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一天早晨,人至中年的巴士马科夫正筹备与年轻的情人私奔至塞浦路斯,短短几个小时内,过去二十余年的荒唐人生在眼前闪过。这些年里,他一面流连于各色情人,并数次谋划逃离;一面经历着盲目的迁徙漂流,从党政机关到科研所,从下海经商到做停车场守门人,最后易职到银行,由此逃避着动荡的社会现实。正当他必须在妻子与情人之间做出选择之际,他仿佛记起了什么,于是准备重新决定自己的命运…… 在这部不无荒诞意味的小说中,波利亚科夫生动地描摹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艾斯凯帕尔”(逃离者)形象,他深陷生活的泥淖,内心迷惘,灵魂浮散,永远处于虚无状态中。继奥涅金、毕巧林、奥勃洛莫夫之后,他是又一个新型俄罗斯多余人。故事在苏联的最后几年和这个国家解体的背景下展开,也勾勒出了社会转型期的众生,展现了生存的尴尬、人性的悖谬、社会风貌的变迁。 作者简介 尤里·波利亚科夫(1954—),俄罗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擅长以幽默、讽刺的口吻,娓娓叙述当代生活的面貌。他大学毕业后,担任过中学教师、共青团指导员、《莫斯科文学家报》编辑与总编等职务;2001年接手《文学报》,五年内提高销售量三倍,将这份历史悠久的报纸推向另一波高峰。 波利亚科夫二十岁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小说创作则为他带来真正的文学声望,代表作《羊奶煮羊羔》《从谎言帝国到谎言共和国》《蘑菇王》《无望的逃离》等。他同时还是剧作家,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常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而且几乎全部搬上了银幕。 四十年来,他的作品一直吸引着读者的关注,成为畅销书,且不断再版,也被拍摄、上演、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纳入学校和大学的俄罗斯文学史课程。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初版译者序 再版译者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序言 《无望的逃离》是俄罗 斯当代的一部不无荒诞意味 的家庭、情爱小说,但作家 以一个中层知识分子的情爱 旅程杂呈着都市人生众相, 为读者营构了一幅生动鲜活 的20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 心态裂变的云图。 一个四十四岁的莫斯科 知识分子通过婚后二十余年 充满欲望的滥情生活及数次 与情人出逃的图谋,实施着 “逃离”“围城”的人生跋涉。 与这一情爱之旅互为映衬的 ,是他在由党政机关而科研 所,由下海经商失败后屈做 停车场守门人,最后跳槽易 职到银行的求生存的经历, 他由此逃避着充满动荡、变 异的社会现实。小说主人公 无望的双重逃离构成了这个 故事的情节主干。与此同时 ,在这五十多万字的篇幅中 ,我们看到了苏联及其解体 后俄国党政人员仕途的沉浮 、科技人员为生存而斗争的 艰辛、老一代苏军将校暮年 的苦难、年轻一代的成长及 与命运的拼搏、不同女性个 体的生命体验……而这一切 又都是通过一个个性情品格 、信仰观念迥异的知识分子 个性来展现的。小说中的一 幕幕人生窘况和形形色色的 人物心态构成了情节主干的 枝蔓。 作者对主人公奥列格·巴 士马科夫家庭及情爱生活的 描摹叙述,并非只是想简单 地表现一个玩世不恭、放浪 形骸的中年知识分子的沉沦 与堕落,而是想以此来展示 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俄国 知识分子在对生命本体意义 的探索中心理和生理层面所 发生的裂变——艾斯凯帕尔 (逃离者)现象。 