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汴京到赵家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曾纪鑫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历史虽然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但其积淀的成果是文化,无时无刻不作用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是今天所有问题的谜底。
《从汴京到赵家堡》一书所收篇章,无论写人,如韩愈、赵匡胤、朱熹、曾国藩、严复、路易·艾黎等;还是叙事记物,如宋朝兴衰、嵩阳书院、清延“剃发令”、中法马江海战、辛亥革命,所涉及的内容,都在某一时空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历史犹如聚变、裂变的“核能”,不因其消耗而衰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空间的扩展,作用会越来越大。作者不断挖掘、追寻、反思,尽可能地探究那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历史价值、发展规律、现实意义及未来走向。
作者简介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各类体裁作品数百篇,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进入全国热书排行榜。作品被报刊、图书广为选载、连载并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大学语文》教材,被全国媒体广泛关注、评论。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代表作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晚明风骨·袁宏道传》《大明雄风·俞大猷传》等。
目录
韩愈被贬潮州
从汴京到赵家堡——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亡
影响中国文化的讲学之地
朱熹的首仕与归宿
布衣上疏可回天
曾国藩的功名与修炼
从剃头到理发
严复的起点与归宿
蹒跚的步履
辛亥首义
萧红的漂泊与根脉
路易·艾黎的中国情结
沙县不止有小吃
文学载体变迁刍谈
跋:历史活在今天
导语
历史虽然是已经发生过的往事。但其积淀的成果是文化无时无刻不作用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是今天所有问题的迷底,因此,正确认识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现实、认识自身、乃至创造未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后记
历史在前行的过程之中
,常常面临多种选择与可能
,但一经发生,便成为不可
更改的事实,影响乃至决定
未来的路径与发展。这种影
响,不仅包括社会、政治、
军事、哲学、宗教、思想、
文化、教育、经济、习俗等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
文明、自然环境等也会受到
波及。变动不居的现实,背
后便有一双看不见的手——
历史的作用与推动。
“过去其实并没有真的过
去,过去就活在今天。”美
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
这句名言常被引用。
是的,历史不仅“活”着
,就“活”在当下,“活”在与
我们同步的今天!
就理论而言,时间越远
,所耗“能量”越多,历史对
现实的影响会越来越弱,范
围会越来越小。而许多时候
,事实并非如此,历史的能
量不能以常规视之,它犹如
聚变、裂变的“核能”,不因
其消耗而衰减,反而随着时
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空
间的扩展,影响会越来越大

韩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与印象,在于“文起八代之
衰”,位列“唐宋八大散文家
”之首。一千多年来,他的
诗文不断再版,收入中学课
本、大学教材,影响深远。
其实,韩愈不仅是著名的文
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哲学家、思想家。元和
十四年(819年)正月,任
职刑部侍郎的韩愈,因奏章
《论佛骨表》被唐宪宗贬为
潮州刺史。他刚抵潮州,便
“与官吏百姓等相见”,“面
问百姓疾苦”,然后雷厉风
行地做了几件解民之苦的实
事:驱除鳄鱼,为民除害;
关注农桑,祭神止雨;广施
善政,释放奴隶;兴办学校
,培育人才……韩愈在潮州
待了不过半年,却在当地留
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有
韩愈过化,原名恶溪的大江
,更名韩江;城东的文笔山
,因韩愈登临游览,改名韩
山;橡木树改称韩木;纪念
他的文物胜迹,除最负盛名
的韩文公祠外,还有昌黎旧
治坊、景韩亭、昌黎路、韩
山书院等。这些都是看得见
的物质性遗存或纪念,而内
在的影响,一种精神的贯注
,则如汹涌的潜流,在潮州
澎湃了一千多年,深刻地影
响、改变着这块土地的文明
与气质。在百姓眼里,韩愈
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是潮
州地方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
关键性捩转人物,地位最高
,影响最深。
赵匡胤因黄袍加身成为
宋朝开国君主,帝国及其后
裔也因“黄袍加身”打上了无
以更改的宿命阴影。赵匡胤
在汴京(今开封)登基,不
得不以此作为开国之都。自
乾德元年石敬瑭将河北、山
西一带约十二万平方公里的
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之后,
长城的拱卫功能不复存在,
从国界到汴京约五百公里全
为一马平Jil,不仅没有天然
屏障,就连一个险要的关隘
也没有。北宋在与辽、金的
长期对峙中,敌军动不动就
屯兵京城,朝廷时时处于惊
慌失措、提心吊胆、被动挨
打的局面,想想看,该是一
种怎样的沉重与无奈?赵匡
胤想迁都,他西巡洛阳,实
地考察,大造舆论,可迁都
序幕刚一拉开,就遭到诸多
勋臣贵戚的极力反对,不得
不放弃。兄终弟及,赵光义
继位,曾极力反对迁都的他
自然不会“无事找事”地将龙
椅搬离开封。宋朝在一代弱
于一代的衰落中,迁都之事
更是无人提及。直到一百六
十多年后,开封在异族的铁
蹄下以惨烈的毁灭而收煞。
赵匡胤被部下披上黄袍
而登基,总担心他们拥兵自
重,以同样的方式篡位,不
得不严加防范,将军权牢牢
控制在自己手里。他创立“
更戍法”不断调换将领,使
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结果导致“兵不识将,将不
识兵”;他重文轻武,“好男
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
