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哲学简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冯友兰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成稿于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最初为中国哲学史课程讲稿。冯友兰先生以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主要哲学家及主要流派的变迁和发展为主线,简要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并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被尊为20世纪中国哲学界泰斗。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其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四、语言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三、《上农》——农业的价值 四、“反者道之动” 五、对自然的理想化 六、家族制度 七、入世和出世 八、中国艺术与诗歌 九、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十、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十一、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一、司马谈和六家 二、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三、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一、孔子与六经 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三、正名 四、仁义 五、忠恕 六、知命 七、孔子的心灵修养 八、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一、墨家的社会背景 二、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三、兼爱 四、天志和明鬼 五、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六、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一、早期道家与隐者 二、杨朱的基本思想 三、杨朱思想举例 四、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五、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一、性善说 二、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三、政治哲学 四、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家 一、名家和“辩者” 二、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三、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四、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一、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二、道,无名 三、自然的不变规律 四、为人处世 五、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一、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二、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三、政治与社会哲学 四、感情和理性 五、达到至乐的途径 六、有限的观点 七、更高层次的观点 八、更高层次的知识 九、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一、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二、关于“辩”的讨论 三、澄清兼爱说 四、为“兼爱”辩 五、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一、六种术数 二、《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三、《月令》 四、邹衍 五、历史哲学 六、“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一、人的地位 二、关于人性的学说 三、道德的根源 四、关于礼乐的学说 五、关于逻辑的理论 六、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一、法家的社会背景 二、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三、法家的历史哲学 四、治国之道 五、法家与道家 六、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一、事物之“理” 二、万物生成之“道” 三、万物变易之“道” 四、“中”与“和” 五、“庸”与“常” 六、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一、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二、中国的统一 三、《大学》 四、《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五、《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六、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一、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二、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三、人性的学说 四、社会伦理学说 五、政治哲学 六、历史哲学 七、对《春秋》的解释 八、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一、思想的统一 二、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三、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四、扬雄和王充 五、道家与佛家 六、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一、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二、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三、向秀和郭象 四、道是“无” 五、万物的“独化” 六、典制与道德 七、有为与无为 八、知识与模仿 九、齐万物 十、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一、风流与浪漫精神 二、“杨朱的乐园” 三、率性的生活 四、感情 五、情爱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二、佛学的一般概念 三、二谛义 四、僧肇的哲学 五、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一、禅宗起源的旧说 二、第一义不可说 三、修禅的方法 四、顿悟 五、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一、韩愈和李翱 二、周敦颐的宇宙论 三、精神修养的方法 四、邵雍的宇宙论 五、事物演化的规律 六、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一、程颢对“仁”的认识 二、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三、程颐的“理”的观念 四、陶冶感情的方法 五、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一、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二、“理”或原理 三、太极 四、“ 序言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 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 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 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 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 长:才,学,识。