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地学金钉子(殷鸿福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彩容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传记共八章,分别从求学、教学、科研、行政、精神品质五大方面对殷鸿福进行了画像。第一章至第三章记录了殷鸿福在定海、上海、北京三地求学的经历;第四、五章描写了殷鸿福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以及先后到美国、英国访学的经历;第六章叙述了殷鸿福分别在生物地层学、生物地质学、地球生物学等领域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累累硕果;第七章是他在担任校长期间,对中国地质大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的再现,包括育人育才的理念、“211工程”的推进、实习基地的构建等;第八章展现了他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刻苦求真、勤俭朴素、淡泊名利、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战火中的童稚岁月 上海幼年 定海童年 第二章 “地质种子”发新芽 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 初探地球奥秘 国之所需 心之所向 第三章 朝夕问道忌功利 大学生活 名师与课堂 暂调西北地质局 师从杨遵仪院士 研究生生活 第四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 留校任教 “五七”干校中的乐天派 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第五章 访学海外 开阔视野 访美收获 留英之旅 第六章 潜心科研 硕果累累 三叠系研究国际闻名 将古生代—中生代界线“金钉子”定址中国 在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方面的成果 建立生物地质学学科体系 引领地球生物学走向国际前沿 创建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造山带研究的新思路及其成功应用 重视长江流域环境演化及地方发展 第七章 走马上任 传承薪火 育人育才的教育理念 握好方向盘 建设“211工程” 殷校长的两把阔斧 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热衷“买地”的殷校长 推荐院士尽责尽力 廉洁精神永流传 第八章 学之良师 德之楷模 不畏艰险探索野外 锲而不舍开放长兴 勤俭朴素捐资助学 严师高徒拓宽学科 建设梯队传承精神 退而不休余晖红 结语 附录一 殷鸿福年表 附录二 殷鸿福主要论著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殷鸿福是我国著名地层 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中国 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该校校长。1935年3 月出生于山东威海,1956 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矿产 地质与普查勘探系,1961 年于该校研究生毕业,后留 校任教。1993年当选为中 国科学院院士。 殷鸿福推动古生物学与 地质学全面结合,对间断平 衡论、新灾变论、事件地层 学有系统研究,提出了地质 演化突变理论,在生态地层 学、生物—有机质—流体成 矿系统和中国古生物地理学 等方面均有专著,在此基础 上建立了生物地质学,并进 而建立了我国的地球生物学 学科体系。他发表了化石描 述论著近300种,图版80多 幅。殷鸿福系统总结中国及 东亚的三叠系,提出国际二 叠系—三叠系界线新定义、 界线事件的火山成因说等, 确立了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为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 型(“金钉子”)。2019年获 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的“终 身成就荣誉”。在地质与古 生物的世界里,他是一位不 知疲倦、创新进取的开拓者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 是一位兢兢业业、务实求真 的传道者;在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的发展中,他是一 位高瞻远瞩、勇于改革的领 导者。在“院士”“教师”“校 长”三种角色里,他都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与“ 地质与古生物”结下了不解 之缘。 殷鸿福院士先后在生物 地层学、生物地质学、地球 生物学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性 研究。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 叉、结合,加上开拓创新、 务实求真的科研态度,最终 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股鸿福 也成为1991年以来,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获国家 级奖项最多的院士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股鸿 福致力于贵州三叠系生物地 层问题的研究,用大量翔实 的图表数据初步建立起贵州 三叠系生物地层系统,为后 期三叠系研究打下基础。