以“艾斯凯帕尔”自诩并 自嘲的巴士马科夫在心理与 生理上的裂变,缘起于他对 数十年家庭生活的“平庸”和 “烦恼”的逃避,对生活中“ 新奇”“自由”的追求。社会 转型、价值观念的更替为此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 条件,也加剧了这种逃避与 追求的烈度。巴士马科夫对 生命本体意义的追寻异化为 要冲出家的“藩篱”、对身心 的放纵。他试图在情欲的满 足中求得没有“限制”和“束 缚”的心灵自由,这便是他 一次次殚精竭虑、欲罢不能 的情爱冒险的直接原因。在 社会生活中,他因一桩冤案 遭贬,仕途的无望导致他对 现实的失望和精神世界的空 虚。于是他在屈辱中麻木, 又在麻木中屈辱,永远怯于 冲决,将精神空虚留给了生 理的欲求。他迎合着市场经 济中的金钱法则,不断泯灭 着心中的尊严与正义。他一 度在床榻上、电视前、酒杯 旁虚度终日,为逃离现实寻 找着理性的依据:“在现实 中需要一种奥勃洛莫夫式的 坚忍不拔,无须忙乱,不必 安顿好自己迎合这种不公, 毋庸寻找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因为任何一个安于这种体 制并习惯于在其中生活的人 都会成为维系这个可耻的社 会机制的结构中的一颗铆钉 。” 在这位逃离者的无为中 ,确有其对现实的批判与抵 制,然而,他在这一生存逻 辑引领下的逃离不但没有可 能将可耻的社会“拖垮”,反 而造成了他不断迁徙漂流的 人生窘态,以及在现实生活 中的暧昧和盲目。主人公无 法摆脱平凡人生中各种具体 琐屑的世俗困扰,既不能在 社会转型中以一种崇高的理 性标准来处理生存中的各种 矛盾冲突,包括人与人的关 系,更不具备强大的道德力 量来批判时代的乖戾、荒谬 ,而是选择了“逃离”作为其 人生哲学。他不仅没有实现 “新生”,反而失去了家庭的 温暖、亲情,也丢弃了作为 文化人的人格。被逐出团委 机关,科研所解散后的下海 ,找女人,去银行,他在每 一次与社会转型有关的逃离 中完成着人生的阶段性追求 。但他得到的每一样东西都 不能真正属于他,他也同样 不能在他的所得中找到心灵 的归属感。放纵身心所得到 的是更为沉重的心理和精神 负累,孤注一掷的投入与奋 争换来的是既往的生活轨迹 凸现在心头的道道伤痕。固 然,主人公与其邂逅的一个 个女人之间情与欲的放纵具 有很大的偶然性。它们或缘 于少年生活经验的缺乏,或 屈从于她者的引诱,或失足 于冲动一时的欲念,或缘于 与妻子的龃龉……作为一个 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奥列格 从来也没有打算让家庭解体 ,亦无抛弃贤惠温柔妻子和 可爱女儿的初衷。但种种偶 然的失足掩盖着他失去精神 支撑后对日常生活中应负起 的责任和义务盲目而荒唐的 逃离,这是他厌恶现实后变 相报复社会,是他自己的怯 懦,也是他失去了对自己和 他人的人文关怀后负面人格 的膨胀。这位逃离者始终有 一种“脚被夹在两条铁轨之 间的感觉,一趟可怕的变革 的列车披着万道霞光,呼啸 着向他疾驰而来”。小说的 结尾,期待着即将与情人逃 往塞浦路斯的巴士马科夫身 陷妻子与情人同时来到面前 的尴尬境地,情急之中他逃 进邻家的阳台,不料却从十 一层楼跌落,挂在了阳台上 的木箱上,定格在上够不着 天、下够不着地的“过程状 态”。无望逃离后的“悬空” 成了他一生命运的绝妙注解 。继19世纪的奥涅金、毕巧 林、奥勃洛莫夫之后,逃离 者巴士马科夫是20世纪末的 又一个新型的俄罗斯多余人 。 …… 波利亚科夫是果戈理、 左琴科幽默、讽刺传统的成 功继承者。喜剧性情景和话 语的运用是小说趣味横生的 重要原因。为竞选议员 导语 俄罗斯当代国民级作家、讽刺文学大师代表作。 不能让人发笑的严肃作家不是好畅销作家。 一切中社会症结与痛点,侧写时代洪流中典型个体的心灵肖像。 变革的列车呼啸而来,他却被夹在双轨间,动弹不得。 时代巨变,床榻上、电视前、酒杯旁,是他虚无度日的身影,他躲避崇高,逃避希望,摒弃激情。 逃离是他不必然的人生哲学,悬空则是他必然的无望命运,继奥涅金、毕巧林、奥勃洛莫夫之后,又一个俄罗斯文学“多余人”。 