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两千余则札记汇聚而成的沉思录。有些近于格言,有些近于短论,有些其实就是精妙的诗句。这些感情炽烈的句子,其实是古代那些无甚野心的读书人,青灯黄卷,随手在页眉、页脚、碎纸上写的几句体己话。
它们如此畅快地表达一位读书人的深刻洞见,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一位诗人的彷徨脆弱。两千余则札记,汇聚的不仅是诗人关于诗与思的沉思,也是关于人生的隐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执迷者手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朵渔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由两千余则札记汇聚而成的沉思录。有些近于格言,有些近于短论,有些其实就是精妙的诗句。这些感情炽烈的句子,其实是古代那些无甚野心的读书人,青灯黄卷,随手在页眉、页脚、碎纸上写的几句体己话。 它们如此畅快地表达一位读书人的深刻洞见,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一位诗人的彷徨脆弱。两千余则札记,汇聚的不仅是诗人关于诗与思的沉思,也是关于人生的隐喻。 作者简介 朵渔,1973年出生于山东,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天津,独立写作。曾获华语传媒年度诗人奖、柔刚诗歌奖、屈原诗歌奖、骆一禾诗歌奖、《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建设》等刊物的年度诗人奖等。著有《史间道》(天津人民出版社)、《追蝴蝶》(《诗歌与人》专刊)、《最后的黑暗》(北岳文艺出版社)、《意义把我们弄烦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原乡的诗神》(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我的呼愁》(暨南大学出版社)、《生活在细节中》(花城出版社)等诗集、评论集和文史随笔集多部。 目录 辑一 我写诗故我不在 辑二 像蜂鸣,像流水 辑三 思想停止于真理在握的时刻 辑四 写作将一个人唤回孤独的房间 后记 没道理可讲 导语 著名诗人朵渔近二十年沉思录,有探寻,更有自省。 这些隽永的箴言,为作者平时偶得的佳句,经过二十年来汇聚而成,有一种金子般的质感。 作者在关注现实的同时,执着于对人与人性价值层面的追寻、考问,因而既有身体的痛感,又有省思的洞察,时代气息与普遍深度兼具。 这些思想札记,有对文学、对诗的独到观点,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朵渔曾说,写诗就是“追蝴蝶”,“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后记 没道理可讲 2020年初,我刚到美国 ,住在南加州的一个公寓里 。那时候疫情还没有开始, 人们照常生活、工作、旅行 。南加州的天气妙不可言, 气候宜人,每日阳光灿烂。 然而很快,疫情便弥漫开来 。人们开始禁足、居家。我 没想到这一禁就持续了两三 年。 我的小书桌对着一面开 阔的落地窗,窗外是一个长 满绿植的小花园,喷水池、 美洲蕨、墨西哥仙人掌、热 带棕榈……不时还会飞来几 只白海鸥。大部分时间里, 我都是坐在书桌前,面对着 这些景物发呆。发呆得时间 久了,就会出神。 字典解释“出神”的意思 :“精神过度集中以至于发 呆。”我觉得未尽其意。以 我的体验,“出神”是从发呆 开始,因发呆而使精神趋于 集中。但“精神集中”并非“ 出神”的状态,而是“出神” 的条件,就像绝对的安静与 孤独是“发呆”的前提一样。 “出神”是精神、意识、灵魂 从“精神集中”的状态中出走 ,脱离了现实的羁绊,神游 万物,抵达一种迷狂般的启 示状态。 这些零零碎碎的笔记, 很多是在这种状态下写的。 它们更多是一种冥想而非逻 辑思辨,一种自我对话而非 自我辩护。它们到底算不算 是一种道理呢?我觉得也没 什么道理好讲,毕竟无辩解 无逻辑且很少对现实讲话, 顶多算是一种喃喃自语,而 且是在“出神”状态下的喃喃 自语。一旦“回过神来”,再 次回到现实中,有些话语就 显得新鲜又怪诞。 在整理这些笔记的过程 中,我尽量保留了关于“诗” 的一些沉思,毕竟这是我熟 悉的领域。