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宁可文集(第7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宁可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宁可文集.第七卷》为宁可先生的回忆录,是他去世前撰写,经过十余年的积累,终于碎忆成篇。2012年7月,宁可先生获知罹患肺癌后,在医院仍然笔耕不辍,除了校对和修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一书外,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回忆性的文章上。《记忆中的城市》是从2011年开始撰写的;《卧饮消夏录》写于2002年,为罹患重病的老同学、好友狄源沧而作,以诙谐的词语为老同学构筑了一个美食的天堂。 作者简介 宁可,著名历史学家,湖南浏阳人,1928年12月5日生,2014年2月18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北京市史学会理事、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论著:《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宁可史学论集续编》、《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作)、《敦煌的历史与文化》(合作);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自序 我的父亲母亲 记忆中的城市 我的十五所母校(选录二所) 我的读书生活 画叶集——重庆南开中学杂忆 在北大读书和听课 青少年时所见的几个横死者 从北京到北京——参加工作以后 我的女儿 人生八十才开始——献给我的父亲 《卧隐消夏录》卷二《寒食楼菜谱种种》(附补) 后记 序言 年轻时候,有一次被暴 雨困在了嘉陵江边的一个小 旅店里,淅沥雨声中百无聊 赖,忽然发现了一个老人, 平静安详地坐在屋檐下,于 是忽生遐想——他也许是在 参禅悟道,探索自然和人生 的真谛吧,于是随他一起坐 了很久。 20世纪60年代初,人近 中年,住在中央党校,每天 傍晚总有一位红光满面的外 国老人安详地坐在院外的椅 子上,打听之下,知道这是 位德国老共产党员,跟随女 婿到中国来安度晚年的。于 是又生遐想——他静坐在那 里,也许是在追忆一些轰轰 烈烈的斗争和战友吧。 岁月如梭,一眨眼我也 进入老境,也不免坐在那里 发呆。一是思考一些想不清 的道理,二是回忆过去零碎 的人和事。我这一生过得平 淡,当然有高兴的时候,有 痛苦的时候,有尴尬的时候 ,也有沮丧的时候。但遇难 不死,几十年总算安然活过 来了。那时开始知道老年痴 呆症,也在朋友间见过几例 ,心想莫要开始了老年痴呆 吧。于是努力加强记忆,避 免发病,默写开国十元帅、 十大将、五十七上将、一百 五十六名中将;默记中国县 以上地名1200个,世界地 名800个;又默写唐诗名句 几百句,如“月黑杀人夜, 风高放火天”和“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之类,也都 达了标。再去医院进行智力 测验,效果尚可,老年痴呆 症的担心就放了下来。当然 ,没过几天,这些强记硬背 的人名地名诗句也就忘去了 一半以上。 记忆力自忖测量平平, 我就想法要增强一点记忆力 。我从来不以记忆力强自诩 ,“文化大革命”中,革命师 生提审外调,不断被交代过 去的人和经历的事,我尽力 回答,有时也有遗忘,他们 不信:“你记忆力那么好, 一定是故意隐瞒!”我百词 莫解,终是扣上了一顶记忆 好的帽子。 我经历过伟大的时代, 也经历过巨大的风浪,但我 只是一只在湍流中挣扎的小 虫子,个人经历无足述,说 了没人听,写了没人看。“ 文化大革命”初歇,一些老 朋友重新聚会,我起了个建 议,每人把在“文化大革命” 中哭笑不得的片断经历写下 ,大家凑在一起。此言一出 ,大家都很赞成,但话说完 了,人也散了,此事就没有 了下文,连倡议者本人也没 有写出一个字来。大家不写 ,其原因可能一是那些经历 过于心酸心痛,不忍卒忆。 二是“文化大革命”初歇,拨 乱反正,大家各自忙活,顾 不上写,三十年过去,不过 是挂了一空号而已。 人总想有点动作的,20 世纪80年代初,我在疗养院 治病,没有多少事可干,忽 然想起可以写写家史,于是 开始写“我的父亲母亲”。懒 于动笔,只是录音,长有两 个多小时。录完了下边该录 我自己的了,可是一想,实 在没什么可写的,兴趣缺失 ,终于将五盒录音带放置了 三十年。 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 了一篇20世纪60年代初黎 澍同志如何领着我们三个年 青教师编写史学概论教材的 经历,放在一本教材的后记 里(后被出版社改为序言) 。心想,那是追忆黎澍同志 的,又不是专写我自己,于 是倒心安理得。 由此发兴再写几篇《我 的读书生活》,准备把从小 读过的书——梳理一遍。第 一篇是《读书七痼癖》,送 去之后编辑大感兴趣,宣布 将要连载,孰料第二篇送去 ,不是他们想象的什么名著 阅读心得或有什么读书感悟 ,只是一篇平平淡淡琐事的 叙述,我的同龄人大多没有 看过或缺失印象,而青年人 毫不知情。既乏读者,又缺 兜销,他们就不再发了。我 那读书生活写了几篇,也就 停止了,原稿压了箱底。 不久,重庆南开中学老 同学聚会,有感于当年活泼 有理想的同学逐一凋萎,又 想写片段回忆南开中学的文 字:《画叶集——重庆南开 中学杂忆》,断断续续写了 十年,只想写完了把它给余 留的旧同学看看,没有想到 要发表,终于没有写完,一 是同学群像还少了印象深刻 的十几位,一是在南开中学 酷爱读书,计划写四段:文 学少年、海军狂、天文迷、 武侠热,但都没有成篇。 原来想写小时候的回忆 ,但个人经历实不足道,改 为《记忆中的城市》,从南 京一直到贵阳,再往下写洛 阳、重庆,已经难乎为继了 。 从报上时见回忆母校的 文章,又多有某名校建校多 少年纪念,邀请校友回校参 加庆典的广告。我心想,从 小随父母播迁,到处转学, 哪有什么母校,继而一想, 那些不都是我的母校。于是 写了《我的十五个母校》, 从南京鼓楼幼稚园一直到北 京大学,居然达十五个之多 。写完之后不久,就遗失了 一半,遗失掉的那些学校, 在我的《记忆中的城市》也 有记载,于是选取其中多出 的两篇列入。 上了北大,那是我人生 的转折点,生活的丰富,思 想的转变,自不待言。可是 我写来实在平实,不敢附骥 于有名的何兆武先生的《上 学记》之后,也无法与白化 文先生和乐黛云女士的书比 肩,更不敢奢望于周作人和 张中行先生关于北大的回忆 ,只是应报刊之约,写了几 篇纪念北大建校110周年的 应景文章,聊备一格而已。 前年又发异想。我很好 吃,虽然没有遍尝天下名菜 ,饮食大都中下等水平,但 也几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