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大水大肥到减排固碳(农业绿色发展18讲) |
分类 | |
作者 | 金书秦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作者近10年来对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观察和思考,分析农业从粗放式发展向绿色生态转型的过程、驱动力和趋势,发现农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的挑战、发展的特点等,总结相关发展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且通过18讲的方式,叙议结合、评案结合,将农业领域绿色发展的路径等加以总结和归纳,可作为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相关专业学生等的参考读本。 作者简介 金书秦,男,汉族,1984年7月生,经济学博士,现任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科技专家库评审专家、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出版专著3部、主编报告1本,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中国农村经济》《人民日报》等期刊和报纸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农业部软科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专项等课题二十余项。成果获农业部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首届江苏农科技奖二等奖。 目录 第一讲 如何认识农业:把农业当人看 第二讲 农业为什么胖了、污染了 第三讲 站在人均1万美元的台阶上,如何看待中国农业 第四讲 什么是农业绿色发展 第五讲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辨 第六讲 从“两山”理念到农业绿色发展 第七讲 农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演进和总体成效 第八讲 化学投入品减量:以化肥为例 第九讲 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以地膜为例 第十讲 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 第十一讲 欧盟有机肥产品标准、管理机制及其启示 第十二讲 如何理解“双碳”目标 第十三讲 中国农业碳排放趋势与特征 第十四讲 农业碳减排的技术选择和政策安排 第十五讲 农业碳汇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 第十六讲 农业低碳转型过程中要警惕“绿色陷阱” 第十七讲 金融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场景与政策需求 第十八讲 实现绿色发展的终极“药方”:种养结合 结语:保持战略定力纵深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序言 我是“80后”,由于计划 生育政策的施行,我们这代 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 ,我们可能是第一个被贴上 年代标签并最初具有一定“ 负面”含义的,比如说我们 曾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等 。直到现在,在一些事情上 我们还经常“被年轻”,这就 是标签的力量。我们似乎是 永远长不大的一代,而实际 上最年长的“80后”已经年过 不惑了。 我们这代人能够拍着胸 脯说“我是个农民”的已经比 较少见,甚至“农民的儿子” 都不多。很幸运,我现在还 经常拍着胸脯说“我就是个 农民”。实际上,除了本科 到博士的那9年时间,我其 他的时间都跟农业有关。我 17岁上大学之前,家里还以 务农为主,记忆最深的是每 年的“双抢”,学校会专门放 假,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回 家帮忙。那时候还是“面朝 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 这些辛苦的农事劳动,既是 父母随时随地教育我们要好 好念书的素材,也确实成为 我“逃离农村”的最大动力。 那时实在是太苦了。我不是 独生子女,在计划生育实施 前,父母已经生了4个孩子 ,这既让我们小时候感到生 活困难,却也在成年后感到 幸福。我们家里7口人,共 分得5.6亩水田,一共有10 块田,最大的一块田有1亩 多,最小的一块田只有5分 ;离家最近的那块田是我最 喜欢的,离家只有两三百米 ,在家门口就可以看见,而 离家最远的大概有3千米。 这些田地是当时家里最重要 的资产,一年至少要种两季 水稻(家乡话叫“禾”)。每 家每户房子前面都有一块跟 房子面积差不多大的场地, 我们叫“禾场”,从名字就能 知道它的功能——堆积、晾 晒稻子。 种稻子先要浸种,然后 把发芽的种子撒到秧田里, 由于撒得不均匀或者有的小 秧长得不正,所以秧苗在田 里长到两三厘米时要“顶秧” ,就是用手指头把长得不正 的小秧往下摁一摁,把它顶 直了,碰到稀疏差异大的还 要把密集地方的秧苗匀到稀 疏的地方;等秧苗长到快20 厘米了,就该移栽了——把 秧苗从秧田中拔出来,挑到 其他田块,再一棵一棵地栽 下去,也叫栽禾或插秧;中 间要经历几次施肥、打药和 灌水。灌水是那时候农村最 容易引起争斗的活动。在同 一片区域,水源只有一个, 上游如果堵死了,下游就没 水了。一般按照先来后到的 顺序,去得早的把田灌满后 再往后轮;有不讲究的一来 就把水一堵,下游就没水了 。灌水都要带把铁锹挖泥巴 堵水,所以灌水的时候一争 起来就容易把铁锹变成武器 ,打架是常有的事;有时候 还有其他的意外情况,比如 我大哥去给秧田灌水时就被 蛇咬过。水稻抽穗、灌浆成 熟后就要收割。收割有两个 步骤——先割后收。割稻子 用镰刀,家里有几个人就会 有几把镰刀,小孩有小号的 。暑期天热,大人就把竹板 床搬到家门口的禾场,在那 里过夜;小孩喜欢凑堆儿, 会睡到其中一家预制板做的 房顶上。我们不少都是带着 镰刀去睡觉,早上醒来趁着 凉快就直接到田里去割一阵 稻子,然后回家吃早饭。不 管小孩还是大人,割稻子难 免会被镰刀划到手或腿,特 别是小孩,如果受伤了,大 人就会开玩笑说今天“吃鸡” 了,意思就是让镰刀开荤了 。据说现在有一款同名游戏 就叫“吃鸡”。稻子割完在田 里晒上两天就该收了,这是 最苦的活,要把稻子和秸秆 一起挑回家,因为除了稻子 是人的粮食外,稻秆也是牛 的粮食,牛吃不完还可以做 柴火,总之是不会丢在地里 一把火烧了的。一亩地就 600~800个小捆,我十五 六岁时也就挑40捆,大概 60斤,到最远的地里一个来 回就是1小时,而且中间不 能歇,因为一旦把稻子放地 上就会有不少谷粒脱落,那 可是农民半年的血汗。夏天 经常有雷阵雨,如果碰上下 雨,就要跟打仗似的把稻子 抢着收回来,可以想象当年 劳作的辛苦。然后是脱粒, 一般是晚上“打夜班”,用脚 踩的脱粒机把稻子从稻草上 脱下来。最后还要用手摇的 风车把空壳筛掉,再次晾晒 后才能归仓。收完早稻紧接 着就是种晚稻,这中间的时 间很短,要抢着干才能不耽 误全年的收成,所以叫“双 抢”,也就是抢收抢种。 我把水稻种收的过程写 得这么细,一是因为那些挑 稻子把肩膀磨掉皮的记忆实 在太深了,二是对比一下会 发现,现在的农业机械化程 度已经是我小时候做梦都想 不到的样子。生活是最好的 老师,我在人生开始的前17 年,所有的目标都是离开农 村;当我读完博士,工作又 让我回到农村时,却丝毫没 有感觉到与儿时的理想相悖 ,对农村、农民和庄稼的熟 悉感、亲近感竟然从来没有 离去。我的很多研究选题, 是看完文献后发现哪些地方 可以创新才做的,其实那不 仅是发表的“套路”需要,更 多的是来自生活,更确切地 讲就是我曾经亲历的17年农 业农村生活和现在观察到的 差异很大,这些差异驱使我 去问为什么。 比如我做种养结合的研 究,最初选题的灵感就来自 我家当时种着5亩地,养了1 头牛、2~3头猪,猪粪、牛 粪等最后都要挑到地里去, 那是村里每家每户都采取的 种养方式;可是我发现现在 很少看见这种方式了,所以 就驱动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