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男性气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那些拥有最高权力的男性普遍有厌女症心态?尽管我们有时对男性的暴力行为和粗俗的想法持批评态度,但现实中我们大部分人对这种现象往往又无能为力,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在发挥作用?我们对男性气质先天和后天的认知界限到底在哪里? 本书中,人类学家顾德民独辟蹊径,坚信所谓男儿本色,首先是文化上的纵容而非生理上的安排。从上海公园的相亲角,到海地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性丑闻,从墨西哥城专为女性而设的地铁车厢到印度的海吉拉,从奥克兰的康复项目到伊拉克战争的前线。顾德民带领我们对男性特征进行了一次全球性探索。他以事实证明,男性特征并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而是因地而异,甚至因种族而异。书中一再揭示,社会对男性特征的普遍误解,不仅强化了父权价值观,令女性感到畏惧,更对男性自身设定了不必要的限制。 《生而为男》以挑战传统智慧、针砭时弊的全新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男性气质的复杂性,思索何为男儿本色。本书对每个男性、每个女性以及我们所有人来说,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 作者简介 顾德民(Matthew C.Gutman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布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布朗大学高研院院长,布朗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为人类学家,顾德民关注的领域有:男性气质、公共卫生、拉美研究、政治学等。顾德民早年曾学习中文,对中国也一直保持着兴趣和关注。近年常常在中国访学,关注相亲角等话题,开设有戏剧方面的工作坊。 目录 引言 1 性别困惑 令人困惑的是什么? 当下的性别困惑 性别困惑始终相随 走出困惑 2 关于男性的科学 低睾酮问题升级 流行语限制了我们 杀人犯是男人 关于雄性动物的科学 3 猴在看,人在做 从宠物和探索频道学到的知识 动物很适合用来思考 倭黑猩猩活泼的性欲 羞怯的雌性是一种误解 拟人论者太离谱了 人类例外论 4 男人的力比多 常春藤盟校中的性选择 观看男人脑中的色情片 男性是具有动物性的性别 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害了我们 一位助产士的尾声 5 男人天生的攻击性 选择性地征兵 蒂娜的刀子和德蒙的最后一次任务 男人为什么打仗 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性剥削和性虐待 强奸作为正常的男性性行为 什么是自然而有益的 有胆量的男人 6 我在,故我思 男性情谊和社会性别隔离 公交系统中女性专属的空间 抗议以及虐待的语义学 宽容和人群混合 7 为人父 想象中的父亲形象 继承单身母亲身份 移民与为人父 我的堂弟理查德,帝企鹅 代际转变 8 中国:回归自然性别 重申男性特权(以及女性的默许) 撑起半边天,还是在你的宝马中哭泣 在上海相亲角的会面 现代媒人 你的女儿是“剩女”吗? 挑剔的女人不易嫁 9 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动物本性吗? 男人用哪个部位思考? 被奉若神明的男性身体 亚洲的方法:不可分割的身体 继承革命性的暴力 恕我直言 10 别让男人置身事外 他们/她们/他她们的 怪物高中生 阿尔法男的法则 不可避免的光环 踢“球”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我们对从生物性的角度 来解释男性行为抱以不合理 的信心。2018年初,《新 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 喜欢爵士乐的男性分泌的睾 酮比喜欢摇滚乐的少》的报 道。这是一个抢眼的标题。 它所陈述的事实是基于我们 对性别和行为的既有概念, 但也有用一点新知来挑逗我 们的意味。可能一些读者已 经准备好接受这一结论,即 摇滚乐更显男子气概。因为 他们认为这种音乐形式显得 比较直接好斗,而他们也会 把睾酮这种荷尔蒙与具有攻 击性的男子气概联系到一起 。 另一些读者则可能对这 篇报道所依托的来自日本的 研究感到心悦诚服。这一研 究将高智商与作者们所谓的 “复杂的音乐形式”,即古典 音乐、爵士音乐以及世界音 乐的偏好建立了联系。不过 ,就算是对那些同意“玩硬 摇滚的人一定会分泌更多的 睾酮”这一结论的读者来说 ,也要考虑这样一个小问题 :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嘛! 这一研究建立在一个极小的 男性样本之上。这个让作者 宣称证明了“如硬摇滚等叛 逆型音乐”和睾酮较高之间 的相关性的研究究竟涉及了 多少男人:总共也才37个, 而且还全是来自日本大学和 职业学校的年轻男学生。 