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河西流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高艳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黄河西流去》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半个世纪前党和政府提出修建渭北“抽黄”工程,东雷人民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领全家老少齐上阵的“抽黄”场景切入,追溯了“东雷抽黄工程”引水上塬后对渭北农村带来的宏阔前景,聚焦“抽黄人”的黄河情结及“抽黄”情结,以历史影像般地还原场景,直击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澎湃奔腾的生命历程。全书以“水利与农业,一脉相传,生生不息”为创作宗旨,描摹了黄河“西流而去飞上渭北旱塬”的壮观场景,歌颂了“抽黄”工程四十多年的灌溉滋润让渭北生态环境重回三千多年前的伟大成就。 作者简介 李高艳,笔名雨萧,陕西省合阳县人。渭南市东雷抽黄管理局管理中心职工,中国水利作家协会理事,《陕西文学》编辑。作品见《奔流》《神州文学》《中国水文化》《陕西文学》《中国水利报》等报纸杂志。出版散文集《散落的珠子》。其中,散文《我从黄河走来》获陕西省地方志征文比赛一等奖、国家方志馆征文活二等奖等。 目录 上部 生存与梦想 引子 第一章 西流畅想 第二章 信念时代 第三章 爱情背影 第四章 壮哉群英 第五章 黄河西流 第六章 后浪涌来 第七章 观念涤荡 第八章 青春风波 第九章 起伏之间 第十章 岁月情伤 下部 未来进行时 第十一章 熔炉担当 第十二章 大潮涌动 第十三章 抽黄情结 第十四章 田地纠纷 第十五章 时代风云 第十六章 人间烟火 第十七章 破茧成蝶 第十八章 栉风沐雨 第十九章 死生契阔 第二十章 泵改升级 第二十一章 国家关怀 第二十二章 迈向未来 尾声 跋 后记 序言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摇荡性情,形诸舜咏。” 或许这句话,正是李高 艳创作长篇非虚构小说《黄 河西流去》的初心写照。书 中之“气”,是渭北十三万人 民撼天动地的浩然之气;书 中之物,定然是造福千万农 民于无穷的抽黄工程;书中 之人,乃一代又一代的抽黄 水利人。与其说李高艳为读 者再现了抽黄工程最初建设 历史场景,不如说是为我们 重现了一个真正意义的信念 时代;与其说重现了一个信 念时代,不如说是完成了洞 穿历史时空的精神联结。 读此作的过程,也是沿 着李高艳笔触的一场长久的 涤心之旅。小说追溯抽黄工 程建设的历史,经由历史重 温与沉淀,完成了抽黄水利 当代的人生反思与精神滋养 ,进而放眼未来,对抽黄工 程迈向元宇宙文化与数字经 济时代,永葆热望与信心。 惠特曼说过,所谓诗人,就 是那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 融为一体的那种人。李高艳 无疑以诗人的情感奔涌,完 成了这部小说,I司时更是 完成了个人的精神升华,书 中父亲的抽黄情怀与情结, 更是唤醒与重燃了她与抽黄 工程的血脉情感。或许她完 全不曾想到,小说所展开的 抽黄工程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图景里,潜藏着水利完整的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以非虚构小说去构建抽 黄故事,李高艳无疑找到最 适合作品的文学表达形态。 非虚构小说,起源于二十世 纪五十年代初的美国,一九 五九年以卡波蒂的长篇《冷 血》为代表崛起于美国文坛 ,开启了真实与虚构兼有的 新文本时代。