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经史百家简编》是曾国藩在《经史百家杂钞》的基础上为弟弟曾国荃编选的一个古文精读本,按题材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等。选文范围覆盖《周易》《论语》等经籍、《史记》《汉书》等史籍,《孟子》《庄子》等诸子著作以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名家。曾国藩还以小字夹注的形式对选文做了划分章节、概括段意、评点精华的工作,并对重点文段字句加了圈点,有助于读者阅读把握精华。 本次出版,以传忠书局本《经史百家简编》为底本,保留底本的圈点和夹注文字,约请有关专家对全书做题解、注释、翻译,力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文字可靠、注译精确的版本。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白杨坪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率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政治、军事、理学、书法、文学等多方面都卓有成就。 曾国藩亦是晚清古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平生所著文章收录于《曾文正公全集》,包括《奏稿》《诗集》《文集》《书札》《求阙斋日记》《读书录》《十八家诗钞》《家书》等。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目录 序目 著述门三类 论著类 孟子·孔子在陈章 庄子·养生主 韩愈·原道 韩愈·伯夷颂 词赋类 诗·七月 扬雄·解嘲 班固·两都赋 并序 苏轼·赤壁赋 序跋类 易·下系十一爻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曾巩·先大夫集后序 告语门四类 诏令类 书·吕刑 汉文帝·赐南粤王赵佗书 司马相如·谕巴蜀檄 汉光武帝·赐窦融玺书 奏议类 书·无逸 贾谊·陈政事疏 匡衡·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疏 诸葛亮·出师表 书牍类 左传·叔向诒子产书 魏文帝·与吴质书 韩愈·与孟尚书书 韩愈·答李翊书 哀祭类 书·金縢册祝之辞 屈原·九歌 韩愈·祭柳子厚文 韩愈·祭张员外文 记载门四类 传志类 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汉书·霍光传 韩愈·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 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欧阳修·泷冈阡表 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铭 叙记类 左传·秦晋韩之战 通鉴·赤壁之战 韩愈·平淮西碑 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典志类 书·禹贡 史记·平准书 欧阳修·五代史职方考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杂记类 周礼·轮人 周礼·舆人 周礼·梓人 周礼·匠人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 曾巩·宜黄县学记 序言 《经史百家简编》,是 曾国藩主持编纂的《经史百 家杂钞》的简编本。曾国藩 (1811—1872),初名子 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 湘乡人。道光十八年 (1838)考中进士,此后 任京官十余年,历任翰林院 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 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咸丰 二年(1852),曾国藩丁 忧在家,接旨奉命办理湖南 团练;咸丰三年(1853) ,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此 后以兵部侍郎、兵部尚书、 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身份 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湘军战 斗。同治三年(1864), 其弟曾国荃率湘军攻克天京 ,曾国藩因功加太子太保衔 ,封一等毅勇侯。同治七年 (1868),补武英殿大学 士,调直隶总督。同治九年 (1870),受命处理“天津 教案”,后再任两江总督。 