他是一个在欲望中沉沦的中年废物,也是一颗维系可耻社会结构的铆钉,如此逃离二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精彩页 一 “你现在老在想什么呢?” “我吗?” “是你啊!” “那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你啊!” “那我,也在想你……”巴士马科夫按照两人间已有的默契,吻了吻活像一粒葡萄干的褐色少女乳头。他叹了口气,暗暗地自言自语道:“真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她居然相信躺在一个被窝里的男人和女人会相互祖露他们各自的心事!’ “那你叹什么气啊?”维塔问道。她也遵照两人间已有的默契,向他托起了另一只乳房,等着他来吻她的另一粒葡萄干。 “让我来教你吧……” “我可生气啦!”她说,故意蹙起了鼻梁上方两道几乎连在一起的浓眉。 “为什么?”他强掩心中的冷漠,伤心起来。 “就因为这!你在见到我之前还没真正地生活过……真的不懂生活!你一直想与我幽会来着。对不?你应该明白这一点! 于是,她立刻开始亢奋地证明自己所言没错,而他却耐心地应对着她竭力宜泄的情欲,感觉自己完全成了个被掀翻在地、四脚朝天、头发花白的斯芬克斯,那无法遏制的、永难满足的青春欲望已使他难能自已。 “好,好……来吧……来吧……!”维塔病态般地闭上了眼睛,迷乱中哪囔着,一只肤色黝黑的手一丝不苟地理了理凌乱的长发,那长发正随着她充满渴求的腰胯的节奏晃动着。 在情欲疯狂的晕厥中,这个一丝不苟的手上动作使巴士马科夫有些扫兴,但当他看见维塔突然睁开的那两只褐色眼睛时,心里不禁欢喜了——那茫然的眼神直勾勾地落在了那空幻处,落在了那幸福瞬间的闪电即将映现的地方…… 姑娘睁开了双眼。但全然不是他喜欢的那对眼睛:眼神中流露着惊恐与慌乱。滚烫的,战栗的,已经期待着接纳闪电的身躯突然收紧了,冷却了。刹那间,巴士马科夫突然感到一丝凉意隐隐地穿透了他的周身,仿佛渗进了正在奔腾的血液中。 “兴许,那两个巡罗的连体婴①在发生争吵时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他思忖道,“这会儿她一准会问我关于卡嘉的事……” 维塔俯下身子,将滚烫、濡湿的额头紧紧地贴在他的额头上。这会儿她的双眼变成了一对熠熠生辉、黑亮黑亮的眸子。 “你不会骗我吧?” “你还不相信我吗?!” “我是相信你的,可还有她呢……” “你知道,我们俩现在没在一个房间里睡。” “真的吗?” “撒谎我还没学会呢!”他觉得委屈,但心想,世界有了这种纯真的稚趣会变得多么美好。 “但她……” “卡嘉早就对这无所谓了。” “她!”维塔气呼呼地直起了身子。 “别担心了:她呀,真的早就无所谓了。”巴士马科夫肯定地说。 “也许,二十年后我也会无所谓的。可到了那时,你就老啦,头发白了,拐杖也拄上了……我只有给你递药的份了。” “你说人老了会是什么样子?噢——哟——哟!” “到那个时候,我也无所谓了。所以我得把你折腾个够,让你死也得死在我的被窝里。” “人通常都会死在被窝里的。” “不,人一般都死在床上,可我要你死在被窝里。和我在一起!” “那也有可能。”巴士马科夫点了点头,把两只手枕在脑袋下面。 “你和我在一起好吗?”她又一次俯下身子,用乳头磨蹭着他那多毛的身躯。 她有一对硕大的乳房,生活尚未使它疲惫,那硬挺的乳房活像两个对半切开的柠檬。倘若一种判断女人性格的奇妙方法可信,那么这一特征就意味着“浪漫的性趣、信任感、忠贞不二和对未来义无反顾的信念”。 “我感觉非常好。” “非常好,还是非常非常好?” 巴士马科夫心想,只要对两个幽会的男女看上一眼,就完全清楚:他们两人中谁爱得更深,谁只是逢场作戏。那个爱得更深的人,常常会关切地向那个躺在身下、将两只手枕在脑后的人俯下身子。 “非常好,还是非常非常好?”维塔又重复了一次她的提问。 “非常非常好。” “我还得告诉你,爸爸挺喜欢你的。” “喜欢什么?” “什么都喜欢。他希望我们俩一定得到教堂去举办婚礼。” “要是爸爸喜欢,那我们就去教堂举办婚礼。”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