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
分类
作者 (美)郑达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熊式一是20世纪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之一,本书是他的传记。陈寅恪曾以“海外林熊”之句将熊式一与林语堂并举,他在1934年将中国传统剧目改编为英文戏剧《王宝川》,在伦敦连演900场,由王室到平民,家喻户晓。1935年,熊式一成为了第一位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中国导演,更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莎士比亚”。1943年创作的英文小说《天桥》亦大获成功,被翻译成了法、德、西、捷、荷等欧洲主要语言,畅销欧美。但熊式一的传奇人生远远不止于创作,他还是中英双语译者、香港清华书院创校校长、BBC电台评论员、剧作家、艺术收藏家。
作者简介
郑达,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荣誉教授,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1994年获波士顿大学博士学位,继而在波士顿萨福克大学英语系从事教学工作近三十年。其研究领域主要为美国文学、亚裔文学、华人移民文化历史,特别是蒋彝和熊式一研究。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论文,撰写出版的学术专著包括《道德经济和美国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中英文版的蒋彝传记(《西行画记:蒋彝传》),并参与编辑《蒋彝和他的文友》。
目录
中文版序 陈子善
序 吴芳思(FrancesWood)
前言
引子
孩童时代(1902—1911)
第一章 进贤门外
第二章 天才演员
崭露才华(1911—1932)
第三章 现代教育
第四章 出国镀金去
明星璀璨(1933—1937)
第五章 雾都新声
第六章 中国魔术师
第七章 百老汇的明星
第八章 美妙的戏剧诗
第九章 衣锦归乡
战争年代(1938—1945)
第十章 政治舞台
第十一章 圣奥尔本斯
第十二章 异军突起
第十三章 牛津岁月
十字路口(1945—1954)
第十四章 逸伏庐
第十五章 海外花实
新加坡(1954—1955)
第十六章 南洋大学
香港(1955—1991)
第十七章 香港之恋
第十八章 拓展新路
第十九章 清华书院
第二十章 落叶飘零
后记 熊德荑、傅一民
附录 为什么要重新发现熊式一:答编辑问
熊式一作品列表
参考文献
序言
2006年3月,北京商务印
书馆出版熊式一先生的剧本
《王宝川》中英文对照本。
四年之后,也即2010年10
月,拙编熊式一的散文集《
八十回忆》由北京海豚出版
社出版。再两年之后,也即
2012年8月,熊式一的长篇
小说《天桥》也由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中文
本(此书原为英文本,后由
作者自译为中文)。窃以为
,这是熊式一中文作品传播
史上几次较为重要的出版,
标志着在作者去国七十多年
之后,他的代表性作品终于
重归故土,与广大读者见面
了。当然,他的中文作品早
已在港台地区印行。
早在1920年代末,熊式
一就在《小说月报》《新月
》等新文学代表性刊物上亮
相,1930至1940年代他又
因《王宝川》《天桥》等作
品享誉欧美。但1949年以
后,他的名字就在中国内地
销声匿迹达半个多世纪。
1988年,年届古稀的熊式
一才有机会回国探亲。他
1991年病逝于北京,总算
了却了叶落归根的夙愿。然
而,翌年《中国现代作家大
辞典》(中国现代文学馆编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出版
,书中已经有了林语堂的条
目,却依然未见熊式一的大
名。直到熊式一逝世十五年
之后,他的主要作品才陆续
在内地问世。
我之所以一一列出以上
这些时间节点,无非是要说
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
我们忽视熊式一太久,我们
亏待熊式一也太多了。我曾
经在《天桥》内地版序中写
道:“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
史,至少有三位作家的双语
写作值得大书特书。一是林
语堂(1895—1976),二
是蒋彝(1903—1977),
三就是本书的作者熊式一(
1902—1991)。”时至今日
,我们对熊式一的了解又有
多少?中国学界对熊式一的
研究,不说过去,就是近年
来,又有多大进展呢?