我以为,“出神” 是抵达诗的前提,也是抵达 “思”的条件。凝聚,然后逸 出,最终抵达。抵达是触及 某物,然后用文字记下,但 记下的并非真实的某物,因 文字也会失真、变形、遮蔽 。“出神”是一种开显,但这 种开显永远无法用文字呈现 ,因此,诗在文字不及之处 。 在此特别感谢天津人民 出版社,感谢本书责编伍绍 东兄。 朵渔 2022年9月,天津 精彩页 辑一 我写诗故我不在 我写诗故我不在,以便让某物存在。 写到中年后,某种浮华的温情逐渐淡薄,渐生一种“人散后,夜凉如水月如钩”的感受。 一切成熟都渐趋简单,复杂多因青春期的酸涩。 长期的热忱之后,突然发现脚下的灰烬越积越厚了。 柯勒律治曾提出过一个让瓦莱里着迷不已的问题:“写诗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是啊,我在做什么?在出神,在祈祷,在修造纸上建筑,在沉迷于一幅画……反正不是在写诗。 伟大的作品很少是即兴创作,它们必然来自艰辛的劳作。所以,放弃你的花招,回到朴素的言说吧,那点小聪明只够用来沾沾白喜。 不要做一个内心惊慌的老年人。同样的,也不要做一个心如死灰的青年。 有时候,一切动力皆来自“再写一首”的简单诱惑。 用一生时间目送自己走进坟墓,写作是记录这一过程的流水账。新作被讨厌自己的人读到,叹息仿佛一阵齿间风。 不要奢望了,你的诗永远大不过你的灵魂。 大多数写作者,一入暮年便滋生出一种基于顽固的个人经验的保守主义,而真正的保守主义则基于一种广阔的、开放的心灵。 每当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愚蠢时,我都赶紧检讨一下自己的老朽。 谢谢你对我的冷嘲热讽。谢谢你告诉我人生真相。 在人生中诗是很小的一个东西,但与永恒结合,它便是一切。 我知道我的才华几乎等于零,我为此感激上苍。 把诗贴到广场上,总是件令人羞涩的事情。它最好的位置还是在一盏孤灯下。 当一个人站在星空下的旷野上默默祈祷,那就是诗了。他什么也没说,但沉默也是诗。 词语并没有自动为我带来本不属于我的东西,我始终在“我’’之内写作,而我多么希望通过写作将“我”这个对手一击致命。 用一生的时间犯错,再用一生的时间悔改。另一个我在一旁简直看呆了。 诗这个东西,你如果不写上个二三十年,就根本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我不知道评论家们是经由何种途径认识诗的。 别玩个性了,成熟一点吧。“一个个性非常独特的人,却往往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作家,反之亦然。”舍斯托夫的毒舌。 诗是道路。你们认同那不知所云的大师,我只喜欢那些在心灵的痉挛中不断流泪、不停祈祷的悔改者。 诗,发起疯来就会造语言的反。 只要我的诗里还有太多“我们”,就还没有真正写到诗里去。 小说要掺很多生活的沙子。诗人往往因为太纯净而很难写好小说。 大师们通过作品影响青年,但不要做“教主”,“教主”是一种撒娇和极权。 我们对别人的厌倦往往出于自恋。如王尔德所言:“期望别人和自己一样出色,是不公平的。”他还有一句毒舌:“觉得别人全都远远不如自己,这种意识是唯一叫人活得下去的东西。” 他的诗如险中探物,一不小心就两手空空。 诗带我们来到理性的悬崖边,往下看,会看到荒诞、死亡、信仰和诗的倒影。 本着日格一物的精神,今天,我将一本书作为研究对象——这本书,我在二十五岁时就将它买回了家。作为一种虚荣,它完整地陪我度过了二十年时光。二十年,从青年到中年,生命中发生了多少事情,我却从来没有读过其中的任何一行文字。与其说惧怕它的艰涩,倒不如说我的生命没有为我翻开这本书。而如今,终于到了去读《存在与时间》的时候,它终于从一种虚荣,变成了一个真实的问题。 黄昏的雨,在最后一声鸟鸣中进入沉沉暮色。天空的大伞张开,记忆覆盖着记忆,时间重叠着时间,一切流逝的,又仿佛全都存在了。死者们恍若归来,那表情依然未变。多日不见的旧友,仿佛已不在人世。我在哪里?人类又在宇宙哪个温暖的巢里?鸟雀那最后的话语又将留给谁?翻开昨日读过的几页经文,重新又读了一遍,关于什么是不朽,我尚没有确凿的信心。 写出人生的第一首诗和抽人生中的第一支烟,几乎是同源的。 不要在作品中有太多的自我辩解,那让人厌恶。应多一些谦卑和忏悔。 我们总是对别人身上的问题洞若观火,却对自己的问题充满迷思。 要警惕:陷入一种信仰里,可能同时也意味着陷入一种谬误里。 诗如果不参与自我的更新,那就是诗和人的双重辜负。 P3-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