《黄河西流去 》将非虚构小说的特质发挥 到了极致之境:引子以情采 提振文质,布局“神迹”,虚 拟传说,以三千多年来处女 泉之明灭,渭北生态环境重 回三千年前,隐匿人之神性 ,伏埋深情,流转于悠远与 当下时空,为文本进入历史 纯粹时代作了俊逸神采的铺 陈;以没有获得水利人身份 认定的“父亲,,为叙事视 角,擎起抽黄内质不同的多 个历史时代,以感同身受映 照了抽黄水利工程千秋万代 之功勋;真实的抽黄建设历 史在场感的凝铸,从中央到 省及地市领导,到抽黄指挥 部众领导,再到三县十三万 农民工,再到五十八位建设 英烈,以强烈的时代感再现 了半个世纪前的“三无”惠民 工程之艰难与夺天之功;叙 事推进中大象无形地衔情而 动,以抽黄工作联结父亲的 整体性人生历程;以建设工 地父子、夫妻、姐妹、兄弟 同上抽黄为基底,虚构水生 水莲之悲催爱情,凝铸曾经 时代之质感袭人,定格了永 久的爱情伤逝;文本不仅有 从上到下以民为本的各级领 导层面的大义担当,亦有着 普通百姓无限奉献与承载, 上下之间拧成一股绳的众动 联动,为今天的人们还原了 一个纯粹的信念时代;过往 历史里生存到梦想精神之大 的角逐,新时代到未来,则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诗意彼岸 ;时代在文本中以生活碎片 与印迹托举,渐变中孕育着 激变骤变,正动中亦有时代 微观之逆动;文本中亦有爱 情穿透时代真义辨析,迷离 、激情,更有生命的释然… …一句话,《黄河西流去》 是信息量丰富、震撼、紧致 而富于精神态的文本。 《黄河西流去》不仅精 心构筑了抽黄水利建设史与 当下及未来的精神、情感联 结,更是赋予人们以人文情 怀去直面历史的正确态度。 抽黄工程从建设开启到黄河 水西流奔腾上塬,到四十年 后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再到全面升级以数字化运作 迈向未来,其中有着一代代 抽黄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承接 ,更有着一代代人的黄河及 抽黄情怀情结的传递。而这 一切的精神与情感原点,就 在于半个世纪前十三万人空 前绝后的奇迹创造。对于这 段历史,李高艳在情感性追 溯中给予无声的强调。这就 是:为人民的温饱与发展的 初心不忘:对这段历时长久 的水利建设,我们必须感念 人民无限的无私、承载、承 担、承受,感念抽黄建设领 导们悲催而雄壮的功勋性引 领;亦需要铭记“天当被, 地作床,田梳头,雨洗脸, 水不上塬不回家”的精神凝 铸的艰辛岁月:深刻体认“ 砸锅卖铁干抽黄”的英雄壮 举和感人故事,更是要传承 “黄河情怀,大禹风范”所凝 铸的“抽黄精神”。自然生态 文明无疑是现代文明根本性 高度的内核指标,而华夏民 族数千年来一直神往并不懈 追求的安居乐业的共同理想 所托举的千千万万民众的心 灵文明,更是现代社会文明 高度的本质性体现。曾经的 抽黄工程,关联着渭北旱塬 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温饱; 今天的抽黄,承载着渭北新 农村全面发展、现代化进程 及向未来迈进的提速。抽黄 精神的传承,亦即以不同的 形式复活了这段精神铸就的 历史,时刻不忘抽黄工程初 心,始终持守民本情怀,亦 是一种现实性乃至终极性的 传承,这更是一种直面历史 与未来的正确态度。这段历 史不是传说与神话,而是五 子、水生、小文等五十八人 早逝的青春凝铸的宇宙奇迹 。 关于父亲的虚构性叙事 ,体现着李高艳智慧性叙事 策略,映照着第一代抽黄人 身份尴尬的历史真实。父亲 是十三万民工身份符号的凝 结,他的一生与抽黄血脉相 连,尽管他最终未能获得抽 黄身份认定,但历史也无法 否认他 导语 全书以“水利与农业,一脉相传,生生不息”为创作宗旨,描摹了黄河“西流而去飞上渭北旱塬”的壮观场景,歌颂了“抽黄”工程四十多年的滋润让渭北生态环境重回三千多年前的伟大成就。一条河与一座伟大的工程,它所承接承载的黄河文化、大禹风范,必当永存于世。 后记 二○一七年夏,正在经管 科办公室百无聊赖之时,宋 主任送来一本《东雷志》。 在此之前,作为有着十八年 基层工作经验的水利人,我 竟然对于自己的工作单位的 历史知之甚少。