他 还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古生态 学教材《古生态学》的编写 。 70年代末,殷鸿福转战 西北,建立了我国西北地区 第一个海相中生界地层系统 ——祁连山区海相三叠系地 层系统,并通过对陕西渭北 地区三叠系的研究,发现了 典型的海相双壳类——正海 扇等,他首先提出了华北地 区存在三叠纪海侵的观点。 80年代,殷鸿福访学回 国后,引进了国外一些古生 物学思想,包括间断平衡论 、分支系统学、古生物地理 、大陆漂移与微板块等,出 版了《地质演化突变观》一 书。他在1986年提出以牙 形石微小欣德刺的首次出现 作为三叠系开始的标志,推 翻了使用一百多年的化石标 准。他领导国际二叠系—三 叠系界线工作组克服重重困 难,于2001年3月确立中国 浙江长兴煤山为全球二叠系 —三叠系界线层型,为这一 国际领先成果作出了卓越贡 献。此外,他开始走上了地 质学与古生物学结合的道路 ——生物地质学。1988年, 殷鸿福等著《中国古生物地 理学》出版,专著论证了中 国各时代的古生物地理区划 ,为中国板块活动的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依据。80年代末 ,殷鸿福首先将地质微生物 活动与矿床学结合起来,主 持了微生物成矿的研究。经 过多年的实践,提出了生物 —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的 理论体系。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殷鸿福系统地研究秦岭和东 昆仑山这两个活动带,敏锐 地察觉到立足于稳定区的传 统地层学不能解决活动带地 层问题。他认为,古亚洲洋 和特提斯洋的板块运动具有 多岛洋、软碰撞和多旋回的 特点,要用构造岩片四维裂 解拼合复原法研究造山带地 层。他还提出了应用古地磁 、构造、沉积、地球化学、 古生物地理和古气候复原古 海盆的活动方法,并以秦岭 和华南为对象探索活动论的 古海洋恢复和盆地演化。90 年代末至21世纪初,股鸿福 等著《生物地质学》专著出 版,同时他不断开拓新的学 科领域,推动从生物地质学 向地球生物学的跨越。 21世纪,股鸿福多次主 持、参与地球生物学重大项 目,如中石化重大项 目、“973”项目、国家重点 研发项目等,并参与了多部 地球生物学专著的编写。 2010—2021年,他负责了 《地球生物学》《深部地下 生物圈》《极端地质环境微 生物》三部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国 家科学思想库·学术引领系 列”图书的出版,为地球生 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身为教师,殷鸿福院士 因材施教、认真教学,长期 坚持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教 学相结合,每年坚持为大一 学生讲授普通地质学。在近 60年的教学生涯中,殷鸿福 院士桃李遍天下,先后培养 了五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所 在的“地史古生物学”团队于 2008年入选国家教学团队 ;所在的“地质学教学团队” 同年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 式教师团队”。他自己也在 2018年获评“全国最美教师” 之际,用“问道争朝夕,治 学忌功利”概括了自己的从 教之道。 身为校长,殷鸿福推动 了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 建设,包括:重点学科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秭归实习基地”“学科国际 化”和“数字地大工程”建设 ;“地质过 导语 殷鸿福是一位杰出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及教育家。他热爱祖国,潜心教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勇于创新,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善于合作。他为建立全球“金钉子”,推动地球生物学研究,提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水平和国际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对事业执着追求,紧咬目标不放弃,待人诚恳,为人谦逊;在学术上有前瞻性,有团队精神,注重青年人的培养和教研室、实验室的建设,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发展和建设上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有家国情怀的教育家,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 后记 2018年2月10日上午10点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院士办公室主任林莉老师的 带领下,我们带着中国科协 的文件和湖北省科协出具的 介绍信来到了地层古生物学 家殷鸿福院士家中,并向院 士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要求和 开展项目的目的意义。殷院 士表示支持我们的工作,并 认为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 资料采集工程是具有历史和 教育意义的,是一件好事情 。殷院士对资料采集工作的 支持,是我们顺利完成项目 的基础。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过得 充实而感动,我们有幸走进 院士的生活中,近距离了解 到一位杰出科学家卓越精彩 的人生故事,感悟到平和谦 逊和求实严谨的大师风范。