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小说以作者母亲蕊芸兰跌宕起伏的前半生为故事原型,书中所叙不乏真人真事。程玉英自幼家贫,八岁入尼姑庵修行,后又托身青楼,成为老鸨手里色艺俱佳的一棵摇钱树,艺名“蕊芸兰”。在身世飘零的生涯中,蕊芸兰先后遇上了三个真心待她的男子,命运让她一次次站在抉择的路口。透过蕊芸兰的眼睛,我们还看到了在都市繁华中迷失自我的文林,染上烟瘾的张五太,嫁给太监的沈四奶奶,爱上车夫的温秀馨…… 作者凭借强大记忆力和炉火纯青的文学手法创作了这个故事,写景状物精彩,刻画人物生动,群像跃然纸上。小说塑造了蕊芸兰这个被侮辱、被损害,却一生好强、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美丽坚忍的女子,通篇散发着美好女性的灼灼光辉。 作者简介 黄文捷,广东中山人,1929年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同年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主要研究意大利政治经济问题。1989年退休,开始从事意大利文学作品翻译。主要译作有:但丁的《神曲》、斯韦沃的《泽诺的意识》、普拉托利尼的《苦难情侣》、皮兰德娄的《格腊内拉的房子》等,以及莫拉维亚的《同流者》《魔鬼不能拯救世界》《偷看他人做爱者的漫游》、金兹伯格的《家庭絮语》、达里奥·福的《不付钱!不付钱!》、克罗齐的《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等。2006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其"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序言 这是我拟议中要完成的 三部曲之一,第一部曲:《 蕊芸兰》。书中所叙述的绝 大部分是真人真事,是我亲 眼所见、亲耳所闻,甚而是 我亲身经历的。书中的人物 ,有些是真名实姓,有些甚 至是我至亲至爱的人,就后 一点而言,本书也可说是对 他一她一们的追思与怀念。 本书有不少伏笔,结局 要在后两部曲加以交代。本 书女主人公是一条红线,贯 串全书,以女主人公一家在 卢沟桥事变中逃难澳门收尾 ,盖这正是她一家人由盛转 衰、由幸福转为不幸的一个 重要的转捩点,本书描绘的 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在 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所遭 受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是勤 劳善良的,中国人的家庭一 般来说,也是幸福美满的一 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有钱无钱 、钱多钱少一,然而,也有 不少家庭过去和现在所遭受 的是不幸与苦难。我多么希 望,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前者能越来越多,后者能越 来越少,甚至完全绝迹啊! 第一部曲是我从一九八 九年退休后开始动笔的,因 为忙于生计,时断时续,一 直到二○一○年的今天才算 完稿,前后延宕了二十一年 之久。后两部曲至今仍在构 思中,但我已是耄耋之年, 所剩的时间与精力已经不多 了!如果天公作美,能让我 多活几年,能让我多有几年 能执笔续写的精力,完成全 书,那当然是再好不过。否 则,我必将是遗恨终生,死 不瞑目! 过去有人曾把人生在世 ,比作大梦一场,因而有“ 浮生若梦”之说。我对此深 有感触,故将三部曲总题定 为“浮生三部曲”。 黄文捷 二○一○年十月于北京 导语 民国乱世,女子会面临何种生存困境? 现代与传统的夹缝中,女性主义如何生根发芽? 蕊芸兰半生坎坷,屡次囿于困境,仍挣扎着要蹚出一条路!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所具有的温柔力量,不容忽视! 《蕊芸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民国题材小说,作者黄文捷年登耄耋,寿享九秩,民国时期的生活于他而言,不是想象,而是儿时见证的鲜活印象。他把民国的生活、民国的人描绘得非常真实生动。 