同治十一年(1872),死 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 太傅,谥号文正。与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 清四大名臣”。 正如《清史稿》本传所 言,“国藩事功本于学问”。 曾国藩一生好学,戎马倥偬 之间,读书为学不倦,尤其 喜好古文。他继承发展了姚 鼐等的“桐城派”古文理论, 提出“义理、辞章、考据、 经济”并重,促成了“桐城派 ”古文的中兴局面,其标志 性成果便是咸丰十年 (1860)编成的《经史百 家杂钞》。 《经史百家杂钞》二十 六卷,选录古文七百余篇, 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 、奏议、书牍、哀祭、传志 、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与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 》不选经史之文不同,曾国 藩则“每类必以六经冠其端” ,以明其渊源,同时又“采 辑史传稍多”,故取名为《 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 家杂钞》在晚清和民国时风 行海内,影响极大,毛泽东 早年在给朋友的信中称其书 “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 抡四部精要”,奉之为“最佳 国学入门书”。 不过,由于《经史百家 杂钞》篇幅较大,研习颇为 不易,于是曾国藩“又择其 尤者四十八首,录为简本” ,“以备朝夕吟诵,约而易 守”,这便有了《经史百家 简编》。据书前序言,曾国 藩将这个选编本送给弟弟曾 国荃(字沅甫),曾国荃将 其抄录一遍,又经曾国藩评 点,作为家中兄弟子侄们学 习研讨的教材。 概括而言,《经史百家 简编》的特色有三: 第一,文类全面。《经 史百家简编》虽然篇幅不到 《经史百家杂钞的十分之一 ,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 脏俱全”,选文在文类方面 十分齐备,延续了《经史百 家杂钞》十一类的分类方式 ,除传志类选录八篇外其他 十类每类四篇(《周礼》四 篇计为一篇)。通过学习本 书的选文,我们可以比较全 面地了解古代文体的源流变 迁和多彩风貌,例如词赋类 的《诗·豳风·七月》是赋体 之源,班固的《两都赋》是 汉大赋的代表作,苏轼的《 赤壁赋》则是宋代文赋的代 表作。 第二,选篇精到。首先 是选文来源多元,既有经部 典籍《易》《书》《诗》《 周礼》《左传》,也有史部 经典如《史记》《汉书》《 资治通鉴》,还有子部经典 如《庄子》,也包括扬雄、 韩愈、欧阳修、王安石等文 章大家读此一书即可谓涉猎 四部。其中韩愈的选文十二 篇,占全部选文的四分之一 ,可见曾氏对韩文的偏爱。 其次,选文均为名家精品。 如除前面提到的《两都赋》 《赤壁赋》外,屈原的《九 歌》、贾谊的《陈政事疏》 、诸葛亮的《出师表》、韩 愈的《原道》、欧阳修的《 泷冈阡表》等都是流传千古 的名篇佳作,值得细细品读 。再次,选文内容丰富。从 这里除了学习文章技法,还 有可以学到治国平天下的学 问,像《史记·魏其武安侯 列传》《汉书·霍光传》涉 及政治经验,《尚书·吕刑 》《左传·叔向诒子产书》 涉及法治思想,《尚书·禹 贡》《五代史职方考》涉及 地理变迁,《史记·平准书 》涉及经济政策,《越州赵 公救灾记》涉及救荒赈灾, 体现了曾氏“义理、辞章、 考据、经济”并重的学术格 局。 第三,评析精要。《经 史百家简编》的选文虽然都 见于《经史百家杂钞》,但 由于曾国藩重新做了划分章 节、厘正谬误、评骘精华的 工作,因此评点赏析文字是 大为不同的。从总体情况来 说,有些长篇文章,《简编 》的分段评点比《杂钞》更 为简洁,而有些短篇文章, 《简编》的分段评点又较《 杂钞》更为细致入微。本次 整理,除了保留分段小结和 评析文字外,我们也保留了 曾国藩对重点文句所加的圈 点符号,以便读者更全面地 了解曾国藩对文章的评价。 总而言之,《经史百家 简编》是一部文类全面、选 篇精到、评析精要的古文选 本,相比于《古文观止》等 流行的古文选本而言,别具 特色,是值得广大读者阅读 学习的一部好书。 本次整理,原文以光绪 五年(1879)传忠书局版 《曾文正公全集》中的《经 史百家简编》为底本,我们 对底本讹误之处,根据相关 文献的权威版本做了校正, 另辅以题解、注释、翻译, 尤其对书前的序言及文体分 类的说明文字也做了较为详 实的注译,以期为广大读者 阅读此书提供一个较好的入 门读本。 限于学识水平,我们的 导语 本书选文在文类方面十分齐备,延续了《杂钞》十一类的分类方式,除传志类选录八篇外其他十类每类四篇。通过学习本书的选文,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文体的源流变迁和多彩风貌。既有经部典籍《易》《书》《诗》《周礼》《左传》,也有史部经典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还有子部经典如《庄子》,也包括扬雄、韩愈、欧阳修、王安石等文章大家,读此一书即可谓涉猎四部。