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院士邀 请我们去听了他的最后一堂 公开课“治学与做人”。在将 近3个小时的课堂中,殷院 士全程站着上课,并神采奕 奕地给全校新入学的研究生 讲解了自己学术生涯中领悟 到的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其 中“坐得住‘冷板凳’”“机遇只 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问道 争朝夕,治学忌功利”等经 典语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一个成长于战火中, 并将个人志向与国家需求相 结合,脚踏实地、不懈努力 的人,必将记入国家发展的 史册。 与院士的相处中,院士 陆续向我们提供了化石、照 片、课件、证件、论文、手 稿等多种类型的资料,每一 块化石、每一篇论文、每一 张照片、每一次回忆部饱含 着他对专业的执着和热情, 记录了他在杨遵仪等名师指 点下的成长经历。可惜院士 提供的大部分资料是电子的 ,实物资料较少。由于中国 地质大学经历了从北京到武 汉的曲折迁校历程,股院土 学生时期的许多实物资料部 没有保存下来。股院士从本 科到副博土再到任教都是在 中国地质大学,母校是他学 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光辉 时刻的见证,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目前正在建设校史 馆,股院士想把自己的实物 资料多留一些给母校、这也 是情有可原的。因此我们采 集到的资料以电子版为主, 实物资料较少。 为了扩充实物资料的数 量,我们也做了许多努力。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不 仅对殷院士本人进行了多次 直接采访,还对股院士的家 属、同事,各个阶段的同学 、好友、学生等11人进行了 采访,获得了一些实物资料 ,并收集到他们对殷院士的 评价,扩充了资料的丰富性 。 为收集档案资料,我们 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 案馆取得联系,先后扫描和 复印了殷院士留校任教后的 主要档案资料。为了采集股 院士本科时期和副博士时期 的档案资料,我们专门前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档案 馆,却只找到了殷院士的副 博士毕业论文。此外,我们 还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图书馆取得联系,先后采集 殷院士论文资料近200件。 与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合作, 使我们采集到系统的、较为 全面的资料,在此对这三个 部门表示感谢,特别感谢地 大档案馆的王根发馆长、帅 斌馆长及工作人员,为我们 进行档案查阅和采集扫描提 供方便。 在采集工作过程中,殷 鸿福院士不顾年事已高,对 采集工作予以大力的支持。 殷鸿福院士多次主动给我们 寄来报纸、论著等实物资料 ,还寄来拷贝了大量电子资 料的USB盘,并耐心地给我 们讲解专业基本知识。采访 过程中,殷鸿福院士认真准 备,一丝不苟。虽然很多往 事时间久远,记忆早已模糊 ,但他依然希望能回忆起来 。每当我们看着股鸿福院士 竭力回忆往事时有些纠结的 面容,都无比感动。股鸿福 院士的家人,包括夫人宋龙 妹女士、女儿殷蔚华、儿子 殷蔚明等都给予了项目巨大 的支持和帮助。股鸿福院士 早年的同事和同学,如何心 一、周大可、吴顺宝、李志 明,四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 都愉快地接受了采访,并提 供了一些重要的相关资料。 股鸿福院士担任校长期间的 同事,张锦高先生和王焰新 校长也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 了我们的采访,讲述了殷鸿 福院士担任校长期间的相关 事情。殷鸿福院士的学生, 童金南、赖旭龙、谢树成等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中,专门 留出时间接受课题组的采访 ,给我们全面地讲述了殷鸿 福院士对他们的教育与培养 ,并给采集小组讲解了一些 专业学术问题。在此诚挚感 谢以上人员对我们的大力支 持。 本书稿凝聚着全体采集 小组成员的心血,采集小组 成员李彩容、李梦云、常露 方、梁荣霞、罗鑫宇、程玲 玲、胡娅妮、李梦婷、杜兴 玥、王熳莉等都为采集工作 付出了辛劳。2017级档案 学的李珊珊、杜家蕊、陈永 辉、冯佳芪、杨欢欣、肖元 和田胡慧等同学也为采集工 作的顺利完成作出了贡献。 特别是常露方同学,参与了 资料收集、整理和编撰工作 ,包括本书写作,付出了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本书写作 过程中,历史学博士刘彦波 教授对本书从历史学家的角 度进行了审查和指导。感谢 所有为采集工作付出心血的 成员! 在完成殷鸿福院士学术 成长资料采集的过程中,中 国科学院大学张黎教授、北 京理工大学吕瑞花教授为我 们的采集工作提出了及时而 宝贵的意见,保证我们对所 要移交资料的规范化整理进 程和研究报 精彩页 第一章 战火中的童稚岁月 殷鸿福出生于山东威海,籍贯浙江舟山。出生后不久,殷鸿福便被父母带回工作所在地上海,并在此度过了一段幸福安稳的时光。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侵入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内,严重影响了租界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殷鸿福跟随祖父母、姑姑和姐姐回老家舟山定海避难,父母则带着其他孩子继续在上海工作生活。颠沛流离的逃难经历培养了殷鸿福坚韧的品质,亲身经历的战争点燃了他的爱国之情。 