这37个日本学生于是成 了世界上所有地方和所有时 代男性的代表,用来证明“ 内分泌诱因与音乐偏好模式 ”之间的关联。这个研究完 全没有进行有关日本摇滚乐 、古典音乐以及爵士音乐听 众的文化分析。他们是老年 人还是年轻人?居住在城市 还是农村?有没有受过高等 教育?有没有去过海外旅行 的经历?确实,如果这个问 题用内分泌学的知识就可以 得到完整的解答,那还管他 什么人口学呢?《新闻周刊 》花在这篇报道上的工夫不 过是在一本科学期刊上找一 个符合男子气概预设的发现 罢了。 这一类的结论极其常见 。从咖啡因的影响到读心术 ,再到性(你懂的),科学 家们对研究资助的渴望使得 其中的一些人在研究各种时 兴的热点问题时只图快,却 忽略了治学所需要的严谨。 专门报道科学内容的记者们 也有同样的压力,根据他们 对读者喜好的认识,又不免 对事实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 。而研究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之间的关系本来就需要小心 。当记者欣然地接受了最新 的,尚未得到证实的生物性 因素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联 时,往往我们读到的见解更 多的会是既有的文化上的偏 见而不是新的科学发现。你 喜欢摇滚乐吗?明显你的睾 酮水平较高,那么,如你所 知,这意味着你更男人。你 喜欢爵士?那你一定更复杂 高雅,不过你的男人味就没 那么足了。 对人类行为的生物学解 释不加批评的推崇不仅影响 到我们对男性的看法,也同 样影响到我们对女性的想法 。但是最近的几十年,女性 做了更为有力的反击。大多 数人现在已经知道了,比如 说,女性的月经周期和她们 的情绪之间没有可预测的相 关性。但是“男人就是这样” ,对吧?尽管这几十年的研 究一直得出相反的结论,但 我们仍然倾向于全然认同认 识男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 更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大脑 、睾丸和肱二头肌。 …… 人类学家研究人类存在 的模式。我们提出作为人意 味着什么的哲学问题,而我 们的答案所考虑的不仅是从 出生到死亡之间发生的事, 还包括从受孕到葬礼之间都 发生了什么。我们寻找共同 点,但变化才使研究得以蓬 勃发展,因为这证明了我们 有多少种选择。这就是为什 么我在本书中的研究方法是 尽可能广泛地撒网,而由于 我自己的研究经验,这意味 着我会特别聚焦于美国、墨 西哥和中国;当涉及21世纪 的男人和男性气质时,我要 展示各种规律以及反常、模 糊和确定性。保守的性别关 系减少的浪潮在不同的地方 可能有不同的形式,但它明 确无误是全球性的现象。在 本书中,除了描述我的观察 、我和男人及女人之间关于 男人的谈话以外,我还希望 明确一点,即目前正是巨大 的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候。 这将是一项集体努力。 如果你不认为工资差距或缺 少儿童照护是问题,那么你 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如果你 在教育孩子时,分别警告男 孩不要强迫女孩做爱,而告 诉女孩在性的问题上要小心 周围的男孩,那么你也是问 题的一部分。如果你从不质 疑为什么所有的现代避孕方 式都是为女性设计的,或者 为什么只有年轻男性必须做 征兵登记,你还是问题的一 部分。也许你也保留着一些 未仔细审视、未公开声明的 关于男人和女人本性的观念 ,并在生活中遵循着无形中 已成自然的性别准则。 这个令人困惑的时代提 供了变革的机会,这不容我 们错过。 导语 无论是更衣室谈话,操控成狂,还是性骚扰,为什么社会总是轻率地以动物本性来解释男性行为? 男人就那样,是本性使然吗?他们的大脑是否充满了竞争意识?是因为男性荷尔蒙过多,所以才特别具有攻击性? 所谓男儿本色,首先是文化上的纵容而非生理上的安排。 精彩页 1 性别困惑 我们生活在一个过渡时期。 ——劳拉·吉普尼斯 一个幽灵,性别困惑的幽灵,在世界游荡。对性别的理解,对男性属性和女性属性的理解,以及对其他性别属性的理解,在保守和进步之间摇摆,而幽灵的身影总会出现。喜欢异性装扮的人欣然接受它,而原教旨主义者则试图驱魔。在我们周围,性别困惑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和令人痛苦的质疑,却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审视男人,重新评估和检讨男人的定义,并审视为何我们关于生物学和男性气质(masculinity)的看法似乎如此清晰地反映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信条之上。在性别困惑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立场应该更加明确:最好能把焦虑和限制与期待和选择区分开来,也要比任何时候更意志坚定地厘清关于男人的童话故事与活生生的男人的身体和灵魂之间的区别。 必须要承认的是,性别困惑是一个尚在发展之中的现象。