对于我个人而言,真要
感谢1980年代主编《香港
文学》的刘以鬯先生。由于
那时我也是《香港文学》的
作者,所以,熊式一先生在
《香港文学》上发表译作和
连载文学回忆录,我都注意
到了。我终于知道了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位独树一
帜的熊式一,从而开启了我
与熊式一的一段文字缘,为
他老人家编了《八十回忆》
这部小书,为《天桥》内地
版写了一篇序,虽然熊式一
本人已不可能看到了。也因
此,我才有机会与本书作者
郑达兄取得了联系。
2021年9月,我意外地收
到郑达兄从美国发来的微信
,始知他刚从波士顿萨福克
大学英语系荣休,还得知他
所著Shih-I Hsiung: A
Glorious Showman已 于
2020年底由美国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这真是令人欣喜的空
谷足音。已有研究者慧眼识
宝,不仅
致力于熊式一研究,而
且已经写出了熊式一的英文
传记,多好啊!他选择熊式
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显
然对熊式一其人其文及其贡
献,有充分的认识。两年之
后的今天,郑达兄这部熊式
一英文传记的中文增订本将
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
,无疑更是喜上加喜了。
我一直以为,研究一个
作家,建立关于这个作家的
文献保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这个作家的文集乃
至全集,这个作家的年谱,
这个作家的研究资料汇编等
,缺一不可。这个作家的传
记,尤其是学术性的传记,
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
可或缺。中国现代作家中,
鲁迅、胡适、周作人、
徐志摩、郁达夫、张爱玲…
…早已都有传记行世,有的
还有许多种。以熊式一在中
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中外文
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
位,也应该而且必须有他的
传记,让海内外读者通过传
记走近或走进熊式一,对熊
式一产生兴趣,进而喜欢熊
式一的作品,甚至研究熊式
一。这是熊式一研究者义不
容辞的职责,而这项富有意
义的工作由郑达兄出色地承
担并完成了。
撰写熊式一传的难度是
可想而知的。由于熊式一去
国很久,更由于他在英国、
新加坡和中国港台地区多地
谋生的经历,搜集整理关于
他的生活、创作和交往的第
一手史料并非易事。再加熊
式一“一生扮演了多重角色
:学徒、教师、演员、翻译
家、编辑、剧作家、小说家

散文作家、传记作家、
戏剧导演、电影制片人、电
台评论兼播音员、艺术收藏
家、教授、文学院长、大学
校长”等等,这在中国现代
作家中几乎不作第二人想。
这样丰富而又复杂的人生,
一定给撰写熊式一传记带来
少有的困难。但郑达兄充分
利用他长期在海外的有利条
件,多年锐意穷搜,不折不
挠,还采访了熊式一的诸多
亲友,寻获了英国文化艺术
界当年对熊式一的众多评论
,终于史海钩沉,爬梳剔抉
,完成了这部首次披露许多
重要史实,内容丰富、文笔
生动,同时也颇具创意的熊
式一传,较为圆满地达到了
他所追求的“比较完整、准
确地呈现熊式一风采多姿的
人生”的目标(以上两则引
文均引自本书郑达的前言)

更应该指出的是,郑达
兄这部熊式一传,不但填补
了熊式一研究上的一项极为
重要的空白,也给我们以发
人深省的启示。中国现代作
家中之卓有成就者,大都有
到海外留学和游学的经历,
或欧美,或东瀛,或东西兼
而有之,甚至进而在
导语
作者充分利用他长期在海外的有利条件,多年锐意穷搜,不折不挠,采访了熊式一的诸多亲友,寻获了英国文化艺术界当年对熊式一的众多评论,终于史海钩沉,爬梳剔抉,完成了这部首次披露许多重要史实,内容丰富、文笔生动,同时也颇具创意的熊式一传,较为圆满地达到了他所追求的“比较完整、准确地呈现熊式一风采多姿的人生”的目标,让海内外读者通过传记走近或走进熊式一,对熊式一产生兴趣,进而喜欢熊式一的作品,甚至研究熊式一。
后记
自1930年代初期远赴英
伦,熊式一生前曾走过万水
千山;去世后,他的骨灰也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几度
漂洋过海,横跨三大洲,宛
如追溯他昔日的诸多旅程,
直到最终下葬于北京八宝山
人民公墓,他的安息之地。
1991年9月15日,熊式一
在回国探亲时突然病逝于北
京,这让他在海外的子女及
孙辈们措手不及,甚至没人
来得及安排回国去医院探视
