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80件陶瓷器穿越世界(美丽器物讲述的人类故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朴素粗糙的陶碗,到宗教仪式中的奢华瓷器,从文艺复兴时期粗野新奇的器物,到以非洲传统工艺为灵感、线条简洁流畅的当代器皿,书中的80件陶瓷器各个精美绝伦、妙趣横生,展示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陶瓷的纯粹之美。陶瓷是历史的诉说者,它们时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商业贸易、风俗习惯和创造力。
作者简介
陈依依,艺术史专业硕士,先后毕业于密西根大学和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曾在英国百年古董商马钱特任研究员多年,负责中国陶瓷研究和展览图录编译工作,编译的已出版图录包括《康熙青花釉里红》《中国陶瓷:由汉至宋》等。现为保利香港拍卖古董珍玩部初级专家。
目录
序 基思·布里默·琼斯
交线羊纹陶罐 埃及,约公元前3800—前3450年
黑顶陶瓶 埃及,约公元前3600年
“打滑山羊”陶罐 伊朗(不确定),约公元前3500年
斜沿碗 伊拉克,约公元前3100年
纳尔文化彩绘墓葬陶器 巴基斯坦,公元前3000—前2001年
四轮战车模型 伊拉克,约公元前2950—前2575年
陶牛 巴基斯坦,公元前2500—前2300年
印度河文明陶罐 印度,公元前2500—前1900年
陶狮 埃及,约公元前2325—前2175年
粗陶祈愿塑像 克里特岛,约公元前2100—前1090年
抛光红陶三足雄鹿塑像 塞浦路斯,约公元前2100—前1850年
多孔克诺斯容器 希腊,约公元前2300—前2100年
苏美尔王表 伊拉克,约公元前1800年
流槽双耳杯 克里特岛,约公元前1900—前1850年
来通杯 克里特岛,公元前1600—前1450年
毕托斯陶罐 克里特岛,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
巨石文化带钮小盖罐 印度,公元前1500年
章鱼纹罐 克里特岛,约公元前1450—前1400年
红陶瘤牛形器皿 伊朗,约公元前1200—前900年
粗陶马形来通杯 塞浦路斯,约公元前1100—前1050年
桶形陶壶 塞浦路斯,约公元前700—前600年
雅典安法拉瓶 希腊,约公元前720—前700年
鞋匠图瓶 希腊,公元前500—前470年
阿提卡黑绘高足陶杯 希腊,公元前530—前515年
阿提卡红绘人头形陶瓶 希腊,约公元前500—前460年
维奥蒂亚黑绘斯凯佛司杯 希腊,公元前400—前301年
红陶女性小像 巴基斯坦,约公元前300—公元100年
药叉女或地母神造像碑 印度,公元前200—前101年
死海古卷罐 约旦,公元1—70年
阿拉米文“魔法碗” 伊拉克,226—651年
青釉莲花尊 中国,500—600年
骆驼陶俑 中国,618—907年
孔雀蓝釉储物罐 伊拉克,约700—800年
锡釉碗 伊拉克,801—900年
花草鸟兽图碗 伊朗,10世纪
文字纹碗 伊朗或乌兹别克斯坦,约10—11世纪
黑釉凸线纹罐 中国,960—1279年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盘 中国,960—1279年
定窑白釉刻花莲纹盘 中国,1100—1200年
文字纹壶 伊朗,1151—1220年
锅岛烧瓷杯 日本,约1660年
金缮钧窑玫瑰紫釉鼓钉 三足水仙盆 中国,13—14世纪
溪边人物坐像图碗 伊朗,1211—1212年
青白瓷贴花卉纹玉壶春瓶 中国,1279—1368年
柱石双后图注碗 意大利,约1275—1375年
阿尔巴雷洛储物罐 叙利亚,1301—1400年
猪形存钱罐 爪哇岛,15世纪
耶稣受难图盘 法国,1511年
阴茎组合头像图盘 意大利,1536年
婴儿诞生图盖碗 意大利,约1570年
美第奇瓷壶 意大利,约1575—1587年
帕利西盘 欧洲,1601—1650年
象形军持 伊朗,1601—1700年
志野烧日本茶道点心碟 日本,约1590年
桃形盘 日本,约1630年
穴怪纹饰壶 英国,1625—1650年
青花人物图诗文花觚 中国,1639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花押字 克拉克瓷盘 日本,1660—1690年
变形花卉纹罐 日本,1670—1680年
托夫特泥釉陶盘 英国,约1670年
漆绘伊万里瓷瓶 日本,1701—1720年
白瓷青画铁画葡萄纹壶 韩国,约1690年
鸟笼瓶 日本,约1700年
鹗坐像 德国,1731—1732年
牛津盘 中国,约1745年
野猪头形带盖汤盆 英国,1755—1760年
中国人像陶砖 墨西哥,1775—1825年
带盖茶壶 英国,约1772年
鸟纹花瓶 日本,约1910年
萨摩烧风格高浮雕莲池 鸭纹瓶 日本,1870年代
“秘鲁人脸”提梁壶 英国,约1880年
红虹彩陶砖 英国,1882—1888年
丰肩小瓶 日本,约1885年
萨摩烧菊花回纹杯 日本,约1900年
新艺术风格菊纹瓶 日本,1900—1905年
冬日景观图瓶 日本,约1910年
基克拉迪式容器 英国,约1975年
虹彩碗 英国,2005年
不对称“贝图”系列Ⅰ 英国,2009年
