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水鈲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武晓辉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文水鈲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源于祭祀祈雨文化,在演奏乐器、鼓谱、表演形式以及服饰、道具等多个方面都显示出华夏农耕文化的特色。文水呱子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是山西锣鼓艺术珍品,号称山西锣鼓三绝,这一具有浓郁黄土风情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继承、发展和创新,赋予古老艺术新的时代元素。随着对民间艺术的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也日益丰富。
目录

第一章 文水鈲子的生存空间与发展传承
第一节 文水岳村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节 文水鈲子的流传地域、班社组织
第三节 文水鈲子溯源及历史传承
第二章 文水鈲子的物质构成
第一节 文水鈲子的乐器
第二节 乐队编制及演奏形式
第三节 曲牌和记谱法
第四节 文水鈲子的服饰、人员及舞蹈变化
第三章 文水鈲子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文水鈲子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文水鈲子的演奏技巧及风格
第三节 文水鈲子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 文水鈲子的审美心理研究
第一节 农耕文明下的文水鈲子——审美心理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 文水鈲子审美心理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第三节 文水鈲子的音乐审美通感
第五章 文水鈲子传承的现代性机遇与危机
第一节 新时期文水鈲子传承与困顿
第二节 新时期文水鈲子的传承与传播变化
第三节 文水鈲子传承与传播的现代性危机

参考文献
序言
第一节文水岳村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一、地理环境
文水县,位于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脉东麓,东靠
汾河,与祁县、平遥相望,西依吕梁山,北与交城、清
徐相邻,南与汾阳接壤。面积10687 平方公里,现辖7
镇5 乡,人口39.66 万。春秋属晋,称平陵县,战国为
大陵。西汉设大陵县,别置平陶县。北魏废大陵县置受
阳县,平陶县徙往今平遥。隋开皇十年(590) 改
受阳为文水县。唐天授元年(690) 因文水是武则天故
里,改名武兴县,神龙元年(705) 因境内有文峪河水
故得
名,改称文水县。1958 年并入汾阳县,1959 年复
置县。1971 年5 月,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现为吕梁
市) 成立,文水县属之至今。文水县地处黄河中游,
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生产、铸造农业文明的优越自
然地理环境。山川兼备,境内有大陵山(也叫子夏山,
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在此讲学) 和大西沟岭等山脉,
属吕梁山脉,文峪河、磁窑河、汾河三条河流由北向南
纵贯全境。气候以大陵山为界,西部属温带湿润区,东
部平原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区。人民历来
是“男重耕读,女勤纺织,俗尚节俭,商多远出”。早
在夏代奴隶社会时期,文水的耕作业上升为主导地位,
从出土的彩陶和灰陶可鉴,这里布满了“龙山文化”和
“仰韶文化”的遗迹。岳村位于古官道旁,距县城约
0.5 公里。文水鈲子就生发于这样的环境中。聪慧而质
朴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和创造了具有浓厚地
方特色的独特文化艺术。
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石斧、
石削等物可证,文水县的文化事业历史悠久,甚至可以
追溯至远古时期。在岁月长河里,这座古老的县城之名
由先秦时的大陵、西汉时的大陵县、北魏时的受阳县、
女皇称帝时的武兴县、唐朝时的文水县到宋、元、明、
清、民国直至今日的文水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文物名胜、古
迹碑牌等文化胜迹,比较著名的有则天圣母庙、刘
胡兰纪念馆等。
二、人文环境
俗话讲:“风行自上,俗成于下。”“风俗民情”
即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社会文
化区域内历代民众所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方式。其中
“风”通常指因自然地理环境上的区别所造成的人在行
为习惯上的差异,而“俗”更多的是指不同地区社会文
化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行为规则的不同。正所谓“百里
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民情观念、节日习
俗及人生礼俗等都是当地自然条件及文化传统的间接反
映,体现着深厚的
历史文化内涵。由于长期从事农业活动,文水人形
成了恋家、不喜远行的乡土观,当地至今流传着“三日
不见自家烟囱,食不香甜寝不安”的民谣。同大部分北
方地区一样,文水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
、立春、填仓、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

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祭灶神等。元宵节前
后,城乡皆张灯结彩、放花炮、闹红火,用炭火垒砌“
塔塔火”。文水民俗的独特之处是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
,在山西自然环境的局限下,当地百姓世世代代都在面
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中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求助神
灵的护佑,希望神灵能帮助自己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
登的愿望。于是在遇到灾旱之年,民众便会自发地组织
起来向想象中的神灵祈求降雨,拯救生灵。在文水,百
姓求雨的对象是一位龙女转世的民间神祇——麻衣仙姑
。当地人将这一求雨活动称为“接姑姑”。接姑姑的祈
雨活动最早在桑村开展,后发展到北关、堡子村、南关
、私平、岳村、莫村、韩村、麻家寨、杨家寨、武家寨
、乐村、桥头、东更祠、西夏祠、北夏祠、拳义镇、马
村十八个村社,后来又增加了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土堂、里洪六个村社,当接麻衣仙姑祈雨活动发展成
为文水县内二十四村都参加的祀神活动后,各村又衍生
出独具特色的红火。在我国传统的祈雨过程中,锣鼓乐
是不可缺失的,于是在“接姑姑”活动中便出现了如“
桥头鼓、马西镜、文水鈲子”等多种锣鼓乐。究其原因
大致是鼓与雷的关联较多。在《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
,如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
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
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
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
威天下。”
三、艺术形式
“文水鈲子桥头鼓,要看红火接麻姑。”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水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发展创造出多
种民间艺术形式,内容多与祈雨祭祀、十八村接“麻衣
仙姑”等有关。形式丰富多变,曲艺种类有文水莲花落
、文水三弦书、跌杂则、顺口溜等;民间音乐有富有独

艺术风格的打击乐、吹奏乐、民歌;舞蹈类有民间
舞蹈和跑豹子等。在众多的艺术品种中,锣鼓打击乐尤
为丰富多彩,多与农耕文化祈雨民俗联系在一起,村村
自成一派,如文水鈲子、马西铙、社鼓、桥头大鼓、闫
家社福胜锣鼓等。独特的自
导语
文水鈲子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因表演中使用俗称“鈲子”的特制铜质小钹而得名。文水鈲子起源于当地古代祈雨仪式,逐渐与民众的生活习俗结合,成为迎神赛社和日常迎宾的仪仗音乐,在演奏时用乐器模拟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该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文水鈲子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传承特色,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