上海幼年 1935年3月15日,在山东威海,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股恩祖、邱珠兰一家迎来了他们的第四个孩子殷鸿福。股鸿福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大姐殷梅良、二姐殷梅娣和三哥殷鸿樑。殷鸿福出生不久便跟随父母来到上海,与祖父母、父母、姑姑和姐姐哥哥们生活在一起。在股鸿福一岁零两个月时,殷家迎来了第五个孩子,弟弟殷鸿笙,殷家一家十口,三世同堂,好生热闹。殷鸿福的父亲殷恩祖毕业于南开大学,时任上海英国领事馆的翻译兼秘书,母亲邱珠兰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照料着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小鸿福便是在这样严父慈母的环境中长大。 父亲殷恩祖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们的要求比较高,希望孩子们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那个没有课外辅导班的年代,父亲每天下班回来都要给孩子们布置额外的作业。父亲的专长是英语,也偏重培养孩子们的英语能力,每次孩子们做完父亲布置的英语作业,还要统一交上去,由父亲检查批改,或指出错误严加批评,或态度认真给予鼓励。这无疑是一件苦差事,每每回想起来都“苦”不堪言。①母亲邱珠兰虽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深知修身齐家的道理,并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孩子们。后来殷鸿福回忆道:“虽然母亲没受过高等教育,但我们从小就知道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些,这是受母亲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①正是成长于这样一个严父慈母的家庭之中,股鸿福得到了良好的知识启蒙和素质教育,这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定海童年 自19世纪40年代英、美、法三国先后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和《上海土地章程》起,三国先后在上海设立租界。1899年,美英租界正式更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占地约22平方千米。法租界占地约10平方千米。抗日战争时期,继发动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于1937年8月13日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但由于上海市区早已被英、美、法三国占领为租界,日本只好占领了上海的外围地区。由于日本军队不能干扰英美等国家,自然也不便染指英美所管辖的公共租界,英美法的物资依然在上海港口输入输出,营造出上海暂时的繁荣景象。这份安宁在几年后便被打破。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公共租界。殷家人兵分两路,六岁的殷鸿福跟随祖父母、姑姑和姐姐回老家舟山定海避难,而父母为了领到薪水来养家糊口,带着其余的孩子继续在上海工作生活。 定海老家后来亦被日本占领,日子充满了艰辛,二姐殷梅娣便是天折于此。殷鸿福的童年是在舟山定海度过的。定海是中国千岛城市舟山的县城,现在是舟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属我国南北海运和远东国际航线之要冲,是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过去的定海县虽小,但是统辖整个舟山群岛。据殷鸿福回忆:“定海县是很小的一个县城,从东门走到西门,大概十分钟,上小学的时候就这样走的。”①早先的时候,股鸿福的祖父在外谋发展,挣了些钱,回定海老家盖了栋房,买了十几亩地,仍旧要靠父亲寄钱补贴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幸运的是,土地改革的时候衡量地主的标准是每户三十亩地以上,股家划为“小土地所有者”,没有对他家造成过多的影响。由于舟山靠近海边,盛产鱼类,鱼类便成了殷家饭桌上必可不少的一道菜。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之一,产鱼量很大,为了不让鱼腐烂,每次打上来的鱼大都要用盐腌制,股鸿福一家每日三餐除了吃刚打上来的新鲜鱼,就是吃腌制过的咸鱼,当时食用油量少且价格昂贵,鱼并不像现在可以用油来煎炸,只能做一些水煮或清蒸的简单加工。留给殷鸿福印象最深的食物是“酒酿”,他回忆道:“那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现在所谓的酒酿,湖北叫米酒,米酒打个蛋在上头,是那时候最好的东西了。后来一直想回家乡吃酒酿,现在市场上卖的吃到嘴里味道都和小时候的不一样了。”②童年的味道永远都那么美好,那么简单,殷鸿福每每回忆起来嘴角就会自然地上扬。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殷鸿福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1942年9月,祖父母送他上了本地的定海小学,当时叫平政桥小学,由一位姓秦的女校长主持。殷鸿福在小学跳了一级,共接受了五年小学教育。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定海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定海小学开始开展“皇民化”运动,由一位朝鲜籍的女老师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