茶碗 日本,2019年
译后记
索引
入藏信息
序言
我正坐在工作室里用黏
土进行创作,这件事我已经
做了40余年,就在这时,手
机屏幕上推送了一则消息。
那是一封邮件,它暂时打断
了我正在收听的英国广播公
司四台(BBC Radio 4)的
节目。要知道,黏土和计算
机是完全无法混为一谈的。
首先,二者在实际操作层面
显然就完全不同;其次,我
此时此刻正在践行的这门工
艺,几乎从人类开始通过创
造力来表达自己时便已产生
,而另一项技术(以其被大
众熟知的形式)存在才不过
50年而已。然而,这封邮件
见证了古老工艺与现代科技
的碰撞。邮件的内容是邀请
我为阿什莫林博物馆的一本
新书撰写序言。没错,正是
现在你手中的这本书。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全世
界范围内的第一座公共博物
馆,第二座附属于大学(牛
津大学)的博物馆。阿什莫
林博物馆规划和创立于
1683年,它收集了来自世
界各地的藏品,并成为全球
最重要的艺术及考古文物收
藏之一。从博物馆成立之初
,其馆藏便被形容为“包罗
万象的珍奇物件”,令人叹
为观止。能受到这样一家机
构的邀请来撰写序言,我感
到荣幸之至。
阿什莫林博物馆愿意专
门出版一本书来展示其不同
凡响的陶瓷馆藏,这并不令
我感到惊讶。不过,书页之
间这些美轮美奂、形形色色
的器物,着实令我惊叹不已

黏土是人类运用的最古
老的材料之一。从最初那些
人类为了盛水而制造的陶罐
,到后来那些纹饰繁丽的器
物,古往今来,黏土一直是
我们人类发展史中很重要甚
至是至为关键的一部分。它
是一种极其实用的媒介,可
以用来传达观念、抒发情感
或交流信息。如果制作者愿
意,他们的作品可以是一件
既具象征意义,又具实用价
值的器物——形式与功能在
同一创作过程中得到了结合
。根据制作者试图表达的内
容,一件陶瓷作品可以跨越
文化的边界,以一种独特的
方式向观者进行倾诉,且这
诉说往往掷地有声。
书中有几件器物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3800年。对于
器物最初的创作者来说,这
是一项不可思议的成就,因
为他们的作品留存了数千年
;同时,对于阿什莫林博物
馆来说,这也是一种认证,
因为博物馆的策展人能慧眼
辨识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并
且妥善保管着这些精美绝伦
的藏品。
当坐在工作室里的拉坯
机旁,我经常会想到第一只
被制成的罐子,我是说,世
界上第一只经烧制而成的罐
子。在极高温度下烧制黏土
的这一制作过程,使我们今
天仍能有幸得见这些古老的
陶罐。黏土在烧制时经历了
彻底的转变。材料本身的分
子结构产生了永不可逆的变
化,从一种有机材料变为陶
瓷。本书中的这些器物,是
时光、思想与情感的快照,
它们在人类发展史中屹立了
数千年。你说,这难道不令
人震撼吗?
任何一只罐子传达给我
们的都远不只它的文化起源
或是其制作者的身份,它同
时向我们透露了使其问世所
需要达到的技术水平。人类
学家判断,陶器的发展标志
着一个关键性时刻,即人类
习得了一种更为实用的储存
食物的本领,从而能够建立
更为长久的定居之所。在陶
器被发明之前,我们不过是
猎人罢了,靠着在特定的时
间所能捕获到的猎物存活下
来。人类习得将种子、浆果
和其他食物存储在耐久的容
器中的这一行为,在人类发
展史上是具有革命性的。这
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创造
并得以摆脱只为生存下去而
活着的状态。陶器使我们有
机会以从前未曾设想过的方
式向前发展。
书中一些器物呈现的纹
饰和图像,是某个特定时代
和地区独有的。这些纹饰为
我们提供了视觉线索,让我
们洞悉这些古老的文明和各
文明之间的关联,以及这些
文明的子民的信仰、价值观
念和日常活动。
当翻开这本罗列了人类
创造力进程的图录,你会注
意到,每当一个世纪过去,
容器采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
流程,都给器物带来了更为
丰富的视觉效果,这源于烧
制时采用的颜料和氧化物,
有时也归功于更为多样的器
形。为了达到这些装饰效果
,人们需要进行长年累月的
试验,探索如何才能利用大
自然中的氧化物和矿物等天
然成分,来烧制出如此美丽
的釉层。我们即使只是想象
一下这个探索的历程,都心
生敬畏之情。而通过这些努
力,终于实现比先前更加完
善的生产方法后,这些苦心
钻研器物烧制技术的人,在
欧洲会被称为“炼金术士”,
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通过
魔法一般的过程,将矿物转
变成玻璃质或釉质,制成了
几乎可以永久保存的容器。
绘制纹饰的每一个笔触
,制作者双手留下的每一丝
痕迹,塑造过程中的每一次
触碰,都永恒地留存在了黏
土之上。这不仅令这些器物
的观赏者沉醉,也令其制作
者痴迷。也许,激励着各个
时代的陶工坚定追求制陶艺
术的正是这种期冀:在肉体
从世间消逝很久以后,一个
人的存在仍然可以依托其创
造出的作品而得以延续。在
这本书中的有些器物上,你
可以看到陶工的指痕。正因
为如此,器物就是其制作者
曾经存在的鲜活证明,无论
那是在100年前,抑或5000
年前。
以书中最古老的一件器
物为例——约公元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