语便出自宋朝。北宋职业化
的庞大军队,是辽军、金兵
的好几倍,可宋朝自始至终
除镇压内部农民起义大获成
功外,在对外作战中从未取
得过一次像样的决定性军事
胜利,开启了中国历史上“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之先
河。厓山之战结束后,古老
的汉族第一次尝到了蒙元异
族统治的切肤之痛,国土沦
陷,生灵涂炭。每一次改朝
换代,伴随着的往往是数不
胜数的残忍杀戮,在血雨腥
风的笼罩下,先朝皇族首当
其冲。赵氏后裔几乎被斩尽
杀绝,侥幸逃脱的一支,在
福建漳浦一处远离集镇的湖
西硕高地隐身而居。没想到
这一住就是七百多年,随着
人丁的繁衍兴旺,当地耸起
了一座仿宋建筑群落——赵
家堡。大宋王朝,挽歌袅袅
,余音不绝,直至今日,可
谓一曲令人伤感、引人缅怀
、穿越时空的千古绝唱……
我将这些历史与现实相
互缠绕的题材诉诸笔端,便
是《韩愈贬潮州》及《从汴
京到赵家堡——个王朝的兴
盛与衰亡》。创作时,我不
仅通过书籍、杂志、报纸、
网络等搜求、阅读所能找到
的相关文字,还实地踏访相
关遗迹,梳理脉络,厘清变
迁,尽可能地探寻那隐藏在
历史表象背后的发展规律。
唐太宗曾感叹:“以史为
鉴,可以知兴替”,英国哲
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德国兰克史学认为历史学
的任务,就在于“批判过去
,教导现在,以有利于未来
”……说法不一,意思却大
同小异。就某种程度而言,
历史与现实同构,我们脚下
的现实与土壤,便是历
精彩页

最早知道韩愈,是那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师说》,在老师的要求下背得滚瓜烂熟:“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此后又接触过他的《杂说》《原道》《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等散文名篇。而读过并记得的诗歌,想来想去似乎只有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贬潮州之诗,写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人生七十古来稀”,韩愈时年五十二岁,这对一千多年前的唐人而言,已属高龄了。诗中所说的“残年”,其实不过五年而已。五年后,韩愈抱病而终。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却突遭横祸,被贬至八千里外的蛮荒之地,离开京城长安(今西安市)。韩愈情绪之低落沮丧,内心之悲观痛苦可想而知,以至做好了死于流放之地的打算。他取道商洛,行至蓝关,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一直陪送至潮州。
令韩愈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人生,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留下了一段永恒的传奇与辉煌。
曲折坎坷的人生阅历于文学家而言,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其文字、作品将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而韩愈不仅是卓越的文学家,还是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优秀的教育家,是“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集于一身的人物。贬潮风波与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成全”了他这多重身份。
韩愈遭唐宪宗贬逐,正如他在诗中所言,起因于一封早朝时进呈的奏章《论佛骨表》。对此,《旧唐书·宪宗纪下》写道:“元和十四年春正月,丁亥,……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极陈其弊。癸巳,贬愈为潮州刺史。”
佛教于西汉末年(一说东汉初年)传人中国,至隋唐时大盛。唐代君主,大多信奉佛道,唐宪宗也不例外。凤翔府扶风县的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释迦牟尼指骨一节。“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唐宪宗遣使率僧众将佛祖指骨迎入京城大内,留皇宫三天,然后送往长安各佛寺供养。宪宗这一最为隆重的礼佛活动,在京城长安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崇佛高潮。据《旧唐书·韩愈传》所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唐宪宗除信佛外,还喜好神仙方术之说,如此“兴师动众”,实有借礼佛祈求长寿之意。朝中谏官、内外大臣心知肚明,皆视而不见、噤口不言,唯有韩愈不管不顾、批揭龙鳞、犯颜直谏。《论佛骨表》一出,韩愈遭到了人生最为沉重的挫折与打击,同时又使他声誉倍增,被万人敬仰。
韩愈历来倡儒反佛,唐宪宗并未因此而为难他。汉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王朝,就在于胸襟博大,兼收并蓄。王朝的衰落,常与狭隘排斥相关联。如果仅仅出于维护、拯救儒家的目的而排佛斥佛,唐宪宗也许不会对他“大动干戈”,要命的是韩愈在《论佛骨表》中,带着一股意气用事的浓厚情绪。“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韩愈在疏章开头,便以轻蔑的口吻为佛教定位,不过夷狄之法。然后论述佛法末流进人中国之后,总是“乱亡相继,运祚不长”,以此讥讽唐宪宗崇佛不仅难以长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将会“伤风败俗,传笑四方”。他还将佛祖指骨视为“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建议“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韩愈在《论佛骨表》中之所以情绪激烈,言辞辛辣,有时甚至不顾君臣之礼,实与不久前的一桩磨碑事件有关。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亲率大军赴淮西平叛,韩愈以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随军前往。淮西战事已达三年,朝廷官兵时胜时败,局势不明。韩愈对此次出师的风险与意义,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l生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但裴度仅以短短三个多月时间,便“赌”赢了这场战争,一举平定叛乱,胜利而归。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