只是在小县 城老人们的言语中,知道这 座工程给渭北的经济带来质 的飞跃,让灌区人民从缺衣 少食的日子奔赴到今天的小 康生活。但我和周围的年轻 人从来没有关注过为了这一 天,上一代人曾做出了怎样 的牺牲。 翻开《东雷志》,极简 的语言,寥寥数笔的宏大场 面,令我思绪久久难平。半 个世纪前,国家积贫积弱, 饱受旱魃肆虐的渭北人民挣 扎在温饱线上,党和国家提 出修建抽黄工程时,我那可 爱的乡亲们为了子孙不再受 旱塬之苦,在半饥半饱状态 中,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 用身家性命干抽黄。荒凉的 河滩里,随处可见彩条布旧 帆布撑起的家,那时父子、 夫妻、兄妹齐上抽黄的,比 比皆是。七十年代生产力低 下,一个公社的架子车也没 有几辆,面对如此浩大的工 程,人是渺小而又伟大的, 他们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肩挑 手提,用时间熬,硬是撑起 了这座千秋工程。 这座伟大的工程,在当 时号称“三无工程”,没有钱 ,没有物资,没有技术,困 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临 时成立的指挥部,临时抽调 的技术人员,各公社把最优 秀的青年,把最好的粮食送 到工地。为了引黄河水上西 塬,我的父辈们把青春和热 血奉献给这片热土。十三万 人用了整整十三年时间奋战 在荒凉的河滩,五十八条鲜 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某个瞬 间,仅仅这份用生命撑起的 厚重,就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 读完《东雷志》,掩卷 沉思。想起以前在基层上班 时,村里有过上抽黄经历的 人,对抽黄不由自主流露出 的深情,那种发白骨子里的 爱,不是俗世的钱物能替代 的。九十年代,进城成了脱 贫的标志时,他们成为这片 土地上最后的坚守者。零散 的故事,并不能撑起年轻的 我们对这座工程的敬畏。彼 时,因不了解背后的故事, 我和我的同伴们正在吐槽风 起土涌的村道,吐槽微薄的 薪水,吐槽我们的双手抡完 扳手抡锄头,吐槽厨房的饭 菜寒苦。 九十年代末是一段好时 光,改革开放的红利让乡村 年轻人的梦想很容易实现。 经济蓬勃发展,户籍不再限 制出行打工的脚步。后来, 只要愿意,人们可以在任何 一座城市找一份体面工作, 生存越来越容易,乡愁越来 越淡。于是,抽黄在新一代 农村人眼里不再那么重要。 人们随便找份工作,比抽黄 上班的职工工资还要高,人 们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或许 抵得上田里辛劳一年。年轻 人越走越远,老年人随意种 一些易于管理的农作物持守 着土地。 一起上班的,有两个熬 不下来,回城了。这样的背 景下,我们这批新分来的青 工,对抽黄的过往更是无心 关注。 弹指一瞬,二。一五年 调进管理局时,我在基层居 然待了整整十八年。十八年 的经历,使我对水利行业的 清苦有了深刻认知,为了给 自己一个坚守的理由,我开 始关注东雷抽黄电力提灌工 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对渭北 乡村的改变。 合上《东雷志》,一种 敬畏敬重凝重,油然而生。 作为受益面积最大的合阳灌 区,几乎所有四。后五。后 的农民,都曾参与过抽黄建 设。他们从金水沟用架子车 拉着石头,送到数十里外的 河滩,他们在群英洞逼仄的 空间抡着铁钎子;他们拉着 架子车从千年土崖下取土运 到数里外的干渠,他们在高 填方深挖方的河滩修总干渠 ,他们在村庄里日复一日用 榔头碎石,他们整整在窝棚 里住了三年。他们风餐露宿 ,栉风沐雨,把青春留在荒 凉的河滩,为的是让东流的 河水,西流上塬,眷顾一下 西边干旱的黄土台田。 随后,我时不时地与周 围的朋友提起抽黄建设时期 。他们的父母十有七八都曾 参与过那场旷日持久的劳动 ,东雷抽黄工程见证了渭北 农村四十年来的发展。