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早期的岩画、彩陶画到汉代的画像石,乃至后来的绢画、帛画,再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成熟,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记载的是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审美追求。世事沧桑与陵谷变迁,王朝兴衰与人事代谢,世间百态与山水花鸟都在画作中有鲜活的呈现。解读这些作品,承载的同样是沉甸甸的历史兴衰。主讲人苏升乾时隔九年,再次登陆百家讲坛,精选10幅千古名画,讲述作品背后的中国历史和创作故事,了解中外名画作品的文化差异,丰富了历史知识,增进国民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作者简介 苏升乾,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曾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清明上河读宋朝》。 目录 第一章 穿越沧桑品古画 第二章 凌波微步洛神来 第三章 丹青宰相画君王 第四章 十八学士辅秦王 第五章 游春时节风乍起 第六章 迷之夜宴图 第七章 汴京城里说世俗 第八章 千里江山一望收 第九章 繁华锦绣画苏州 第十章 尘世繁华梦姑苏 第十一章 千姿百态百骏图 参考书目 序言 五千年的斗转星移, 沧海桑田,在东方大地上 孕育出伟大的中华文明。 龙的传人历尽曲折,百转 千回,使得中华文明以精 妙的思辨、冷静的态度对 待自然轮回,人世百态。 它能在仰观天象中秉承人 道,行事雷霆万钧,气势 雄浑;也能在纵横捭阖中 精微细腻地展示含蓄委婉 ,万种风情。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记录在汗牛充栋的经史 子集中,也刻画描绘在从 古至今留存的岩画汉砖、 丝帛重彩上。创作它们的 丹青妙手有的是帝王重臣 ,有的是能工巧匠,还有 世外高人或是农夫织女。 时光荏苒,经验累积,前 辈在挥毫叠彩之间创造出 有别于他人的技法与独特 的审美思维。大笔写意的 笔走龙蛇,墨彩飞扬于生 宣纸上,挥洒间彰显神韵 ;工笔画精细于笔端,光 色艳发,妙穷毫厘。虚实 、粗细、浓淡、干湿的笔 法变化;疏处可走马,密 处不透风的布局规范,渗 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 智慧。人物画承载着记录 历史,山水画、花鸟画昭 示着精神的追求或解脱。 无论是器物上的线条勾勒 ,壁画上的重彩,还是纸 张绢帛上的水墨丹青,只 要见到它,人们头脑中就 会不约而同地闪现出一个 称谓:中国画。 中国画,是祖先留给 我们的形象记忆,传达着 古往今来对大地苍穹、人 情世故的洞悉透视。它飘 逸的线条令人如沐春风, 它的大斧劈皴怪石嶙峋, 它的没骨花枝浑如天成, 它的“意在笔先”信条达到 画尽意在的境界,甚至连 装裱,都在人类艺术的百 花园中独具魅力。中国画 ,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休 戚相关。且不说帝王以绘 画展示君临天下的文治武 功,士大夫以焚香、插花 、点茶、挂画炫耀上层生 活的优雅,就是引车卖浆 的凡夫俗子,也离不开灶 前一张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的真容。 遗憾的是世事无常, 朝代更替,许多中国画作 精品失于战火灾荒,毁于 野蛮无知和盗窃掠夺。所 剩不多的传世珍品,也由 于保管失当或天灾人祸, 而破损缺失,或蒙尘失色 。结果是世人皆知有中国 画,但所见者有限,识读 其精妙者更少。 对流传千古的画作记 忆和刻画手法,已经从静 态的二维描绘进化到动态 的三维空间视频、音频的 综合记录,但是透过历史 的尘埃,领略传统中国画 蕴含的美的认知和善的理 念,了解祖先们绘画手法 和画卷背后的微言大义, 仍然是我们发现前人智慧 的重要渠道。 我于2012年5月在中央 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讲述了《清明上河读宋朝 》以后,受到很多朋友的 肯定和热情鼓励。于是工 作之余,进一步学习和收 集资料,在更大的范围内 识读研究中国传统画作, 并于2021年录制了中央 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新节目《画说中国故事》 。在我学习诸多材料之前 ,已有许多专业学者对中 国传统画作做了大量解读 宣传工作,我的一点认识 和体会也是受到了这些已 有成果的启发。我的工作 既包含了对已有成果的选 择整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也力求在讲解上更通俗 一些,在此向前行者和他 们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 基于这个目的,我们 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栏目的《画说中国故事 》为依托,借助其文字图 像资料加以补充修订,出 版了这本通俗读物,以期 在这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