学者,史 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 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 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 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 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 ,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 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 )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 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 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 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 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 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 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 ;又有近作《新原道》,已 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 (E.R.Hughes)英译;可 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籍 ,每亦借用二君之译文,书 此致谢。 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 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 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 菲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 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 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 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 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 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 义先生(A.W.Hummel)为 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导语 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 大众探索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佳作。中国人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等不可或缺的读物。 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的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的中国哲学课程通用教材。 尊重底稿原貌,精准呈现原著。以冯友兰先生之女宗璞和赵复三先生后人所提供的文本为底稿,本版本充分尊重作者和译者的原意,不做任何改动,为读者精准呈现原著。 众多名人一致推荐,李泽厚、季羡林、李慎之、陈来等大咖推荐。 后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 学简史》英文版由美国麦克 米伦公司于一九四八年出版 ,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乃 至世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冯先生也已经仙逝多年。 但是,细心的读者读冯先生 的这部著作,会觉得如同是 新著一样。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想,原因之一是,冯先 生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 他不仅是迄今无出其右的中 国哲学史家,而且是“贞元 六书”的作者,自己就是一 位哲学家。《简史》问世之 时,是在冯先生两卷本《中 国哲学史》出版十几年,又 在“贞元六书”完成之后,资 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 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 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就篇 幅说,此书远少于《中国哲 学史新编》;就内容说,却 正好最鲜明地表现了冯先生 自己的特色。原因之二是, 冯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 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 ,来写作这部《简史》,思 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 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 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 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这本书 引人入胜,就由于它的这些 特色。 翻译本书,如同探险, 个中乐趣,其味无穷。念自 严几道先生悬“信、达、雅” 为译事三难之后,三字已成 翻译通则。朱光潜先生认为 ,三字中,“信”字最为重要 ,这不难理解,但要做到, 并非易事。翻译外文书刊, 大概诗歌、哲学两类著作最 费斟酌。这两类著作如果依 循原著,逐字逐词按字义翻 译,应不是十分困难的;难 的是在翻译这两类著作时, 不能只满足于“形似”,还要 求其“传神”。这本是中国文 化传统中对艺术的要求,仔 细想一下便能发现,无论是 诗人、艺术家、哲学家,都 往往是社会里受过一定教育 、有一定生活经历而十分敏 感的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 面生活的磨难中对历史、时 代、社会、人生进行反思。 社会变动越急剧,这种反思 也越像大海波涛一样无法自 已。人的生活感受往往超过 自己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为此而“言不尽意”。在中 国,还有时是由于两千年专 制统治形成的社会环境限制 ,而不能畅所欲言,于是只 好运用比喻和暗示而“意在 言外”。诗人、艺术家、哲 学家除了在自己作品已说的 之外,常“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听艺术诉诸人的形象思 维,语言艺术则离不开语言 ,因此,中国的诗人和哲学 家都同样强调“言外之意”。 艺术家的手法和哲学家表达 自己思想的方式在这一点上 十分相似,这成为中国艺术 的特色,也成为中国哲学的 特色。为此,诗歌和哲学著 作的翻译,往往需要迈过“ 形似”,而要求“传神”。如 果低于这样的要求,译者便 难免会感到内疚。这是我在 翻译本书时,常常深夜扪心 、惴惴不安的地方。举例来 说,魏晋以后十章,在书中 篇幅虽较先秦、两汉部分为 少,而涵盖历史事件和时间 则远超过前半,牵涉的问题 也远超过前半。 ……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是全书结束 ,也是全书高潮。末后,作 者说:“在各种哲学形而上 学体系里,无论它们采取的 方法是“正的方法”,或“负 的方法”,最后都往往戴上 了神秘主义的皇冠。”原文 作:“The great metaphysical systems of all philosophy……have crowned themselves with mysticism.”旧译作“哲学上 一切伟大的形而上学系统, ……无一不把自己戴上‘神秘 主义’的大帽子”。译者体会 ,冯先生这话是十分严肃、 十分深刻的话。哲学通常分 “宇宙论(本体论)”“人生 论(包括伦理学”“认识论” 三部分。西方哲学自前苏格 拉底时期,探索的是宇宙本 质,即本体论,即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史上,最初也是 探索对外部世界的总体认识 ,然后探索人世、人事变化 及其所由来。人从已知出发 ,去探索未知,这是对无限 的探索,最后总要到达人的 认识的边际极限,所谓“神 秘主义”,其实无非是指到 达认识边际极限后,人向前 眺望自己不懂得、无法加以 解释的东西,只有称之为“ 奥秘”。说到“这是奥秘”, 意思是说,在言语所能及的 范围里,这是最后的一句话 了。这可以说是为前面所说 自己的理论“戴上冠冕”。任 何严肃、实事求是而谦虚的 哲学家都会承认自己认识能 力“有限”,已说的话已经说 到了头,再向前就无法多说 ,只能称之为“神秘”了。也 就是冯先生在本书最后所说 ,已经说了许许多多话,然 后应该进入潜默,也就是神 游于无限了。英语行文可以 称为“戴上神秘主义的冠冕” ,但这不是“戴大帽子”!此 书旧译把“戴上皇 冠”(crown)译成“戴大帽 子”,恐不免“以词害意”。 所以,此处按“冠冕”本意行 文,译作“戴上皇冠”。冯先 生在本书第一章末后对翻译 讲了十分精辟的见解,说: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 种解释……实际上,除了译 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 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 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 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 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 掉了许多。”翻译此书时, 常常吃惊,冯先生此书写作 于五十多年前,怎么竟像是 对着当前的时代,为新的一 精彩页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是《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做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从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讨论时,这种思索和讨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