后来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随着 抽黄发展理念的转变,这座 工程又重新被人们记起,其 中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去写。 他们说,随着这一代老人的 逝去,抽黄这座承载了渭北 两代人梦想的工程,会被没 有受过艰苦日子的年轻人遗 忘。这是不应该的,吃水不 忘挖井人。 有感于此,决定提笔写 一写东雷的故事。彼时抽黄 展馆修葺一新,泵站改造基 本完成,四个灌区理念与信 息化平台在电力提灌单位排 在前列,不断有兄弟单位前 来考察学习。面对日新月异 的变化,突然有一种目不暇 接、恍然如隔世之感。 我是一个懒散的人,而 且驾驭文字能力有限,拖拖 拉拉几年,想起来写一段, 不想动的话三四个月写不出 两行。直到二。二三年初, 才写了六七万字。二。二三 年二月去北京参加水利文协 会议,从水利作协口子选了 五个人,除了我,其余人都 是出过几部长篇,依然笔耕 不辍的人。会议休息期间, 看见陈松平老师抓紧时间碎 片读书,后来他说,写了几 部长篇总觉得自己知识储备 量有限,需要大量阅读。我 大为惊讶。我从未觉得时光 如此金贵,也从未如此发奋 地读书,所以我的梦想一直 只是梦想。 书评(媒体评论) 《黄河西流去》不仅精 心构筑了抽黄水利建设史与 当下及未来的精神、情感联 结,更是赋予人们以人文情 怀去直面历史的正确态度。 抽黄工程从建设开启到黄河 水西流奔腾上塬,到四十年 后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再到全面升级以数字化运作 迈向未来,其中有着一代代 抽黄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承接 ,更有着一代代人的黄河及 抽黄情怀情结的传递。 ——大型纯文学杂志《作 品》特约评论家 阿探 李高艳生于合阳,在东 雷抽黄工作二十余年,对东 雷抽黄有着深厚的感情。她 收集了大量的抽黄史料,通 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绘了 抽黄工程背后的艰辛和未来 ,以及带来的城乡巨变。读 李高艳的《黄河西流去》, 作者从抽黄工程建设着笔, 铺开了渭北农村四十年变化 的画卷,为读者再现了一段 段历史场景,为我们重现了 一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 信念时代。 ——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 会副主席 凌先有 精彩页 引子 “北纬三十度”,神迹划过,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从这里繁衍生息。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娥皇女英二妃自北境南寻舜帝,至洽川闻帝死于苍梧,二妃伤感相视滴泪,遂生羽直飞南方。滴泪处随即化为一眼清泉。其后西周时,太姒在此沐浴出阁,后洽川的女子出阁前都要在这里沐浴,此泉之谓处女泉。处女泉乃天降祥瑞,其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优越,茂林覆盖,水量充裕,从《诗经》里三十多篇关于洽川的篇目中可窥一斑。 秦汉战乱开启,处女泉便消失在浩荡的蒹葭苍苍中,任凭世人竭力找寻,就是找不到它。从秦汉战乱的铁蹄肇始,至大清王朝,人力对自然平衡生态的破坏是主流。尤其是清王朝,大面积的森林消失乃至沙漠化,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大量泥土进入河南,而成为地上河。曾经八百里秦川的富庶之地,渐渐沦为旱腰带。 渭北高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7%,位于关中北部,北纬三十四度至三十六度之间,东西长约三百八十五千米,南北宽约二百七十五千米,下辖合阳等二十五个县区,正是十年九旱的旱腰带核心地带。