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高远村是“高原孤岛”般的存在,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期处于“刀耕火种”般落后的生活状态中。在地理条件恶劣、村民文化水平低下等自然跟人文双重短板的情况下,偏远山村接受了来自城里的“白天鹅”的“魔法”,人们在她的感染带动下共同播下希望的火种,命运的齿轮也从此开始转动…… 她已经拥有了令人艳羡的工作、美满幸福的家庭、富足安定的生活,在检察院跟高远村之间,她毅然选择了后者。走在田间地头,攀在悬崖峭壁,宿在简陋屋舍,她带领全村人在泥泞跟严峻中拓荒,在沟壑跟淤堵中楫水。从“找出路”到“闯新路”再到“共走致富路”,她的真心、良心、责任心付诸实际行动,让百姓放心、舒心、开心,与广大村民齐心协力,共同书写了高远村这个丑小鸭乡村的华丽“变形记”。 作者简介 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家长》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和《哑炮》分别获第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获第四届北京市政府奖。长篇小说中,《遍地月光》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红煤》获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黑白男女》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家长》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等国文字,出版有六部外文作品集。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后记 所为难得是情愿 导语 《花灯调》取材于真实人物和事件,以纯熟的小说艺术形式书写了一部天鹅女书记的播火记,丑小鸭乡村的变形记,情感饱满,令人动容。 《花灯调》中以向家明为代表的中年人、任欢欢代表的青年人等,为人们提供了阳光有力的参照。 后记 所为难得是情愿 牛想喝水,自己会喝。 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 。就算把牛头按得牛嘴触到 了水面,它不张嘴,奈何? 人做事情也是一样,某件事 情,他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才能做得好。如果他推推 托托,别别扭扭,恐怕很难 做出什么好活儿。写东西也 是如此。写作是手艺活儿, 更是心意活儿,文思如涓涓 泉水从心底流出,对自己的 心意不可有半点违背。倘若 逼着自己硬写,其真诚度、 含金量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 我们每写一篇东西,写 什么,不写什么,事前都有 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自主选 择过程,也是说服自己的过 程。不管写长篇、中篇,还 是短篇、散文,都须先把自 己说服,然后方可动笔。春 风不吹,花枝不摇。自己不 服,何以服人?自己不感动 ,何以让别人感动呢?! 我刚刚完成的这部长篇 小说《花灯调》,从夏写到 秋,从秋写到冬,又从冬天 差不多写到来年的立春。在 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每天都 在写,一天都没停。其间我 感染过“新冠”,发烧、咳嗽 、嗓子疼好几天,我照样写 作。在春节放假期间,我跟 往年一样,也是在写作中度 过的。我常常写得泪眼模糊 ,看不清稿纸上的字迹,不 得不抽出一张面巾纸,搌一 搌眼泪,才能继续写下去。 将近三十万字的写作过程, 可以说是不断感动自己的过 程,也是不断说服自己的过 程。说服自己,不是靠对自 己讲多少大道理,而是历史 的、现实的和自己所经历的 事实都在那里摆着,你不服 都不行。 用历史说服自己。在长 期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几乎 没什么像样的工业和采矿业 ,无法积累起雄厚的资本, 王朝中央和地方政权的财政 支出,还有边防所需的军费 ,主要靠农业税赋,靠剥夺 农民的口粮,靠向土地索取 。中国人不只是土里刨食, 还从土里刨银子、刨刀枪。 衣衫褴褛的农民,风里来雨 里去,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 食,差不多都被官家收走了 ,祖祖辈辈过的都是忍饥挨 饿的日子。遇上天灾、匪患 和兵荒马乱,逃难和饿死的 只能是农民。