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制器尚象(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与传统研究)(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制器尚象》的第二辑,仍旧以中国古代器物为中心,收录相关论文20篇,概括为三大部分:第一类为传承与流变研究,包括中国传统器物的形制、造型、功能、纹饰方面的传统以及演变情况(如特定器物与使用环境、适用对象以及使用方式、时空规定等问题)等。第二类为工艺与技术研究,包括探讨古代器物制作的工艺、技术、流程以及有关模范、工具等辅助加工设备的特点及相关情况的研究。第三类为文化与交流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历史时期、族群、区域所流行的观念和信仰之间的关联的研究以及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研究等。 目录 传承与流变 孙华 九鼎传说与铸鼎象物 张闻捷 河南信阳城阳城M9出土乐钟的编列制度与陈设制度 聂菲 真实与虚构:马王堆汉墓漆奁锥画图像的复合意涵 邓菲 墓葬壁画的视觉资源:从山西繁峙南关村金墓谈起 练春海 海昏侯墓出土玉舞人研究——兼论战汉玉舞人功能的演变 姚一鸣 先秦至两汉时期席镇的功能流变 朱浒 临沂吴白庄汉墓画像石中的“武王伐纣”故事 周繁文 西汉木葬具的等级问题 柴怡 西安出土汉代陶人物俑的再思考 张鹏 文化传播与记忆储存——金代毕国公主石奁研究 李重蓉 汉代鸮形仓的定名与功能探析 肖世孟 汝瓷釉色“天青”考 工艺与技术 苏荣誉、柳扬 圆口长颈方腹青铜卣研究——再论商代南方青铜风格与工艺对安阳的影响 韩鼎 周青铜器上一类特殊的“仿物”纹饰 董波 长沙窑中外交流新证——聚焦一件长沙窑“红绿彩”执壶的探讨 王拓 晚明宜兴紫砂与铜、锡金属器之间的亲缘关系——基于史料文献、考古实物与制作工艺的实证研究 陶晓姗 清世宗的式样库——基于《活计档》的考察 文化与交流 陈轩 汉代的金灶与步摇 程雅娟 有关几枚北魏棺钉铺首的文明源考 叶少飞 唐宋时期的白象造型 任欣 古蜀鸟日组合遗存及其内涵研究 张亚莎 青藏高原远古大神神鸟琼的图像变迁 吴若明 普拉多的柜子——17世纪克拉克瓷的异域传播与镜像呈现 庄蕙芷 “圆方图”与“方圆图”:从文物与文献看先秦两汉的盖天说与浑天说 彭圣芳 《考工记》设计美学思想的体系化考察 何清俊 象数与道统:北宋朱长文琴器思想考释 序言 人类脱离动物界,开始刀耕火耨的文明进程,通常 是以人工造物出现这一标志性事件开始算起的。造物不 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还是人类文明的记录者。 造物既是图像表现的对象之一,也是图像依附的主要载 体。回首往昔,古代中国的辉煌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 之中,传世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云遮雾罩,无从证实,我 们唯有通过出土的遗物,透过青铜器上的斑斑锈迹,玉 器中的丝丝沁纹,陪葬坑中发掘出来的吹弹可破的漆皮 ,……才能捕捉到过往千年的蛛丝马迹。然而,即便如 此,这些古代造物所受到的关注仍然十分有限。通常情 况下研究者们只是对古代造物进行分门别类,对古代造 物的材料进行一些走马观花或者笼而统之的考察,至于 器物的雕琢工艺、刻画细节、形制起源以及相关的制度 、规范却有意无意地被轻描淡写,甚至忽略。而那些鲜 见的微观研究,实际上也是剥离了器物所属原境的望文 生义,有关造物本身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探讨时往往由 抽象的时代特征取而代之。 以墓葬而为例,造物遗存有时会成为对墓葬年代、 死者身份以及与图像意义进行有效解读的重要证据。正 如考古研究的类型学方法所揭示的那样,通过对造物遗 存形制的排比,可以确定特定范围内相关事物的时空关 系。如果没有具体的造物遗存,比如商代的铜鼎、战国 的车迹、汉代的漆器、唐代的三彩瓷器、明代的香炉等 ,没有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 一座墓葬所处的确切时空坐标,掌握墓主的身份、社会 地位、时代背景等相关信息,即使我们假定墓葬中可能 存在疑似为墓主的画像,但它们所具有的参考价值也远 不及前者,毕竟中国的肖像画传统表明:所谓的写真( 像)往往与真人相去甚远,甚至根本不去关注或传达本 人(在墓葬语境中则为墓主)的基本视觉特征。从这个 意义上来看,古代造物遗存不仅可以记录历史、反映时 代,还可以成为社会活动重要节点的指示符号。