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研究资料汇编》阐述了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纺织巨子、爱国实业家刘国钧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全面梳理了刘国钧研究的整体状况并予以评价,同时从刘国钧生平事迹、经营管理、思想品格等方面收集整理了半个世纪以来公开发表的69篇关于刘国钧研究的重要论文。
《刘国钧研究资料汇编》是对数十年来刘国钧研究的概括总结,力图给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翔实的研究资料平台,以推动刘国钧研究取得纵深突破。
前言
第一编 刘国钧研究概述
一、刘国钧研究历程概览
二、有关刘国钧经商之道的研究论文概述
三、有关刘国钧崇高人格的研究论文概述
四、有关刘国钧职业教育的研究论文概述
五、有关刘国钧交友、著述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概述
六、有关刘国钧研究的著作概述
七、目前刘国钧研究之不足
第二编 刘国钧生平事迹的研究资料
刘国钧先生年表
刘国钧传略
我国纺织实业界的巨子刘国钧
刘国钧七下香港
名人相册——刘国钧
爱国实业家刘国钧
刘国钧:由学徒到实业巨子
“一生学费钱八百,半世事业万人功”——中国纺织工业巨子刘国钧
刘国钧的“大成”
爱国民族工商业实业巨子,纺织大王刘国钧
刘国钧与刘靖基
刘国钧的英雄情结
民族工业骄子刘国钧
刘国钧先世考略
刘国钧事业成功之道——人脉战略
刘国钧与蒋盘发的金兰之交
刘国钧与金融奇才陈光甫
刘国钧生命中三位重要的女性
刘国钧,不仅仅是历史的
刘国钧的人生悲悯
刘国钧家世及与刘靖基的矛盾
刘国钧大成工业遗产调查保护记
刘国钧:传统纺织业现代化的代表性人物
刘国钧与黄炎培的交往研究
刘国钧与靖江岳飞生祠堂
四桥一巷:刘国钧兴业的“运河路线”
青果巷刘国钧宅邸考
青果巷杰出的织梦人——纪念爱国实业家刘国钧诞辰130周年
纺织巨子刘国钧
……
第三编 刘国钧经营管理的研究资料
第四编 刘国钧思想品格的研究资料
后记
常州,南濒太湖,北依长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至今,有准确纪年的历史已长达2500余年。这里自古崇德尚学,文化昌盛。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良的人文气息滋养了无数志士仁人,心存高远,事业有成。他们或在文化、教育领域创造辉煌;或在自然科学领域开创佳绩;或在工商、经济领域独领风骚。他们群星闪耀,光彩无比,是龙城大地的优秀儿女,延陵古邑的杰出人才!他们的事迹和成就激励常州人民不忘初心,奋发努力,通过一代代人不懈的奋斗,将常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真正实现人民所期盼的强、富、美、高新常州的宏伟目标!
多年来,常州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大力挖掘地方文化瑰宝,整理地方文化遗产,研究地方名人事迹,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对推动和加强地方政治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常州刘国钧文化中心多年来为宣传和研究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艰苦奋斗创办实业的事迹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刘国钧先生是成长于常州的具有强烈爱国心和事业心的著名实业家。20世纪初,刘国钧目睹国家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的现状,愤而创办纺织印染实业,力图振兴民族工业,与列强抗衡,并改善百姓苦难的生活现状。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他不惧困难,坚毅果敢,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聚沙成塔,最终将自己的企业——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发展为中国纺织业界翘楚,成为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1950年秋,刘国钧从香港返回常州,他满腔热忱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真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拥护人民政府领导,率先在江苏实行公私合营,在业界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他热情参与党和国家相关政治活动,积极建言献策,奉献赤胆忠心。他热心公益事业,慷慨将自己几十年收集珍藏的诸多古书画珍品和家具物件捐赠于国内相关文博机构,为宣传、展示中华灿烂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文明传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刘国钧是常州成功的工商实业家代表,他不惧风险、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大成企业,严格经营管理,产品精益求精,拥有宝贵的企业管理经验,是常州工商企业成功的榜样和典范。在常州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奋勇争创一流、迈向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中,刘国钧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大成实业成功的发展经验都值得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
这部《刘国钧研究资料汇编》将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刘国钧研究的资料予以汇编,收集的资料以正式出版的相关论著和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主。本书力图通过对以往刘国钧研究资料的整理,给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翔实的研究资料平台。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梳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刘国钧研究的相关资料,简要评析了专著和论文中的代表作品,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后面三个部分则分别以刘国钧的生平事迹、经营管理、思想品格等主题内容进行分类,选编了69篇相关论文,每一部分论文按照发表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编排。因篇幅有限,相关专著只在第一部分进行介绍,未有原文选入。在编写的过程中,主要依据文章发表的原刊文字录入,对个别明显的错误字词进行了修改。为符合当代出版要求,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对一些文字表述进行了适当改动,如“上世纪”改成“20世纪”、“八十万人”改成“80万人”,等等,这些改动在选文中不再一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