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孤绝冷静的伊丽莎白·佐特一直在反击“世界的偏见”。 父亲和哥哥相继意外离世,母亲也远走异国他乡后,伊丽莎白决定一个人生活。 她喜欢理工科,尤其化学,并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硕士学位,进入了当时顶尖的化学研究机构黑斯廷斯。因为一次自发的防卫,被剥夺了继续求学的资格,她的学术成果也被所谓“专家”窃取。 伊丽莎白在黑斯廷斯邂逅了大家眼中的“怪人天才”卡尔文。同样童年失爱、不擅交际、既偏执又激情的的两人一拍即合,成为情侣。卡尔文不仅跟伊丽莎白探讨科学问题,也教她学习竞技划船——这项传统观念认为只有男子从事的运动。 爱伊丽莎白比重建完整家庭对卡尔文来说更重要,于是他理解并尊重了她的一系列反传统的决定,包括她坚持教他们收留的狗“六点半”认字。 日子本可以这样平和又幸福地继续,直到有一天,卡尔文突遭车祸去世。伊丽莎白的悲伤还未停止,又震惊地发现了卡尔文留给她的“纪念”。 生活的天平再一次被彻底打破,流言和打击不断袭来。但伊丽莎白坚定拥抱被她珍视的一切,一路高歌猛进。 作者简介 邦妮·加莫斯(Bonnie Garmus)是一名文案撰写人和创意总监,在美国和国外为广泛的客户工作,主要专注于技术、医学和教育。她是一名公开水域游泳运动员,一名划船运动员,还有两个非常棒的女儿的母亲。 《妙不可言》(Lessons In Chemistry)是加莫斯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讲述了大约五十年前,一名女性科学工作者不断回击来自各界的偏见和打击,追求心中理想,并且把生活过得多彩多姿,还帮助到了其他同样遭受不公平命运的女性。本书上市后立刻引发强烈反响。书中描述的女性受到的职场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女性必须解决的生活困局,得到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共鸣;媒体纷纷热议。包括《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华盛顿邮报》《人物》等主流媒体都给与了非常重要的推荐力度。 伊丽莎白·佐特执拗、深情、诚实、善良,且勇气非凡。她活泼有生气的人生故事和她美丽欢快的形象,深深印入了人们的脑海,并驱策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永不言弃。 目录 PART 1 伊丽莎白与卡尔文:你是你,我是我 PART 2 化学与烹饪:一路攀登,等待美景 PART 3 韦克利与玛德琳:欲迎还拒的解谜游戏 PART 4 科学与生活:以爱联结,永不相负 导语 这可能是我迄今为止的编辑生涯中遇到的共鸣点最多的一本书——是的,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从没心没肺的文艺小屁孩到为人妻、为人母、为社畜,你能品尝到的人生况味会越来越多,对于“共鸣”的寻觅,当然也会越来越像是苛求。 那么,在书里头立刻畅快淋漓地激动地由衷地愤怒地怅惘地长久回味地读到了什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会让你想要了解 那些远远超前于自己所居时 代的女性—因为没有像伊丽 莎白·佐特那样足智多谋且 勇于坚持,她们被边缘化、 被忽视,甚至经历了更糟糕 的命运。佐特提醒了我们已 经走了多远,以及未来还需 跋涉的路途有多漫长。 ——《纽约时报·书评》 精彩页 第一章 1961年11月 事情追溯到1961年,那时候,女人们都还穿着衬衫连衣裙,参加花园俱乐部,粗心大意地开着没有安全带的车,拉着一群孩子出去;那时候,还没有人知道接下来的时代思潮,更不知道这场思潮的参与者会用接下来六十年时间将这个时期载入史册;那时候,大规模战争已经过去,秘密战争逐渐拉开帷幕,人们脑中开始萌发出新奇的想法,认为一切皆有可能,三十岁的伊丽莎白·佐特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了,那时她只知道一件事:人生已无望。 即便如此,她也还是会去实验室给女儿准备午餐。 她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了一行字“供脑力劳动消耗的能源”,随后把纸条塞进了午餐盒里。接着,她停顿了一下,手里握着铅笔,像是在反复思考着什么。她马上又写了一张字条:“课间休息时注意运动,不要总是有意无意地让着那些男孩子。”然后,她又犹豫了一下,用铅笔轻轻地敲打着桌子。紧接着又写了第三张字条:“孩子,这并非臆想,其实绝大多数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写完,她把后面两张字条放到了最上面。 绝大多数很小的孩子都不识字,即便认得些,也只是“狗”和“走”这样的字。不过,伊丽莎白·佐特的女儿,玛德琳·佐特,从三岁起就开始认字了,现如今五岁的她已经读过了狄更斯的大多数作品。 说到玛德琳这个孩子——她连巴赫的协奏曲都能够哼出来,却不会系鞋带;能解释地球是如何转动的,却不会玩圈叉游戏。问题就在于此。提起音乐天才,人们都觉得很了不起,但识字早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识字这种事,其他人早晚都能学会,只不过识字早的人先行了一步而已。所以,第一个学会认字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反倒会惹人厌。 玛德琳深谙这个道理。于是,她每天早晨——母亲离开之后,趁着临时前来照顾她的邻居哈丽特忙活的时候—都会把母亲留下的字条从午餐盒中抽出来,看过一遍之后统统放到衣柜后面的一只鞋盒里,里面装的都是母亲在此前写的字条。到了学校,她就假装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几乎不认字。对于玛德琳来讲,合群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她掌握的论据是不容辩驳的:母亲一向不合群,结果成了现在这样。 在南加州的康芒斯镇,那里的气候算是暖和,但又不至于太暖,天空是蓝色的,却又不至于太蓝,空气是清新的,因为当时的空气就是那个样子,玛德琳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她知道,过一会儿就会有人在自己的额头上轻轻地亲吻一下,温柔地给她掖一掖肩头的被子,还会在她耳边小声地说一句“珍惜当下”。接下来会听到汽车打火,随后是轮胎在地上碾过的声音,再后来就是那辆普利茅斯开到马路上,再费一番周折从倒挡转换到一挡。随后,她这位一向愁眉不展的母亲就一路开往电视台演播室,系好围裙,上台录节目。 节目名字叫作《六点钟晚餐》,毫无疑问,伊丽莎白·佐特便是这节目的主角明星。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