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农村信息化服务,为更好地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条件。本书主要从农民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四个方面论证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影响。作为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社会变革的原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形成;农村的社会发展和治理也向现代化转型,农民拥有了更多接触和了解外部世界信息的机会,主体意识持续被激发,逐步具备了现代人格,获得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共商、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也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和落实。 本书既可供高等院校中与农业相关的法学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尤其研究生阅读,也可供从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领域研究的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技术动力 第一节 现代化分期与工业化两阶段 第二节 边缘到中心:互联网的农业农村影响力变迁 第三节 融合与创新:立足国情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面向规模使用人群 二、激发人民首创精神 三、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四、助力有为政府引领 第二章 作为通用技术的互联网 第一节 泛在结合 第二节 连锁变化 第三节 双向互动 第三章 农民现代化 第一节 生活方式 第二节 行为观念 第三节 谋生能力 第四章 经济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链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推动县域经济专业化道路 三、促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以生鲜为例 第二节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加速生产模式数字化转型 二、创造标准化品牌化新机遇 三、平衡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节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减少小农户接入大市场的壁垒 二、联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 三、构建多层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五章 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多元协同治理 第二节 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第三节 强化基层自治能力 第六章 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意义化日常活态传承 第二节 主体性乡村价值重塑 第三节 开放型乡村文化萌生 结语 附录 附录1 国家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部分政策文件 附录2 中国历年公路里程(1949—2022年) 附录3 中国历年高速公路里程(1988—2022年) 附录4 中国历年各农作物种植面积(2003—2021年) 参考文献 序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 技术促进了中国农业农村现 代化,无论是通过公开报道 的案例,还是基于个人的亲 身体会,这在今天已经是一 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80 年代,中国抓住了信息化发 展的时代机遇。党的十八大 以来,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更是实现跨越发展,大 幅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互 联网的助力,使乡村得以共 享国民经济发展红利和现代 技术进步成果,推动中国农 业农村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本书即旨在从较为综 合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互联网 影响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所 取得的主要成果、表现及其 成因。 写作此书,和自己的互 联网使用研究经历有关。 2009年,已有十年网龄的 我发现,由于移动互联网和 智能手机的出现,互联网开 始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并 被冠以“新媒体”以示与之前 的区别,而且使用新媒体、 关注新媒体、讨论新媒体的 人群越来越多,出于教学和 研究的需要,跟踪和研究互 联网开始成为我职业内容中 正式的一部分。此后,互联 网变化不断加速,逐渐呈现 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一度似 乎与互联网无关的乡村,也 伴随着电商模式的创新和短 视频的兴起,以活力多元的 面貌进入了世人的视野。而 探索活力多元的背后还有些 什么,就成为我写作此书的 动因之一。如果再往前追溯 ,在1986~1987年间,我 第一次在小学的校内兴趣班 上看到台式计算机,知晓一 种叫做Basic-的语言,需 要用and(与)、or(或) 、not(非)等逻辑运算符 ,这一懵懂的经历已过去了 三十多年。作为后知后觉者 ,才惊觉自己正处在历史的 一次转型进程中,忠实记录 下时代的变化应是一个书写 者的责任。至于为什么选择 互联网对农业农村的影响而 非城市,是因为互联网的信 息传播和连接优势为现代化 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农村 提供了新的动能,虽然对各 地农村的影响程度有深有浅 ,却覆盖到了数量前所未有 的农村人群,在某种程度上 ,这是一个奇迹,比城市与 互联网的关系更值得书写。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 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 业农村现代化,不可忽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也不可忘记人口规模巨大 等初始条件,正如习近平总 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 化的特殊性在于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几 个要素“叠加发展”。这一相 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发展模 式,与西方国家工业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 的发展顺序相较,呈现出更 为复杂多元的面相。因此, 需要运用有力的理论思想武 器——具有强大历史穿透力 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开 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新境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分析 现实和剖析现实。本书在辨 析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 i者关系的同时,对中国农 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变化进 行了溯源梳理。中国从农业 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过程中, 作为后发大国,工业化对现 代化的影响必然更多表现在 物质层面,而直到信息化明 显成为工业化的一个新阶段 ,其带来的现代化影响才遍 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等各个方面。当然, 作为通用技术,以互联网为 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历史上的 通用技术一样,必然会对人 类社会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只是“并联式”发展加快了变 化的速度,尤其一向以变化 缓慢著称的中国乡村,终于 也被互联网搅起了“一池春 水”,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 穷。 本书将互联网对中国农 业农村现代化至目前为止产 生的现实影响分为四个方面 ,即农民现代化、经济现代 化、治理现代化、农村现代 化。考虑农民接触互联网之 初大多是用来进行个人信息 沟通、娱乐和购物等,互联 网最初带给农民的应是现代 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个人 观念和思想的现代化引发了 行为的现代化,富有企业家 精神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进行 创业,互联网企业则发现了 农业农村的商机,再加上地 方政府、社会各方的支持, 受惠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县 域经济、推广数字农业的宏 观政策背景,均促使了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 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的加快形成。观念的变化和 经济的发展,持续激发了农 民的主体意识,共商、共治 、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和 落实,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 程。农村现代化则主要考察 农村文化方面的变化,同时 还涉及农村出现的“新农人” 。乡村功能的开掘和非典型 乡村文化的出现更是令人欣 喜,曾经带来诸多难题的城 乡之别、城乡矛盾,因互联 网的助力初显弥合裂缝的迹 象,也希望循此发展路径, 早日实现“以每一个个人的 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 则”(《资本论》)这一理 想境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党和国家在信息化基础设 施建设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的 前瞻性投入,以及自新中国 成立以来对农业农村现代化 大计的连续擘画,是互联网 得以助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 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舍此 ,则不能有今日之成就。 付梓之际,非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