选文均为名家精品,值得细细品读。 精彩页 自六籍燔于秦火①,汉世掇拾残遗,征诸儒能通其读者②,支分节解,于是有章句之学③。刘向父子勘书秘阁①,刊正脱误,稽合同异,于是有校雠之学⑤。梁世刘勰、锺嵘之徒,品藻诗文①,褒贬前哲,其后或以丹黄识别高下③,于是有评点之学③。三者皆文人所有事也。前明以四书经艺取士@,我朝因之。科场有句股点句之例①,盖犹古者章句之遗意。试官评定甲乙,用朱墨旌别其旁,名曰圈点?。后人不察,辄仿其法以涂抹古书,大圈密点,狼籍行间④。故章句者,古人治经之盛业也,而今专以施之时文⑩;圈点者,科场时文之陋习也,而今反以施之古书,末流之迁变,何可胜道!惟校雠之学,我朝独为卓绝。乾嘉间巨儒辈出@,讲求音声故训校勘,疑误冰解的破③,度越前世矣0。 【注释】 ①自六籍燔(fán)于秦火:指秦始皇焚书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为加强思想控制,丞相李斯奏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儒林列传》亦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六籍,指先秦时代儒家的“六经”(也称“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燔,烧。 ②汉世掇拾残遗,征诸儒能通其读者:指汉儒整理传习儒家经典之事,如伏生传《尚书》,详见《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等。 ③章句之学:汉代经学家剖章析句以解说经义的学问,如《汉书·艺文志》载有《公羊章句》《穀梁章句》之类,传世较早的章句著作有王逸《楚辞章句》、赵岐《孟子章句》。 ④刘向父子勘书秘阁:指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皇室藏书之事。《汉书·艺文志》载,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刘向去世后,汉哀帝又让其子刘歆继续完成校书之事,刘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刘向父子,指刘向、刘歆父子。刘向,字子政,西汉学者、文学家,我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奠基人,撰有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别录》(已散佚),传世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刘歆,字子骏,西汉学者,撰有《七略》《三统历谱》。二人传并见《汉书·楚元王传》。勘,校订,核对。 ⑤校雏(chóu)之学:指考订书籍、纠正讹误的学问。《文选》左思《魏都赋》注引《风俗通》:“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⑥刘腮(xié):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文心雕龙》。锤嵘:字仲伟,南朝文学批评家,著有《诗品》。 ⑦品藻:品评,鉴定。 ⑧丹黄:古代圈点书籍时用朱笔书写,遇到错字时涂以雌黄,故称圈点用的丹砂和雌黄为“丹黄”。 ⑨评点之学:古代学人读书时在字里行间写下评论、对精美文句加以圈点的学问。 ⑩前明:指明朝。四书经艺:指明清科举考试考的以阐述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义理为主的文章,也称“四书文”“八股文”。 ①科场:科举考场。句股:疑指古文用于断句的钩识号“”之类。 ②甲乙:指甲等、乙等之类的优劣等级。 ③圈点:此指在精美或重要文句旁加圆圈或点。 ④狼籍:也作“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此指书页上的圈点过多,版面混乱而不堪入目的样子。 ⑤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此指明清时的科举应试文体八股文。 ⑥乾嘉间巨儒辈出:指清乾隆、嘉庆年间惠栋、钱大昕、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精于音韵、训诂、文字之学,文史典籍考证、校勘方面成就卓著。 ⑦音声:指传统小学中因声求义的音韵学。代表作如王念孙《广雅疏证》。故训:指传统小学中研究词义的训诂学。代表作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勘:指考订古书的学问。代表性的成果如戴震对《水经注》的校勘。 ⑧的破:即“破的”,本指射中箭靶,此谓解析疑误,切中要害,非常通透。 ⑨度越:超过。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