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表征(精)/九州文库
分类
作者 刘雄平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关于193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表征的研究专著。绪论部分主要简单介绍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第一章旨在说明当时的文学理论家所具有的现代批判意识;第二章重在阐明人们对文学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先后把文学当作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来研究;第三章重点介绍西方文学理论在当时的译介,着重分析其对中国现代文论摆脱附庸地位,走向自主和形成学科论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探讨了当时的文学大众化讨论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表现在语言变革上提出了“大众语”,在文体改造上尝试着新体裁,在思想革命上强调“化大众”等方面;第五章就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理论逐渐联姻的现象,分析了当时报刊杂志的政治化、商业化、多元化特点对文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余论部分指出当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中存在着的不良现象,并结合中国当代文论进行反思。
作者简介
刘雄平,1970年生,湖南郴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报编辑部主任。1999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获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在暨南大学获文艺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在《当代文坛》《暨南学报》《江淮论坛》《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荣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文学理论史的1928—1936年
第二节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
第一章 文学论争中的现代批判意识
第一节 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批判
第二节 文学理论家的自我反省意识
第三节 批判意识的现代性意义
第二章 文学批评中的现代科学精神
第一节 从“器”到“道”的科学观确立
第二节 自然科学视域下的“逻辑-实证”文学批评
第三节 社会科学视域下的“社会-历史”文学批评
第四节 人文科学视域下的“审美-直觉”文学批评
第三章 开放与自主的现代文学理论
第一节 西方文学理论的译介
第二节 现代文学理论的自主性
第三节 现代文学理论的学科化
第四章 袪魅时代的文艺大众化理论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文艺
第二节 语言变革:从“白话”到“大众语”
第三节 文体改造:从旧形式到新体裁
第四节 思想革命:从“化大众”到“大众化”
第五章 现代传媒中的文学理论传播
第一节 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传媒的逐步联姻
第二节 现代文学理论家对现代传媒的依赖
第三节 现代报刊的政治化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第四节 现代报刊的商品化对文学理论的推动
第五节 现代传媒对文学论争的推波助澜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20年以来,由于新冠
肺炎疫情,人们的活动范围
受限,这一方面让不少人感
到郁闷,毕竟人际交往少了
很多,外出旅行也少了,但
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多出了静
思与写作的时间,尤其对从
事教育和出版工作的人来说
,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整理
旧作和创作新作。雄平这两
年从事学报编辑与管理工作
,恰好也可以在工作之余修
改与整理书稿,细细推敲书
稿中的难点与重点,将新的
看法与意见带入其中。这就
有了如今的《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
表征》。
此书涉及的核心概念有
四,要完全将它们表述清楚
,需要一个清晰的思路。作
者划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首先就需要突破原来的文
学史的分期,而根据当时文
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与
文学理论的论争、发展以及
鲁迅在上海的病逝、西安事
变的爆发、国共两党再一次
走向合作等重要事件为标志
,将这个“三十年代”定
位“1928-1936年”。这样的
时间段就有了言说的空间,
也有助于相对集中地对此时
文学理论现代性的构建及其
表征问题展开论述。
“现代性”问题众说纷纭
,在梳理完“现代性”阐述的
各家之说之后,作者采用了
简化和提炼的方法,将其限
定在三个维度上,即“时间
进步性”“空间开放性”“自我
批判性”,并以此为标尺去
衡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
学理论的现代性”。从思想
进路上来说,作者路向明确
,稳打稳扎,逐步推进,深
入开掘。
在论述的技术上,作者
并不按三个标尺去平铺直叙
,生搬硬套,而是突出重点
,扣紧逻辑,在学理上建立
起自己的理论建构。他将“
现代批判意识的勃兴”放在
最前面来论述,而后再从科
学精神、开放视野、话语建
构以及传媒推动等空间与时
间的双向展开去进行阐述。
在现代中国的起步阶段
,思想界包括文艺理论在西
方进步思想的启蒙下开始对
文学传统和已开始的文学运
动进行反思,这便带有强烈
的批判意识,也是一种现代
性的反思意识。正是在解构
传统的不断地反思自身、批
判自身中认识自身和建构自
身,此时的批判与自我批判
才成为文艺理论的基本品格
。当时的文坛热闹非凡,充
斥着各种争论与思想交锋,
即使是处于同一阵营也要辩
一个青红皂白。理论家自身
也不顾面子,在批判别人的
同时也批判自己,进步的理
念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中。
这种现象后人将其比喻为中
国思想史上的又一次“百家
争鸣”,现在回过头去看,
觉得那时的文坛是蛮可爱的
,不盲从,不跟风,不崇拜
权威,这反而能快速地推动
理论的进步,而且带有一种
强烈的主体性,强调在接受
中过滤、转化和创造。相对
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
坛对西方各种文艺理论的囫
囵吞枣、生吞活剥与没有批
判与反思的接受,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的接受与反思则显
得理智得多。有争鸣才有活
力,有反思才有进步,康德
的美学不就是在“三大批判”
中建立起来的吗?现代性体
现在批判性上才是抓到了问
题的根本,这正是此书最能
吸引人目光的地方。
此书还从开放性视角讨
论了文学理论自主性的建立
,认为当时正是在大量的翻
译过程中,才使中国人的阅
读视野发生改变,也促使文
学观念的改变。在那个时期
,文学理论甚至不再附属于
文学创作,反而成为创作的
指导,走在创作的前面。理
论家成为文学进步的倡导者
和引导者,文学社团也纷纷
打出理论的旗号和主张,并
且在论争中使理论得到人们
的认可,这便为文学理论走
向现代提供了科学和现实社
会需要的基础。此外,文学
理论教材的兴起、文艺大众
化的讨论与推进以及文学语
言、语体和文体的改造、现
代传媒的推波助澜等,形成
合力,共同推动了文学理论
现代性的进程。
当然,作者的研究也是
很有分寸的,一方面,他通
过文献的梳理肯定了当时文
学理论的进步和所具有的现
代性气质,赞赏当时的文学
理论家在现代性追求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批判精神、科
学态度和开放意识,对他们
的贡献做了高度评价;另一
方面,也指出了它们所存在
的不足、局限与弊端,虽然
这是以“余论”的方式出现,
但都非常有针对性,抓住了
要害,其实这种种弊端对以
后中国文艺理论界也影响至
深,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中
国文艺理论界也还在对此做
理论清算,消化不良造成对
西方理论的强制阐释、理论
脱离实际和不顾及中国国情
与文化传统、一味追新求变
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
决,在文艺理论领域如何建
立起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
系和话语体系还任重道远。
作者提出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但依然还是要在实践中加
以验证的。
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
远没有完成,更谈不上终结
,在西方后理论时代的冲击
下,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更何况数字时代文艺的发展
对理论的建立提出了更多的
诉求,推进新的理论创造将
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此
书的出版为我们总结过去提
供了反思的基础,也为文学
理论走向未来提供了思索的
起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