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富兰克林自传(精)/世界因他们而改变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美)本杰明·富兰克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好书,不仅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最为著名的自传。我们可以从《自传》中对其印刷工经历的细致描述中管窥印刷对富兰克林一生的影响。《自传》生动详尽地记述了富兰克林的成长历程,他从事的发明创造,以及他为研究文学、道德、政治、科学等做出的努力与思考。
作者简介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有史以来杰出的美国人之一。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他是美国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还曾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发明了避雷针、双焦点眼镜、蛙鞋等等。他的《穷理查历书》包含了大量关于勤俭致富与为人处世的精彩箴言,被誉为美国文化的基石,对美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自传》更是以其所包含的人生奋斗与成功感悟,以及对善与美德的褒扬,而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富兰克林家族及学徒生活
第2章 离家出走,初入费城印刷业
第3章 上当受骗,伦敦印刷所谋生
第4章 重返费城,开印刷所办报纸
第5章 办图书馆,锤炼美德
第6章 热心公益,初入仕途
第7章 政途平顺,初次领兵
第8章 电学成就斐然
附录一 朋友力邀其续写自传的信
附录二 富兰克林年表
附录三 译者后记
序言
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于旧
历1706年1月6日①出生于英
属北美殖民地马萨诸塞湾殖
民地的波士顿(Boston)米
尔克街(Milk Street)。其
父约西亚·富兰克林(Josiah
Franklin)是名蜡烛和肥皂
制造商,结过两次婚,育有
17个孩子,富兰克林是最小
的儿子。富兰克林10岁时辍
学,12岁时开始跟着从事印
刷业的哥哥詹姆斯(James
)当学徒,《新英格兰报》
便是由詹姆斯出版的。富兰
克林在做学徒之余曾给《新
英格兰报》撰稿,有段时间
还是该报名义上的编辑。后
来,因为兄弟俩起了争执,
富兰克林就离开了印刷所,
先去了纽约,然后于1723
年10月来到费城,并很快找
到了一份印刷工的工作。几
个月后,在总督基思
(Keith)爵士的力荐下,
他前往英国伦敦准备一展抱
负,却发现基思爵士并未履
行承诺。于是他只好留在伦
敦,做了一名排字工人。之
后有一位名叫丹曼
(Denman)的商人把他带
回了费城,还给了他一份工
作。丹曼去世后,富兰克林
重回印刷业,很快就开了一
家自己的印刷所并出版了《
宾夕法尼亚报》。他为这份
报纸撰写了很多文章,使该
报成了推动地方改革的媒体
。1732年,富兰克林开始
出版著名的《穷人理查德年
鉴》系列书籍。在书中,他
或借鉴古训,或自创新言,
记录了一系列精辟的智慧箴
言,这为他日后在世间广受
欢迎奠定了基石。1758年
,富兰克林不再继续撰写年
鉴,而是印刷出版了《亚伯
拉罕神父的布道》,如今,
这本书仍被视为美国殖民时
期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与此同时,富兰克林越
来越关注公共事务。他计划
创建学院,这项计划后来被
采纳,学院得以成立,最终
发展成为如今的宾夕法尼亚
大学。他创立了美国哲学学
会,目的是让科学工作者们
能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
发现。此外,富兰克林在科
学研究方面也有杰出贡献。
他在经商和从政之余,倾其
一生进行了多项电学实验及
其他科学研究。在积累了不
菲的财富之后,1748年,
他转让了自己的印刷所,这
样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几年间,他有了很多研究发
现,这让他在整个欧洲学术
界享有盛誉。在政治上,他
既善于管理又长于辩论;但
他的公职生涯却因其利用职
务之便为亲属谋取利益而蒙
羞。在美国国内政治中,富