及参加追悼会。好在熊式一
此番回国探望的三个子女,
长女熊德兰、长子熊德威、
次子熊德锐,都居住在北京
,能够为他料理后事。从
1980年代末开始,熊式一
的几次归国探亲之旅都属于
私人行为,并未受到任何官
方邀请,因而他在京逝世的
消息没有任何官方媒体报道
,西方主流媒体的讣闻版面
也没有提及。
熊家的传统一贯是不管
私底下有多少不同意见,表
面上仍维持一团和气。熊式
一住院期间,几位子女及其
家庭成员因为看护排班时间
等问题,已产生了些许小矛
盾,家庭内部的沟通交流也
不再顺畅。因而熊式一的遗
体火化后,对于如何安置他
的骨灰,几位子女竟一时无
法达成共识。当然他仍在世
的五个子女还有十几个孙辈
散布在亚欧美三大洲,也使
得这一决策流程变得更为复
杂棘手。
时光飞逝。装有熊式一
骨灰的高档骨灰盒,头几年
一直存放于北京。1990年
代中期,熊德威的长子熊杰
在某次回国探亲后,自作主
张把爷爷的骨灰带去了他当
时居住的纽约上州水牛城。
然而熊式一只是在晚年去过
水牛城几次,在长孙家小住
过一段时光,大家都认为选
择那里作为他的长眠之地显
然不太合适。几番来来回回
,熊杰想办法把骨灰盒转送
到了三姑熊德荑手上。但出
于同样考虑,熊德荑也觉得
并不应该把父亲的骨灰安葬
在华盛顿首府的任何公墓。
熊德荑与在伦敦的三哥
熊德达商量过后,决定把熊
式一的骨灰带往英国,先由
熊德达保管,再等家人们最
终达成共识,或许可以安葬
在英国某处。这已是1990
年代中后期了,在“九一一”
事件之前,当时美国机场安
检虽然较为严格,但跟现下
的安检标准相比简直是小巫
见大巫了。熊德荑带着父亲
的骨灰盒,准备从华盛顿杜
勒斯国际机场登机。过安检
时机场工作人员问她容器里
装着什么,她回答说是她父
亲的骨灰。经传输带过完安
检扫描仪后,安检人员坚持
说骨灰盒必须改为随机托运
行李,因为通过扫描仪根本
看不清里面是什么。这时候
熊德荑急眼了:“这是我九
十岁老父亲的骨灰,你们给
弄丢了怎么办?我会起诉航
空公司,索赔一百万美金!
”无须赘言,骨灰盒就这样
过了安检,被带上了飞机,
平安抵达伦敦。在熊德达家
中,骨灰盒被放进了楼梯下
的小壁橱。所有人重新投身
于忙碌的日子,渐渐忘却了
它的存在。
2006年秋,熊式一的长
子熊德威病逝于北京,享年
八十岁。这次熊德达和熊德
荑分别从英国和美国飞赴北
京,到场参加了大哥的追悼
会。熊德威1950年代初归
国不久,即响应“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号召,投笔
从戎,并以自己的专业技能
为空军某部门做出了卓越贡
献。追悼会上很多老战友老
同事对他的回忆感人至深,
给定居海外的弟弟和妹妹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其实是
熊家的几位兄弟姐妹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聚首在一起

快进到2008年,仍在世
的几位熊家兄弟姐妹按照年
龄顺序,先后身染重疾。先
是大姐熊德兰,那年春天独
自一人在家中摔倒,导致后
背受伤,入院治疗长期卧床
后健康全面恶化;然后是二
哥熊德,夏天的晚上在家里
中风,康复后再也未能完全
恢复行走能力;接下来是三
弟熊德达,已计划好在初秋
举行再婚婚礼(他的第一任
妻子塞尔玛已于十几年前因
癌症病逝),然而就在婚礼
前夕突患轻度中风。那一年
的最后几个月,熊德荑疲于
奔命赶赴中国和英国探望康
复中的姐姐和哥哥们,等她
终于回到美国,得到的又是
坏消息,她的乳腺癌确诊复
发了。所以2008年对熊家
四兄弟姐妹来说真的是流年
不利,加倍的流年不利。
这时,突然有人想到了
那个骨灰盒,这些年一直安
放在熊德达家楼梯下壁橱里
的那个骨灰盒。当熊德荑对
熊德达的新任妻子朱莉娅(
Juia)提及此事时,出生于
哥斯达黎加的朱莉娅马上说
道,难怪她每次经过那个壁
橱都感觉有点“毛骨悚然”。
朱莉娅强烈建议把骨灰下葬
,遵循基督教义里所谓的“
尘归尘,土归土”。当然中
国自古就有入土为安的习俗
。各种计划被讨论来讨论去
,又逐一被放弃,其中包括
把熊式一的骨灰撒到摄政公
园(Regents Park),因为
他的成名剧作《王宝川》
1940年代曾在该公园的露
天剧场上演过。熊家子女也
觉得不应该将熊式一与蔡岱
梅在伦敦的亨普斯特德公墓
(Hempstead Cemetery)
并排合葬,因为二老毕竟已
自愿选择分居了几十年。
2009年12月,熊德兰在
北京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六个子女当中,多才多艺的
大女儿德兰绝对是熊式一和
蔡岱梅的最爱。熊式一对德
兰的绘画天赋推崇备至,以
至于一直将她与上世纪的几
位著名国画大家相提并论。
书评(媒体评论)
熊式一是现代华语世界
