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所谓“与时共语”,不仅仅为了记录过去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是为了与时同行、与时共进。 本书收入200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散文、札记及论文论言,分为六篇。其中,“心象思辨”是于心之言,于实之言,于情之言。有偶然出现之思,有静思细想之辨;有一事一物之思,有众生众相之辨;有感性理性之思,有主观客观之辨。“起行论言”是在一个地方工作的论言与实践,包括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文化、生态、德、法、廉、纪诸方面的知与行、言与行,为起行而言,由起行而论,从起行而得。“职缘逸文”是因职缘亦即历经的工作或者业余研究兴趣而学、而思、而论,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的思考研究而形成的文章。“览物纪事”是见事见物、历事历物所感,似咏物散文和纪实散文,或眼观、或心察、或亲历,有不同时境,有特定内涵,是真知,含真情。“诗词漫谈”包括了诗词和联赋的学习、认识、理解、写作和研究,并以此消闲、修身、养心、怡情之感悟,更多的是闲余时间创作诗词联赋之所思所感所悟。“书法散记”是动心动笔之体会,也是学习、研究、创作之体会,倾注了闲时、情感和劳动。 作者简介 何泽中,湖南临湘人,中共党员,宪法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检察官。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出版有《毛泽东对联鉴赏》《毛泽东诗词集联》《毛泽东诗词书法集联》,散文集《物行天下》《花满人间》,诗词集《湘西景物千秋岁》《八闽景物齐天乐》等。 目录 第一篇 心象思辨 随感 公与私 得与失 余闲之殊 积累 有限中的无限 知足知不足 生活不是重复 行为矛盾的实质 困难是客观存在 无处不在的问题 平衡·不平衡 期望与过程 程序 杂论 种瓜种豆 思 多思 思与想 思维之差异 心 心绪·心境 平常心 理性平和 忍·怒·怨 看开点 小心与大意 迷茫·不迷茫 困惑中的不困惑 管好情绪 牢骚 糊涂 修养 心自养之 身自养之 情理之心 情·理·法 定力 能力·机遇·定力 能力与工作 个体、群体与整体凝聚力 领导形象 德才貌与气质 德配其位,才配其位 能者之能 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考验 上坡与下坡 有性格更有人格 知识·记忆·运用 读书·清闲·牵挂 学习的集体意义 眼力 担当·胸襟 上手能力 节奏 长处和短处 竞争 从容 容人容事容物 身之长物 现实与过往 今天的意义 过去·现在·未来 说话及其联想 无话的时候 习惯及其他 习惯的力量 交流 友之为友 信为本 多点理解 乡愁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 人与佛 “逮”的意义 第二篇 起行论言 党的建设是引领 组织活力在建设 用好用活组织优势 善用组织优势化危机 先进性靠行动 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领导能力是发展的保证 百行以德为首 围绕主管工作加强学习 团结是大智慧 山区产业发展之路 产业发展重在项目突破 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动摇 山区工业发展的路子 城市化的内涵 旅游的价值与增值 培育新型文化旅游业态 增强生态文明优势 舍得亮宝 盯紧看牢原生态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善用资源优势谋发展 善用政策优势谋发展 最具价值的发展是教育 村级治理之路 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坚守一切为了人民 富民为先 到绿色中寻找发展智慧 坚守发展第一要务 观念更新与发展创新 开放心灵 开放心灵天地宽 创新才有发展 机遇与发展 信心出机遇 找准发展的共振点 走出心理定式 以“和”兴业 共建和谐家园 和谐之积累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好环境好心境 让软环境硬起来 以服务为先优化软环境 好作风好环境 共创和谐发展环境 落实之思与行 “抓”的意义 抓落实的本质 提高执行力 养成责任自觉 要结果不要理由 要行动不要空谈 要务实不要作秀 防范权力失衡 权力观·群众观·利益观 用对权力,用好权力 廉洁首当自律 第三篇 职缘逸文 古代信访 信访心理 信访者的特异心理 尧舜之纳言 夏代之谏议 商代谏议形式与制度 西周谏议形式与制度 春秋时期谏议形式与决策 毛泽东对法治的探究 研读宪法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法律权威的意义 培养、服从和维护法律权威 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 非法集资的本质 第四篇 