兰克林最引人瞩目的功绩是
对邮政系统的改革;而他能
蜚声政界则主要是源于他在
处理殖民地与英国以及后来
与法国的关系中所做的贡献
。1757年,他被派往英格
兰,抗议佩恩家族(Penns
)①对殖民地政府的影响。
他在英国待了5年,一直致
力于让英国人民和英国政府
了解殖民地的情况。回到美
国后,他在帕克斯顿
(Paxton)事件①中发挥了
可敬的作用,但却因此失去
了议会的席位。1764年,
他作为殖民地的代理人被再
次派往英国,这一次的任务
是请求英国国王从殖民地掌
权者手中收回政府的管理权
。在伦敦期间,他积极反对
拟议中的《印花税法案》,
却因帮一位朋友成为美国印
花税代理商而使自己的名誉
受损,也因此失去了大部分
的民众支持。虽然富兰克林
有效地促成了《印花税法案
》的废除,但他还是不被民
众所信任;即便如此,他仍
然坚持不懈地为殖民地发声
和争取权益,而此时,殖民
地的问题层出不穷,革命危
机一触即发。1767年,他
前往法国,在那里受到了隆
重的礼遇。但在1775年回
国之前,由于参与了向马萨
诸塞湾殖民地泄露哈钦森(
Hutchinson)和奥利弗
(Oliver)那封著名的信件
,②他失去了邮政局长的职
位。返回费城后,富兰克林
被选为大陆会议成员,并于
1777年被派往法国担任美
国事务专员。他在法国一直
待到1785年,在此期间他
深受法国民众的喜爱。由于
富兰克林为国家做出了杰出
贡献,当他回国时,被誉为
仅次于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的
美国独立运动领袖。1790
年4月17日,富兰克林与世
长辞。
1771年,富兰克林在英
国的时候开始撰写自传的前
五章,此后又于1784年、
1785年以及1788年断断续
续地撰写其他部分,内容一
直记录到1757年的事情。
历经一系列非同寻常的波折
之后,自传的原始手稿最终
由约翰·比奇洛(John
Bigelow)先生印刷出版。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在刻画美国殖民时期最杰出
的人物方面拥有重要的价值
,也是公认的世界上伟大的
自传之一。
导语
1771年,富兰克林在英国的时候开始撰写自传的前五章,此后又于1784年、1785年以及1788年断断续续地撰写其他部分,内容一直记录到1757年的事情。
最终自传的原始手稿由约翰·比奇洛(John Bigelow)先生出版。本书在刻画美国殖民时期最杰出的人物方面拥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公认的世界上伟大的自传之一。
后记
西汉著名文学家与历史
学家曾言:“书犹药也,善
读之可以医愚。”品读一本
好书就像是与智者对话,能
够增长智慧、开阔视野,提
升素养。《富兰克林自传》
(以下简称《自传》)便是
这样一部好书,不仅是十分
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优秀
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美国历
史上最具影响力、最为著名
的自传。我们可以从《自传
》中对其印刷工经历的细致
描述中管窥印刷对富兰克林
一生的影响。《自传》生动
详尽地记述了富兰克林的成
长历程,他从事的发明创造
,以及他为研究文学、道德
、政治、科学等做出的努力
与思考。自1791年在巴黎
出版法文版和1793年在伦
敦出版英文版以来,《自传
》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出版,
其中,中文版不下二十种。
我们不揣浅陋地重新翻译了
这部《自传》,希望能给读
者朋友带来有益的精神食粮
和人生启迪。《自传》的写
作风格朴实,语言简洁生动
,诙谐幽默,在译文中,我
们尽量保持了简洁的文风与
用词,以叙事的口吻进行讲
述。关于《自传》涉及的真
人真事,我们在翻译过程中
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查证,确
保译文精准,并补充了简要
注释帮助读者理解背景信息
。关于人名和地名,我们主
要遵照惯用译法,并参考了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
和《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等辞典。
感谢出版社的信任与支
持,感谢编辑的专业细致,
使这部译作得以精益求精,
优雅呈现。然而,由于我们
的时间和能力所限,译文中
仍难免存在疏漏不足,恳请
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精彩页