我们仍然会问“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是即使是这类最简单的定义性别的方法,也能轻易地让我们感到大惑不解。先是问男孩还是女孩,在这之后,便得问是异性恋者、同性恋者还是非常规性别人士?甚至连区分“性”和“性别”,这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概念,也常常会引发反思和争议。鉴于出现了大量与性别议题相关的讨论和困惑,社会学家迈克尔·金梅尔(Michael Kimmel)协助发起了有关男人和男性气质的当代性别研究,并抛出了一个带有挑衅意味的说法:“那么,这就是美国男人最大的秘密;我们怕其他的男人。我们文化上对于男子汉形象的定义有一个核心的、论述有序的原则,即恐同。” 令人困惑的是什么? 2009年末,墨西哥城实现了同性婚姻合法化(比美国联邦政府一级的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早了近6年)。这代表着人们看待男性及其性行为(sexuality)——当然也包括女性及其性行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墨西哥的家家户户都在讨论男人、情爱、性、为人父母、宗教以及进步。 当美国的杀人狂大多都是“少白男”时,我们不免怀疑在讨论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时,男人和暴力之间的关联是否应该成为核心问题。 在世界各地的地铁上,不乏有为女人和小孩准备的专属车厢。我们都明白,这是为了保护女性免受男性的侵害,但我们其实并不确定,性侵究竟能不能被制止,还是仅仅只能被短暂中止。 当跨性别政治的内容在电视节目里备受瞩目,当在填写申请表格的时候,性别一栏再不能只简单提供两个选项时,“何为男人”这个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在大学校园里,现在学生们习惯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交流自己的姓名、入学年份、专业以及喜欢的代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之间,对更为年轻的一代人来说,“他/她”显得既老土又充满局限性。 当我们发现美国的女性更快地从2008年的大萧条中缓了过来,她们比男性更快找到工作,整体的再就业情况也优于男性,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男人对家庭和社区的贡献,而男人养家糊口的形象也变得模糊起来。 在中国,如果女人到了一定年纪还未婚,在外便抬不起头。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也该这么看待男人,而为什么现实中又并非如此? 当一个女人在德里一辆行驶的巴士上遭到轮奸;同样在波斯尼亚,穆斯林女性遭到信奉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骚扰;或者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年轻的女性被年轻的男性性侵,我们会问为什么。或许我们会说,男人就跟其他雄性动物一样,他们能够这么做的时候就会这么做。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常常会问是不是雄性本质上缺乏什么特质,才使得男性会去侵犯女性,尤其是在某种情况下。 所有这些情况都造成了困惑、争论、担忧和混乱。小学生回家吃晚饭,问什么是变性手术,他们能不能做一次。关于如何改尊称的讨论不断,从“小姐”和“太太”到统一称呼“女士”,再从“女士”和“先生”到跨性别的尊称“君”(Mx)。商店里出现了“中性服装”。《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内容一再改版,在数量相当庞大的民众中,这成了争论哪些性别特质可以被称为“正常”的好素材。连男厕女厕这原本没什么争议性的空间,也突然变成了道德上让人心惊胆战、法律上让人争论不休的地点。 经过多年的争论,美军开始接受同性婚姻人士和同性恋者服役。这可能让人觉得是解决性别困惑的某种方法。但还没等大家喘口气,美国最高法院就昭告天下,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同等程度的维护(比如蛋糕师可以拒绝为后者制作结婚蛋糕),毕竟连美国总统也宣布美国不欢迎跨性别人士正式参军。 对于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很多性少数群体(LGBTQ)积极分子和学者来说,针对跨性别人土的歧视成了下一个需要质疑的情欲生活的主要领域。跨性别政治占据了大众的想象,触发了新一轮的性别困惑,同时凸显了生活、爱情和工作之间的联系。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1996年,我去应聘一个人类学和性别研究双聘的职位。在面试接近尾声的时候,招聘委员会主席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