这种悲惨景况 ,不仅史料多有记载,一些 诗歌里也有生动描述。唐代 诗人自居易《观刈麦》里写 的“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 肠”,李绅《悯农》里写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无疑是广大种田人生存状 况的真实写照。普天之下, 是农民通过种庄稼、打粮食 ,养活人类,人类才得以在 地球上生存。从这个意义上 说,农民才是全人类最原始 的、真正的衣食父母。然而 实际情况却往往是,“种田 的吃米糠,晒盐的喝淡汤, 纺织娘没衣裳,编席的睡光 床,当爹娘的卖儿郎”。难 道他们天生就该受穷吗?天 生就该被剥削吗?什么时候 才能根治这种历史沉疴呢? 好了,到了2006年,国 家终于宣布,农民不再交农 业税,从此结束了“完银子 ,交公粮”的历史。几年之 后,国家又出台了新的政策 ,农民种田所收不仅全部属 于农民自己,国家还按田亩 数给种田农民发放补贴,种 的田越多,得到的补贴就越 多。不出还入,这是世世代 代的农民做梦都不敢想的好 事啊!然而,别急着欢呼, 更大的好事还在后头呢。在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集 中实施了脱贫攻坚、精准扶 贫、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全 民奔小康的历史性工程。经 过八年持续奋斗,到2020 年,全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 全面胜利。贫困县统统摘帽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 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 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在中 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 会。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上从未有过,历朝历代都没 有过。不仅在中国,在全世 界各个国家的历史上也鲜有 先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中国的脱贫攻坚,创造了全 地球、全世界、全人类的奇 迹。此景只应天堂有,如今 终于到人间。我坚信,中华 人民共和国在公元二十一世 纪第一个十年所进行的脱贫 攻坚战,以及所取得的历史 性成果,必将载人华夏民族 的史册。这样翻天覆地的巨 大变化,如此光耀千秋的辉 煌成就,难道不值得我们心 悦诚服地书写吗! 用现实说服自己。我的 老家在河南,我老家所在的 县,是贫困县,所在的村, 是贫困村。还在农村生活的 我大姐家、二姐家,还有二 姐的大儿子家,都是建档立 卡的贫困户。虽说我在二十 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出来参加 了工作,但我几乎每年都回 老家,和农村老家还保持着 骨肉般的紧密联系,贫穷好 像还在拖着我的一条腿。 1975年夏季的那场突如其 来的大水,一天一夜之间把 我的老家淹得房倒屋塌,变 成了一片泽国。我蹬着齐腰 深的水回老家看望母亲,母 亲逃水逃到别的地方去了, 村子里已渺无人烟,仿佛又 回到了远古的鱼龙时代。大 水退下去之后,村里的人再 也盖不起房子,只能住在临 时搭建的泥草棚子里。在吃 的方面,因生产队分的粮食 很少,家家的粮食都不够吃 ,有时只能靠吃糠菜度日。 在穿衣方面,几乎人人穿的 都是破烂的衣服,或是打满 补丁的衣服。有的人好不容 易做了一件新衣服,为防止 衣服早早被磨烂,在做新衣 服的同时, 精彩页 第一章 春三月,山沟里的杏花开了,山顶还是寒凝冰封。那些杏树不是人种,都是鸟种;不是家生,都是野生。春来开花,不是谁让它们开的,它们自己觉得可以开,就自然地开了。它们开花,也不是为了给哪个看,不管有没有人看,它们只管开,白天开了,夜里接着开。淡淡的花香在山间弥漫,苦吟吟的,甜丝丝的。正是这样的杏花,让人一见,就喜得发惊。山顶的竹子在冬天也不落叶,似乎一直在带叶修行。虽说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可在冬天和春天有所不同。冬天的竹叶是燥色,一点儿都不明亮。到了春天,地气上升,春风一吹,叶片才一点一点变得明亮起来。竹子的叶子不是新发,不像别的树木那样落去旧叶换新叶,它们发的是内功,内部的血脉流动,就可以让原有的叶子焕然一新。此时,竹笋还在地下鼓动,没有钻出地面,竹梢上还留有一些未化尽的残雪。竹子得到春的消息,仿佛已等不及春风的吹拂,它们自己弹起竹梢,把上面的残雪弹落,任破碎的雪块儿纷纷落在竹林根部的地上。一群麻雀飞进了一片竹林,它们嘴尖舌快,嘁嘁喳喳,在争相发言。