邻近神迹之地,百姓却长久地得不到神灵的护佑。 一部中国农耕史,就是多半部陕西史。中国的农耕史,与河流息息相关,与其说它是一部人与大自然的斗争史,不如说是一部承载着华夏民族数千年来安居乐业共同理想的水利建设史。 水利开启了中华文明之肇始,大禹治水催生第一个王朝夏的诞生。《河渠书》详细记载的西门豹引漳灌邺,秦修郑国渠,汉修河东渠、龙首渠等,战国秦汉可谓我国大型农田水利的创始。郑国渠初以军事目的为主,其后却成为最伟大的灌溉水利工程,“秦益富强,卒并诸侯”,更是延续两千多年无间断。因着京畿之地的荫庇,汉唐时代关中更是水网交错,水利类型、功能渐趋于完善,水利灌溉大格局基本形成。一九三四年,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兴修的泾惠渠竣工通水,关中第一个现代化大型灌溉工程载入史册。新中国成立后,关中八惠基本建成通水,尤其是一九七九年抽黄工程的陆续启用,黄河在万物之神的惊诧中爬过约莫一百一十一层楼的高度,呼啸着奔向渭北旱塬,奔向承载着千千万万农民生计的百万亩农田及果园,彻底实现了“西流”,关中现代水利建设的全新格局得以确立。 从引渭之郑国渠,引洛之龙首渠,蒙茏渠、灵帜渠等引水灌溉工程的修建;唐代引泾水利效益古代引泾最高峰及都市用水供给;唐神龙年间姜师度华阴开敷水渠,郑县(今陕西华县)疏修故渠引水溉田,朝邑、河西引洛水及堰黄河灌之造福百姓,到李仪祉先生主持兴修的泾惠渠惠泽苍生,再到随着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发展的重视,今日新抽黄工程全面数字化运行,抽黄工程展览馆终成水利人隽永的精神丰碑式记忆。千秋大业凭谁铸?为国家经久计,一辈又一辈的功勋之士带领百姓,至今天,终于创造了泽被生民于无穷的奇迹。 脚下的河一如既往静默南流,沿途的合阳城在母亲河的滋养下日渐繁华。这条河和这片土地曰益宁静、和谐。三千多年的岁月流逝,“北纬神迹”再次出现,处女泉在二十世纪被重新发现。昔日的“渭北旱腰带”如今早已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富,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果、蔬、渔生产基地,水利旅游产业成为后劲十足的增长点。合阳这片古老而悠远的大地,曾历经了何等漫长的等待?三千多年的生态轮回,又该是何等的壮观?渭北人民究竟付出了怎样的辛苦,才促成了合阳这片土地与三千年前诗经时代的气韵相接? 漫步在黄河西岸古莘国萌动的处女泉湿地,便是漫步在《诗经》首篇《关雎》周文王与洽川美女太姒爱情的传说里。飘风自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现实里爱情的缥缈与虚幻,古人的爱情和历史一样悠远,刹那间化作了涤心彻骨的体认。 追慕了美人三千多年,这一刻,不再空花寂寞,梦近乎于真。 美人与水的传说,古人为后世留下不少,由父辈与我们续写的故事,或许更有神韵与人间气息。 二○一八年九月,素有“亚洲之最”的东雷抽黄二级站拆除。 二○一九年十月,东雷抽黄一级站拆除。 风哗啦啦吹过,弹指间抽黄的泵站已经运行了四十年。四十年的时光,催老一代人,也催老了这座泵站。深秋的河滩,肆虐的风吹着哨子,吹黄了庄稼,机械的轰鸣中,东雷抽黄一级站终于结束了它的使命。 “一级站要重建了!” “新泵站在原址上重建?” “不管那么多,赶紧留个影!” “肯定不一样!国家富裕了,科技不断发展,机械化程度这么高,建泵站一定会更快更好。” “是啊!如今的施工都是机械干呢,这一代人再也不用吃我们当年的苦。” 黄土崖下,参与东雷建设的老人们闻讯赶来,他们静静站在河边,河水冲击着岸边的土堤,崩塌的土崖落入水中,染黄了流水,一路向南奔涌。推土机呼啸而过,岸上的东雷一级站转眼间被夷为平地,连同那些过往,一起埋葬。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