览物纪事 春 落叶 秋菊 塑料花的艺术 老鸹的是非 乌鸦与麻雀的联想 习惯成素质 道路·宾馆·商场 大自然公园 留学生的情怀 好莱坞电影城 迪士尼乐园 欧洲对人才的评估和选用 胸怀与眼界 土壤与环境 石山地 山水人文与情怀 延安 井冈山 涉江楼和橘颂塔 矮寨大桥 毛坪村 太平村 蚩尤村 棱树村 状元岭书画院 走廊文化 第五篇 诗词漫谈 读经典,入门正 人生与文学 杜牧诗的艺术风格 诗词平仄之区分 词创作感怀 诗词之意境 诗词押韵之异同 诗词声韵辨析 谈谈六言诗 三叠词四叠词的创作 毛泽东的对联艺术 对联和词的领字 集句联贵在推陈出新 赋之韵味 第六篇 书法散记 毛泽东书法作品赏析 书法偶感 书法杂记 书法随想 书法是手写汉字的艺术 书法中的繁简字异体字 里耶秦简书法 于右任草书临习与创作 后记 导语 《与时共语》是随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思与行之一部分内容,是一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的认知、理解和感悟的集结。 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勿忘昨天的初心,无愧今天的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勇毅前行、开拓创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后记 《与时共语》是我2017 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版 的《铭心微言》姊妹篇。《 铭心微言》为小赋韵文集, 共8章300篇900条小赋,《 与时共语》为随笔、散文、 札记及论文论言,分为6篇 200篇。 《与时共语》是随时代 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 、不同方面的思与行之一部 分内容,是一种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不同环境的认知 、理解和感悟的集结。“心 象思辨”是于心之言,于实 之言,于情之言。有偶然出 现之思,有静思细想之辨; 有一事一物之思,有众生众 相之辨;有感性理性之思, 有主观客观之辨。“起行论 言”是在一个地方工作的论 言与实践,包括党的建设、 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文化 、生态、德、法、廉、纪诸 方面的知与行、言与行,为 起行而言,由起行而论,从 起行而得。“职缘逸文”是因 职缘亦即历经的工作或者业 余研究兴趣而学、而思、而 论,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 的思考研究而形成的文章, 又未收入其他专著之中,故 集于此。“览物纪事”是见事 见物、历事历物所感,似咏 物散文和纪实散文,或眼观 、或心察、或亲历,有不同 时境,有特定内涵,是真知 ,含真情。“诗词漫谈”包括 了诗词和联赋的学习、认识 、理解、写作和研究,并以 此消闲、修身、养心、怡情 之感悟,更多的是闲余时间 创作诗词联赋之所思所感所 悟。没有实践,没有创作, 没有思考,便没有感情和理 性之体会,有些谈论,虽也 肤浅,是一己之见,但感受 都也从心而生发。“书法散 记”是动心动笔之体会,也 是学习、研究、创作之体会 ,倾注了闲时、情感和劳动 。书法是动手的技艺和智慧 ,没有勤劳和积累成不了书 法。书法以临摹为始,重复 为基,勤奋为本,灵性为要 ,方能由写字变书法,见技 艺,见心境,见神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 是理论之源。所谓“与时共 语”,不仅仅为了记录过去 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 是为了与时同行、与时共进 。新时代,我们要深刻把握 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 之变,勿忘昨天的初心,无 愧今天的使命,不负明天的 梦想,勇毅前行、开拓创新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感谢人民出版社蒋茂凝 社长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洪 琼主任的指导和精心编辑。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 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何泽中 2022年5月 精彩页 随感 一 很多人常喜欢把“大才小用”放在一个人的身上,其实则不然。什么大才,又何小用?一些人确实有点才,但大多或是自以为是或是眼界不高。往往有的人有点小才却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这事不合口味,那事不满意,无施展本领之处,无前途发展之境,吵吵闹闹。细细想来,一个人无论才的大小,关键在把才用好,有大才办不了事,连小事也办不好,就不是小用了,而是无用。