章 童年趣事 第二章 电视记忆 第三章 备忘录 序言 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从信 息单调、封闭向信息爆炸转 换的年代,是从抓革命、促 生产和搞阶级斗争到改革开 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 代,是有着急剧变化的年代 。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 始的三线建设,当时有正式 职工400多万人,子弟家属 1000多万人,加上后代, 算起来的话可能有两三千万 人口。当时的职工和家属来 自全国各地,有大城市的, 也有乡村的,逐步形成了各 地风俗文化大融合。当时有 一部分干部职工放弃了在大 城市的工作,到穷乡僻壤的 厂矿工作。 我的父辈献身三线建设 ,他们是历史上的无名之辈 ;我是三线子弟,有多彩且 刻骨铭心的童年过往。都说 三线子弟没有故乡,我却对 生活过的地方爱得深沉,每 每回忆心里都沉甸甸的。 我将我的童年碎片式回 忆,一一进行拼接,使之成 为一种更具人情味的记忆, 与读者共享其中的温暖。 导语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童年记忆,父辈的青春,“我”的童年。这是两代人的故事,有内省也有回味。 这是出生在大三线建设者家庭的一个小男孩儿长大后的回忆。他是大西南的外来者,人过中年后,他以一个孩子的角度,用独特的语言方式写下了这些小故事。 故事里有玩物、游戏、口头禅、流行的人和事。一个特殊时代的集体记忆,宏大叙事剥离,只剩下青山秀水里、蓝天白云下孩子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文笔充满童趣、诙谐、正能量,轻松、喜剧化的写作风格带我们感知到那个时代里特有的流行元素和独一无二的乐趣。 精彩页 最初在席棚子的时候 从我开始记事儿的时候,就生活在一个山沟里,住在一个地上是土的席棚子里。下雨的时候,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妈妈就拿着盆和水桶接雨水。 那个时候,我没有什么玩具。妈妈的针线盒里的东西可以拿在手上玩一玩,里面有针、线、纽扣、顶针和剪刀。妈妈的缝纫机是我最大的玩具:有时去摇一摇脚踏板,有时去转一转皮带轮。我有一个绿色的铁皮青蛙,妈妈给上上发条放在地上,它就自己在那儿跳着。 妈妈总是很忙。我常常在一边看着妈妈干活儿,看着她有时先在床上展开布,用圆扁形的粉笔在布上画好了样,再用剪刀剪开,最后用缝纫机把布缝在一起;看着她快速踩着脚踏板,皮带轮飞快地转着,针头上下快速穿梭着,线圈不停地转动着。妈妈向前推着布,推过去的布就连在了一起。我有时把手伸到伸缩的针下面,妈妈会大声吼我:“手拿开!”当时感到这些都很好玩儿!衣服快做好的时候,妈妈还拿到我身上比一比。 妈妈不是踩着缝纫机缝制衣服,就是用毛线织毛衣,有时还用小针和细线缝补衣服上的破洞和掉下来的扣子。她每天都要坐在小凳子上择菜、洗菜,再炒好给我们吃。有时一起吃饭的人也有好几个,吃的菜很多。 妈妈有时也跟我说:“这是鼻子,这是耳朵,这是眼睛,这是手,这是肚子……”边讲边用手指着这些部位。有时候指着一个人说:“那个是爸爸。”爸爸有时也抱抱我。除了这些能听懂,其他的我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那时刚学会走路,不喜欢让别人抱。走路时不稳,时常摔跤,摔倒了很快自己就爬起来。那时我常穿着开裆裤,一身深蓝色的棉布或棕色的灯芯绒衣服,都是旧的,有些地方还打着补丁。士那时的我经常流鼻涕,妈妈会给我擦,有时用手绢,有时用纸。妈妈拿了一个手绢揣在我的兜里,说:“鼻涕流出来了,就用这个擦。”边说边比画着。可我总是记不住,还是擦在袖子上;妈妈就在我的肩上用别针别了条手绢,为了方便我随时擦鼻涕。 爸爸给我买了辆红色的铁皮小三轮车。有时我自己蹬着走,有时也有人在后面推着我走。我们经常从坡上往下滑,有时候自己走到坡的高处,然后坐上去,快速往下滑,那种感觉很好,于是就又推着车子往坡的更高处走,然后再坐上往下滑。在坡上滑了一大截,也不知是咋回事,车一下就翻了,头和脸都碰疼了,整个人卡在车里出不来了,还是别人帮忙翻了起来。我从车子里出来后,摸着起了个大包生疼的头。妈妈回来看到了蹲下,关切地问:“哎呀!这是咋弄的啊?疼不疼啊?”我看了看车,听到有人说:“这是车翻了摔的呗!”妈妈给我拍了拍身上的土,站起来转身拿起车就走了。后来,我就再也没看到过车;再后来搬了新家,才重新看到它,但只能在楼道里骑了几次,因为车大,我自己拿不下楼。是冰 有一天,吃完晚饭妈妈带我去玩儿。在去的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儿骑一辆有两个辅助轮的童车,我觉得非常漂亮,特想去骑一下,也想有一辆。这是我第一次很强烈地想要拥有一件东西!我想跟着去看,妈妈一把拉住我,直接走了。 我们来到了河边。有一座大桥,我们在大桥上走着。看了看河水,看到了河那边老乡的田,看到了田里有一片一片的油菜花盛开着,甚美。 后来妈妈说:“那是某某某家的小孩儿。我去问了,人家那车是从上海带回来的,我们这里没有卖的。” 有时妈妈在家看着我,有时也把我带着到她的单位里。妈妈在单位是打字员。她用的是推动着键柄找铅字的打字机。我常常在一旁看妈妈打字。妈妈经常找到了铅字后按一下,字就打在了蓝色的蜡纸上。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