换句话 说,造物在人类文明史中其实可以起到标签的作用,它 们存储了所属时代的坐标信息,一旦被封藏于墓葬或其 它礼仪性瘗坎,便脱离了自身所属时代的历史轨迹,成 了那个时代的化石。 对造物进行系统研究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此,它还 可以在多学科的横向及交叉研究中发挥作用。众所周知 ,古代文化遗产,大多数是以器物形态留传下来的。但 已有研究中,在深化对其认知上的努力似乎微不足道。 远的以广西合浦出土汉代器物来看,其中有些反映了中 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它们不仅保留了古代丝绸之路遗 留下来的烙印,甚至从中还可以还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之 间交流、影响与互动的脉络,但是因为相关研究极少, 因此人们对它的了解也非常的片面、有限。近的就拿清 末民初的皮影艺术遗存来看。从现象上看,它们大多都 是进入了博物馆或者个人收藏的物质形态的文明碎片, 但是它原生态的存在形式实际上与民族、民间文化都息 息相关。形而下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皮影道具还在, 但是活态层面的皮影表演艺术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嬗变 消失了。从更深层次上来看,代表工业文明的影视文化 、多媒体艺术的当代发展,对代表农业文明的皮影艺术 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图像时代下讨论皮影艺术的非遗保 护问题,恐怕只谈皮影的美学价值是非常不够的。近年 来,考古学的研究有艺术史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与欧美 的中国古代艺术乃至东亚艺术的研究更加注重艺术多视 角与多元化综合考察的特点遥相呼应,它们均打破了学 科自身的囿限,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学术视界。对造物 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金石学研究,或者近现代出现的历史 学、考古学、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研究,以及利用最新 的科学技术或研究方法(如大数据统计分析)进行研究 ,这个进程不断地刷新了人们对造物所能包蕴的信息容 量的认识。多学科、跨学科的携手合作与探索,日益增 进我们对传统造物的认知度。 研究造物意味着读取被造物封存的历史信息,意味 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解码。解码是有条件的,首 先要对造物与图像共处的场域作正确的认知。 以往的研究对关于造物所处场域方面的问题缺乏应 有的关注和讨论,研究壁画者通常不大关心壁面下方是 否放置何物?壁面前方又有何物?壁面朝向有何特点? 研究器物者一般也不关心器物的摆放方式、位置、组合 规律,器物品质的对比关系等。这样的研究随意性很大 ,不是在一个统领全局的整体意识或场域观指导下展开 ,其结果往往不是盲人摸象,就是隔靴搔痒,抓不住问 题的关键,在遇到解释不清的细节和问题时,往往采取 “回避政策”,或者毫无根据地胡乱揣摩,甚至只选择 有利于文本讨论的细节、论据,或者个案,结论自然靠 不住,遑论学术价值。 然而,出土的造物或者是遗物在历史空间中其实是 一个似是而非的存在。今天博物馆中呈现于我们眼前的 造物,多数情况下既非古人眼中所见的造物,也不是与 当下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我们甚至不能说今天所 见到的“古代造物”就是古代人们所创造之物的遗存。 导语 回首往昔,古代中国的辉煌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传世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云遮雾罩,无从证实。我们唯有通过出土的遗物,透过青铜器上的斑斑锈迹,玉器中的丝丝沁纹,陪葬坑中发掘出来的吹弹可破的漆皮……才能捕捉到过往千年的蛛丝马迹。 力求汇集相关学科和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理念,更着意于冷门不冷,“绝学”有继;探索跨学科、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可能性,以推动对中国古代器物的整体认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