精彩页 一 大年三十,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彻了夜空,偶尔在寂静而昏暗的街巷里,在漆黑的庭院中,倏地刺啦一声,一柱灿烂夺目的金银色火花腾空而起:那是谁家的大人、孩子们在放烟火。那个时代,家里放花,还不常见有五颜六色的,通常是从那鸡蛋式或炮弹形的贴着花花绿绿商标的花筒里,在点燃芯捻的片刻之后,刺啦一声,进射出耀眼的星星点点汇成的喷泉似的火花,四下飞溅。小孩子们则更喜欢在黑暗的角落里,随意舞弄着一根根所谓的“刺花”:那种花炮很便宜,几个“大子儿”一把,十根,能放射出青蓝色的点点银星,只持续几秒钟,但煞是好看。英租界里放二踢脚的不多,有时不知在什么地方,却也会砰然一响,离得近些的人,会被这一声突如其来的巨响惊得心惊肉跳。 这里是英法租界交界处,车马行人较少。除夕,往法租界那边去的人多些,朝英租界这边来的人却零零落落。英租界不像法租界那样繁华热闹、五光十色,一般都显得比较幽静,特别是伦敦道、马厂道一带所谓“贵族区”。商业区主要集中在英中街,又多是洋人开的店铺,比较典雅,典型的中国店铺则聚集在黄家花园,但也不像法租界那样充满低俗、铜臭的商业气息,又都是小门脸,没有什么大公司、大市场。我们所说的这个地方,既不是“贵族区”,也不是商业区,主要是住宅,店铺极少,英国人给它起名日“达文波路”,中国人则把它称为“十一号路”。街上还有一个英国人的机关,工部局及其下属的自来水公司。这个住宅区的店铺,都是小本经营,主要是便利这一带住户,散落在小巷口和行人道上,生意蛮不错。有一块三角地带:你倘若站在街道中央,背朝法租界的方向,右边是芸芳里,左边是积善里,夹在两条小巷中间,也是靠右边的则是德源里。越过芸芳里,再向前走上几步,就是前面提到的工部局和自来水公司了。 芸芳里是拉胶皮的、掮大个的、拉包月的和做老妈子的群集之所。跟另外两条里巷相比,算是“穷人区”“贫民窟”,偶然也有几户门脸整洁的,那则是一些小职员的住所,而他们一般是不屑跟他们所说的“下三烂”来往的,只不过是图这里的房租便宜,才“屈尊”住到这里来。这些小职员在各自的工作地点,总是低声下气、唯唯诺诺,而在这里,出来进去,却总是趾高气扬、昂首阔步、旁若无人,大有鹤立鸡群之相。 积善里是中等职员、小资本家的住地,巷子和住房自然比芸芳里要稍微讲究些,特别是靠近这条巷子的地方,新盖起一幢小洋楼,说是什么银行经理的公馆,平常少见有人出进,倒有不少汽车往来,尤其是在公馆里有什么喜庆大事的时候,黑铁门前更是车水马龙。奇怪的是,这公馆平常连个小孩子的影子也难见到。据说是经理太太多年不育,又不让经理娶二房,接续香烟,因此,这幢洋房虽然气派,却不像有些大户人家,尽管门禁森严,却不时还可见到有老妈子或丫头带小姐少爷出进。 德源里的外貌跟前两条巷子不同,它并不长,因为只有五个门户,其中四户属于一个人家,实际上可以说只有两家住户:门牌五号的住户姓刘,是某洋行的高级职员,家里人口少,一般很少见到有人进出;从一号到四号,都由一家复姓皇甫的居住,一号临街,二号到四号都位于巷里。皇甫家的主人名以雄,是英美颐中烟草公司下属的推销处——永泰和烟草公司北方部的总办。永泰和总公司设在上海,总办是皇甫以雄的二哥皇甫以冲。因此,跟前两条里巷比,德源里的住户在文化水准和经济地位上似乎高过一筹,都是“吃洋饭的”。 从法租界进入英租界,并没有什么分界标志,更没有什么栅栏或界石,熟悉情况的都知道,过了法租界这个地段的末端的大陆银行,来到一片橘红色大楼的楼区(其中有一个颇有名气的大当铺),这也便是英租界地段的开始了,同时,也是达文波路亦即十一号路的一端街口。从那里稍稍拐一个小弯,远远地朝德源里所在的方向望去,可以瞥见德源里巷口,具体说是门牌一号的黑漆大门左侧,灰色墙面上有一个硕大的电动广告。那是一幅肥头大耳的富贾的半身画像,油亮的头发,漆黑的马褂,长方形的框架四周镶了一圈五颜六色的彩灯,傍晚时分,那些彩灯就开始转动地亮了起来,那“富贾”则伸出跟他的脑袋差不多大的右手,跷起大拇指,一上一下地向画在右方的一盒“第一牌”香烟摇动,像是在夸奖这个牌子的香烟质量“第一”,名实相符。广告牌十分引人注目,那是总办皇甫以雄独出心裁的杰作,当然旨在推销新创的“第一牌”香烟。这个新牌子香烟比起以前创立的牌子如“老刀牌”“红锡包”等稍微低档一些,更为大众化,但仍以质量取胜,所以,刚一上市,就颇受欢迎。这块大招牌在这条路灯不多的马路上是独一无二的,更加显得醒目。不论是谁,也不论他是多么心不在焉,一旦经过这里,都免不了要把那上下摇动的大拇指看上几眼。 皇甫以雄有两位太太。德源里的二号和三号就是这两位太太的住处,但是两栋二层小楼是打通的,两位太太并未分住。一号是永泰和公司的主要公事房,即办公楼;四号也是公司的办公用地,目前楼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