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清代朴学大兴以来,赖于文献学、版本学和训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商君书》的文本基本得到勘定,有关各篇的作者、形成时间,在没有更新材料的情况下,也是信者自信,疑者自疑,而可进一步阐释发挥者,惟其义理内涵。 世人多将秦国的制度政策等同于商鞅的思想,其实不然。事实上,商鞅变法,只是他的部分思想主张因时因地、具有“权宜”属性的实践性表达。之后秦国更是立足于政治需求,择其可用者用之,以为实现霸政的手段,与商君的本旨渐行渐远。是故,回到《商君书》认识商鞅的思想,既要参考商君的政治实践,也要把握到现实与思想之间的差异。 为全面准确理解《商君书》,本书对其进行了导读、注释和评注,尤其着重于评注,条分缕析,博稽古今,融会贯通,期为经典。 作者简介 李平,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法理学、中国法律史、先秦思想史和经学史研究。 目录 自序 凡例 战国形势图(公元前350年) 更法第一 导读 原文·评注 垦令第二 导读 原文·评注 农战第三 导读 原文·评注 去强第四 导读 原文·评注 说民第五 导读 原文·评注 算地第六 导读 原文·评注 开塞第七 导读 原文·评注 壹言第八 导读 原文·评注 错法第九 导读 原文·评注 战法第十 导读 原文·评注 立本第十一 导读 原文·评注 兵守第十二 导读 原文·评注 靳令第十三 导读 原文·评注 修权第十四 导读 原文·评注 徕民第十五 导读 原文·评注 刑约第十六(佚) 赏刑第十七 导读 原文·评注 画策第十八 导读 原文·评注 境内第十九 导读 原文·评注 弱民第二十 导读 原文·评注 御盗第二十一(佚) 外内第二十二 导读 原文·评注 君臣第二十三 导读 原文·评注 禁使第二十四 导读 原文·评注 慎法第二十五 导读 原文·评注 定分第二十六 导读 原文·评注 附录 六法(佚文) 关于《商君书》各篇成篇的观点汇总 参考书目 序言 为了便于理解《商君书 》,有两个背景需要先行介 绍:一是如何看待《商君书 》,二是如何看待商鞅其人 和他的思想。 首先来看前者,其中又 包括了一系列子问题,最主 要者莫过于《商君书》的作 者是谁?何时成书?这是所 有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有 必要了解的背景知识。学者 们基于版本学、目录学,再 结合书中内容,以及与其他 同期文献和历史事件比对, 辅之以对书中提到的历史人 物、事件等加以考详,得出 了一系列关于成书、成篇时 间与作者的复杂又充满不确 定性的结论。具体情况本书 正文中多有交代,这里无须 敷陈了,只说最可靠且被公 认的共识:《商君书》肯定 不全是商鞅亲笔的作品,但 大多数篇目和商鞅有关。后 世很多论家都提到,商鞅不 是理论家,而是一位政治实 践者,所以他很难有时间、 精力去撰写理论性论著,同 时也没有这种迫切的需求。 可是这并不妨碍他有单篇的 散文、奏议作品,以及各种 形式的论说片段传世。换句 话说,《商君书》不是商鞅 亲自写成的一本“书”,而是 商鞅身后的学者汇编起来的 一部作品集,而且经历了多 次编集。最终被编成接近今 天人们熟悉的传世本的时间 ,很有可能晚到了汉代以后 。 传世的《商君书》原有 29篇,现存24篇,旧题“商 鞅撰”。另有两篇有名无文 。那么书中的各篇是否是商 鞅亲笔呢?这个问题要比确 定书的作者是否是商鞅本人 更为复杂。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基本能判定为商鞅亲 自撰写成篇者,例如《史记 》中提到的《开塞》《耕( 农)战》。当然并不排除传 世本的文字有被修改,或者 传写讹误等情况。二是后人 整理汇集商鞅撰写的片段加 工成篇,例如《垦令》《去 强》。其中有些内容可能是 整理时错入的他人作品,例 如《弱民》篇的最后一章。 三是后代学者撰写成篇,“ 书”的汇集编纂者将之视为 商君作品收入了《商君书》 中,最典型者莫过于《徕民 》篇。尽管可以判定全书各 篇大体不出以上三种情况, 但是今本24篇中有大量篇目 ,像《君臣》《禁使》等, 迄今难以判断究竟属于哪种 类型。 鉴于上述种种,可以建 立起理解《商君书》的几个 前提:其一,《商君书》和 商鞅的思想有关,但是不能 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其 二,《商君书》不能当作一 本“书”来看待,尽管都是作 品汇集,但它和经过孟轲亲 自参与编定的《孟子》、吕 不韦参与编定的《吕氏春秋 》性质不同,更不同于孔子 亲笔的《春秋》,倒是更类 似于戴德、戴胜按照特定主 题(“礼”)遴选、汇集先秦 儒家论作结集而成的“大小 戴”《礼记》。既然如此, 《商君书》不存在系统化的 理论表达,无法从篇章安排 上读出一些与商鞅思想相关 的信息,也无须强求各篇之 间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和统一 性。而且不难想见,商鞅在 入秦前后的不同时段中会发 生思想的变化,表达出前后 不一致的观点并不奇怪。所 以也可推知,既然《商君书 》并非一本论著,那么主张 是否统一也就不足以成为判 定书、篇作者的标准了。 其次来谈谈商鞅其人和 他的思想。商鞅(约公元前 390年-公元前338年),姬 姓,公孙氏,名鞅,出身卫 国公族,亦称公孙鞅或卫鞅 。商鞅之称,因入秦后封地 在商邑而得。商鞅早年投于 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受到 赏识。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 未果,之后商鞅离魏入秦。 后因景监三见秦君,终以霸 道之说打动孝公而被重用。 此后于公元前356年被任命 为左庶长,进行了第一次变 法,举措包括建立户籍制度 、建立什伍连坐法、废除世 卿世禄、建立二十等军功爵 制、禁私斗、重农抑商、强 制分家立户等。至公元前 350年又进行了二次变法, 涉及开阡陌、废井田、制辕 田、允许土地买卖、行县制 、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 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 、禁游宦等举措。此后他还 主导了公元前341年秦、齐 、赵联合败魏的战争。公元 前338年秦孝公崩殂,秦惠 王(又称惠文王)即位,商 鞅被公子虔等诬以谋反之罪 ,于封地商邑起兵抵抗未果 ,战死后被车裂示众。不过 此后商君之法行用不辍—— 有荀子入秦亲见为证,为秦 国强大以至于吞并六国奠定 了政治治理的基础。 …… 再回到《商君书》文本 ,清代朴学大兴之后,有赖 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和 文字学、训诂学的研究,《 商君书》的文本始得精校, 达到了基本形成共识且“可 读”的状态。近人习用的蒋 礼鸿《商君书锥指》便是其 中最精到的代表性作品。以 此为基础,再加上面对西洋 法治文化的刺激,怀着与西 学竞争、自我批判、满足文 化自尊心或古为今鉴等不一 而足的动机对《商君书》和 商鞅思想加以研习、阐释、 评说者代有其人。以上这些 成果,例如有以今人张觉的 《商君书校疏》为代表的汇 总和辨析,有以张林祥《( 商君书)的成书与思想研究 》为代表的研究型专论,二 者都堪为全面之作。同时面 向非专业读者,意在文化普 及的今注今译本同样蔚为大 观,著名者如高亨的《商君 书注译》和贺凌虚的《商君 书今注今译》等。既然如此 ,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