它们像是就某一个问题发起了争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又像是并没有预设的讨论主题,自说自话而已。不知它们遇到了什么新的情况,大家一哄从树林里飞走了,集体飞向另外的地方。 据历史记载,十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只有波浪和鱼龙。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的起伏、颠覆和切割,海水退去了,这里变成了十万大山。海水没有了,但天上下雨地上流,水还是有的,只是水的形态变成了河流和湖泊。别看水是软的,山是硬的,天长了,日久了,水流却可以改变山岩,使有的山变高,有的山变低;在有的山上开了门,有的山上开了窗。河山相连,山水相依。水可以改变山,同时也可以塑造山。这儿的山里有一个溶洞,洞顶有一滴水珠,水珠以亘古不变的均匀速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向下滴落,几万年下来,竟在洞底的地上形成一座拔地而起、体高数尺的石塔。有道是水滴石穿,这里正相反,是水滴石长。因水里含有碳酸钙,久而久之,碳酸钙积累下来,就长成了琉璃宝塔样的钟乳石。看到这样的奇特地貌,在不可思议之余,人们往往会想到鬼,想到神,说是鬼斧神工。其实这跟鬼神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自然的造化、时间的作用,自然就是鬼神,时间就是神鬼。 这天一大早,向家明从市里乘车,往一个叫高远村的山村赶。车是向家明所在单位的一辆公用越野车,车的一侧书有红色的“人民检察院”字样,车顶安有警灯。这是检察院的领导特意给向家明派的一辆专车。向家明的职务只是检察院的一个科长,按说下乡时她还没资格坐专车。领导之所以破例安排一辆送她去高远村,一是对她下一步的工作抱有期望,二是去高远村山高路远,山路崎崎岖岖,去一趟不容易。 一年前的2015年春天,向家明正在检察员和公诉人的位置上干得好好的,被临时抓差补缺,派到一个贫困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她没有辜负领导和大家的期望,一进村就开足马力,干得马不停蹄。她充分利用自己在市里工作的资源优势,很快把上上下下的脱贫攻坚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上级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协助下,经过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全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当年年底,向家明被评为市里的优秀共产党员和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既然完成了驻村帮助脱贫的使命,按照市里关于驻村轮岗的规定,向家明可以理所当然地回到检察院,穿上板正的检察制服,继续做庄严的检察工作,并可以天天回家,过方便而优越的城市生活。然而就在这时,高远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因事回城去了,急需另派一个人接替第一书记的工作。检察院的领导考虑到向家明在驻村工作中成绩优异,并积累了脱贫工作的经验,就征求她的意见,希望她能去高远村当第一书记。向家明说,既然党组织这么信任她,那她去吧。征求向家明意见的是检察院的党组书记,书记说:你驻村刚回来,院里本不该再派你去驻村。可院党组在全院党员中挑来挑去,还是觉得你去当第一书记最合适。我们这样做有些鞭打快牛,对你来说可能有些不公平。我的意见是,你不必马上答应,先去高远村看一看,回头咱们再商量。你要是实在不愿意去,院里不会勉强你。书记提醒向家明说:高远村是咱们全省为数不多的深度贫困村之一,我去那个村看过。在去之前,我不太理解什么叫深度贫困,不知道深度是深到什么程度。去高远村看过才知道了,那个村的贫困是谷底的贫困、探底的贫困,是贫困到不能再贫困。高远村脱贫攻坚的艰难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向家明同志,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说到这里,书记见向家明面色有些凝重,微笑了一下,问:你不会被我的话吓着吧? 向家明说:不会的。我害怕老鼠,不害怕贫困。 为向家明开车的是一位有着多年在山区驾驶经验的师傅。上车后,向家明问师傅以前去没去过高远村,师傅说去过。向家明问,从市里到高远村有多远,师傅说,直线距离大约六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