戏剧艺术及文化传播的传奇
人物。他的双语戏剧创作、
多元事业轨迹,以及起伏的
生命历程,无不折射20世纪
中国知识分子与世界的重层
关联。本书叙述流畅,考证
翔实,是进入熊式一生命、
体会其人其志的重要传述。
——王德威
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史
,至少有三位作家的双语写
作值得大书特书。一是林语
堂,二是蒋彝,三就是熊式
一。作者郑达采访了熊式一
诸多亲友,寻获了英国文化
艺术界当年对熊式一的众多
评论,于史海钩沉,爬梳剔
抉,完成了这部首次披露众
多史实,内容丰富、文笔生
动同时颇具创意的熊式一传

——陈子善
精彩页
十年前,我收集资料准备撰写熊式一传记时,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当时内心的震撼,今天依然感觉如新。
这照片摄于1988年秋天,熊式一首次去纽约上州水牛城探亲。他站在草地上,身后是枫树、灯柱、停泊的车辆。秋风吹拂,夕阳斜照,他双目凝视前方,左手微卷成拳状,右手拄着手杖,手臂略略伸展朝着前方。他精神矍铄、平静安详,充满自信和智慧。额头上和眼角边的皱纹,记录着他一生的坎坷和沧桑。他虽已步入晚年,却不见些许迟暮的迷茫。他身板硬朗,身上褐红色的长衫,在绿茵映衬下,犹如炽烈的火焰一般。
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光彩夺目的演员,年轻潇洒,脸上总是挂着轻灵活泼的笑容,短短的下巴,双眸明亮,永远透露出聪颖自信。他学步不久,便开始了表演生涯,在家中为来访的客人展示他的才智。1930年代,他在英国伦敦的西区剧院内,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华人剧作家和导演,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用他的剧作《王宝川》,向英国和欧洲的观众展示了中华民族精妙的戏剧文化和传统。不久,他又去美国纽约,作为第一个华人剧作家,在百老汇的舞台上导演《王宝川》,与罗斯福夫人(Eleanor Roosevelt)合影,让美国的民众领略了他的戏剧才华和风采。卢沟桥事变后,他去布拉格参加国际笔会(PEN International)的第16届年会,发表演讲,义正词严、慷慨激昂,谴责日本侵华的罪行,呼唤正义、呼唤良知。他的演讲气势磅礴,在座的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度的作家和诗人代表们,无不为之感动。他发言刚结束,全场观众起立,掌声如雷,欢呼声经久不息。
熊式一的人生行旅,有重峦绵延,也有波澜汹涌;他度过了漂泊忧患的岁月,也经历过起伏跌宕、曲折惊险,山穷水复却峰回路转。照片上的熊式一,年届九十,毫无病弱的衰迹。昔日的辉煌还是依稀可辨,夺目的光彩,经过了岁月的磨洗,依然顽强地存留了下来。
他洒脱自如,似乎正在聚光灯下,面对的不是照相机,而是舞台前的观众,手上握着的,不是助行的手杖,而是指挥表演的魔棒。他似乎已经准备就绪,表演即将开始。
他,就是故事的主角,传主熊式一。
第一章 进贤门外
常言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熊惠决定迁居,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熊氏家族以农为生,祖祖辈辈在熊家坊居住。19世纪,村里的几百户人家,全都姓熊。他们朝耕暮耘,节俭度日,虽然没有谁家藏万贯,倒也甘于现状,无所欲求。熊氏的祖庙香火鼎盛,村民们都虔诚前往,烧香祈福,供奉先祖,他们的族谱也珍藏在那里。村上发生了什么争端和纠纷,均由族老出面调停处理。(1)熊惠是做买卖的。多年下来,总算一切顺利,攒了一大笔钱。出门做生意,一去便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长期在外奔波,其中的甘苦,他心里明白。他觉得,自己发了财,应该设法改变一下,留在家花多点时间陪陪孩子和家人。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搬去蔡家坊住。熊家坊离城里有好几里路,而蔡家坊就在城外边,坐落在南下去中心城市抚州的通衢大道上,那无疑是个最佳选择。熊惠也知道,就生意角度而言,搬到南昌城里住,自然更理想一些。可他不喜欢城市的喧闹嘈杂,因此,搬到蔡家坊,既有利于经营买卖,又能占到外沿的优势,享受城乡两边的好处。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4: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