我一向喜欢收集我们祖先的趣闻轶事。我和儿子在英国的时候,就专程出行向族中老人问询往事。我想,或许儿子也同样乐于知晓我这一生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儿子还从未听说过的部分。此时此刻,我在乡间度假,拥有近一个礼拜不受打扰的闲暇时光。于是,我决定将这些往事书写成文,分享于我的儿子。我出身贫寒,曾默默无闻,而今却生活优渥,颇有声誉,这一路走来是有些许幸运的。总之,蒙上帝庇佑和自己的努力,我这一生也算是无往不利了。也许我的子孙后代们愿意听一听我的这些经历,若将来面临同样的境地,或许我曾经的做法能让他们效仿一二。
回顾一生中那些幸运的时刻,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相同的人生道路。唯一的期望便是能像作家在修订再版作品时一样,纠正过往的差错并改写那些不幸的际遇,让生活更加顺遂一些。然而,即便不能改变分毫,我也依然乐意重演一遍我这一生。不过,重演人生是不大可能了,最接近于重演的,则莫过于回忆往事。此刻我执笔写下这些,正是为了让这些回忆得以长存并延续。
老年人往往喜欢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过往,我也不例外。然而,我深知有些人出于对长者的尊敬,即便听得烦闷,也会硬着头皮聆听。我可不愿惹人厌烦,因此选择以笔墨倾诉。如此一来,读或不读就可自便了。最后,我得承认,撰写自传确实可以极大地满足我的虚荣心(即使我不承认,恐怕也没人会相信的)。事实上,我时常听到或看到的开场白都是“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但紧接着便是一番自我夸耀的话语。对大多数人而言,虽然他们乐于吹嘘自己,却不喜欢看到他人表现出的虚荣心。我倒觉得适度的虚荣心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益处;要是有人因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生活怡然自洽,并为此而感谢上帝的话,那也算是无可厚非的了。
在此,我必须怀着虔诚的心感谢上帝,感谢上帝在我过往的生命中赐予的无尽幸福,感谢上帝引领我找到了立身处世之道,并取得成功。基于此,哪怕我不能妄自揣测上帝仍会像过去一样眷顾我,使我继续享受幸福,我也仍然相信,如若我像他人一样要经受命运的洗礼,上帝也必定会陪伴在我身旁。未来究竟如何,只有上帝才知道。然而,无论是幸运还是苦难,于我而言皆是上帝的恩赐。
我有一位伯父,也热衷于搜集家族中的奇闻轶事,他曾赠予我一些他自己编写的札记。札记中详细记录了我们祖上的历史。看了这些记录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家族在英格兰北安普敦郡(Northamptonshire)的埃克顿(Ecton)已经居住了300年之久,而家族的确切起源却无从得知(或许是从他们采用“富兰克林”作为姓氏的时期开始的。当时,为家族设立姓氏一事风靡全国,而在此之前,“富兰克林”还只是一个社会阶层的名称)。那时候,我们家族拥有30英亩(1英亩约等于4047平方米)的自由领地,并从事铁匠行业。这一行当一直延续到我父辈那一代,并且沿袭着长子继承家业的规定。我父亲和伯父都恪守这一规定,让家中最年长的孩子做了铁匠。我曾翻阅过埃克顿的户籍册,里面记载着当地人的出生、嫁娶和丧葬,最早可以追溯至1555年,再往前则无迹可寻了。看了这户籍册我才发现,在我家族的五代直系祖先中,每一代祖先都是当时家族中的幼子,而我则是最后的一个。我的祖父托马斯(Thomas)生于1598年,他这一生的大半时光都在埃克顿度过,直到退休以后才搬到了他其中一个儿子所住的牛津郡(Oxfordshire)的班伯里镇,他的这个儿子就是我的约翰伯父。约翰伯父是那儿的一名染匠,我父亲跟在他身边做学徒。后来,祖父在班伯里去世并安葬于此。1758年,我们曾到他的墓地前祭拜。祖父的大儿子托马斯一直住在埃克顿的老宅里。去世之前,托马斯把宅子和土地当作遗产留给了他的独生女儿,也就是我的堂姐。堂姐的丈夫是一个威灵堡(Wellingborough)人,名叫费舍尔(Fisher)。他们后来把宅子卖给了伊斯特德(Isted)先生,如今,伊斯特德先生成了那儿的庄园主。祖父共育有4个儿子:托马斯、约翰、本杰明和约西亚。因为我此刻在乡下,资料没在身边,所以现在只能把我记得的这些告诉你。若是我不在家期间,这些资料还留存着的话,你就能从中找到更详细的记载了。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