才不是在“说”上,而是在“用”上。事业有如一部大机器,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起到作用。大才大用,大才小用,关键能发挥作用。 二 谦虚,是一个人进步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防止人骄傲的理性忠告。 缺少了谦虚,就缺少了自知,往往骄傲。一旦骄傲起来,就难改了。不碰壁,不吃亏,就不知道回头,可那时已经晚了。有些人骄傲是有真本事,有些人骄傲则是盲目的。盲目骄傲就对人家提出的正确意见不以为然。思来想去,还是没文化没知识,读书太少,道理知道太少,眼界受局限。 不断学习才进步,学习了,才知道在知识面前,任何人没有骄傲的资本。 三 脚,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命组成部分。但同样是脚,踏的不一定是同一条道,走的不一定是同一个方向的路。 电影《年轻的一代》围绕这一只脚,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问题。两个好朋友都只有一只脚,却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走着不同的路。这里有信仰、有坚定、有执着,反之,也有安逸、有放纵、有失节。 有对比才知高下,有对比才辨真假,有对比才明方向。 四 世界观的确立不容易,世界观的转变也是不容易的。正确的世界观需要正确的认识、正确的理论引导,需要坚定执着。不正确的世界观的改变是否更难。人一旦认定错误是正确的,任何人的劝说都无济于事,甚至反感,带来对好心人的怀疑。如果醒悟不了,必定摔跟头。外因只是转变的条件,内因才是转变的根本。 1978年3-4月 公与私 一 为个人的事不可影响工作和事业,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个人的事,不可向组织伸手提要求,人在组织,组织的事都是个人的事,个人的事不可影响组织。 二 人一旦进入社会“角色”,就要把“角色”当好,当好事业“角色”,当好生活“角色”。这角色需要公心,需要担当,还需要胸怀。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便是私心,有了私心,便失去了角色的价值和意义。 三 下属有困难或出了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好。否则,给人家的印象不是下属无能,而是领导无能。关心人要出于公心,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失去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四 为大多数人做事,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在少数人的头脑里简直没有了,心里总想着某某,某某这一层,好像这就是他的一切。是某某给了这一切,还会给他一切。 这是完全的依附关系。组织何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何在?在这些人眼里,唯某某是从,其他工作可以少做甚至不做,其他人可以少理甚至不理。 试想,如果人人都这样,谁来关心老百姓,谁来为绝大多数人做事。追其源,有这些少数人的思想意识差距,也有一些管人之人的差距。 1982年5-6月 得与失 一 一个人当知道自己所能拥有的东西,更应知道自己不能拥有和无法拥有的东西。不可有非分之想,动机的变异必然导致行动的变形。行得正,坐得稳,面对诱惑心如止水,面对名利泰然坦荡。否则,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会失去。一切都想有,一切都没有。 二 得与失不是在名和利,而是在生活中,有的人太看得起自己,对自己感受太好,太折腾自己,在生活中患得患失。 生活经不起折腾,折腾就会反复,带来创伤。会反复,不易平复,留下印记;有创伤,难以磨合,留下伤疤。伤疤不痛,心痛。 平凡一点,平静一点,平常一点,生活是自己的感受,幸福是自己的感觉,无需做样子,无需做给人家看。人世间不只有得与失,人生价值也不尽在得与失。得有时是福,有时是祸,失有时是祸,有时是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失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互相转化。 三 不抛弃私念,干一件事都牵挂个人荣辱得失,注定不正派、无公平。汉朝马融说:“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只想自己,只念私利,注定是孤家寡人,得不到支持,得不到拥护,既感受不到人间之大爱,更感受不到人间之快乐。 四 受病所害,是吃出来的,撑出来的;受钱所害,是贪出来的,多出来的;受权所害,是争出来的,弄出来的;受色所害,是好出来的,玩出来的;受人所害,是惹出来的,斗出来的;受己所害,是说出来的,闲出来的。这些都是为得所失,都是为得所害。得失之间,皆有因果。 2001年7月3日 P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