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同时(精)/苏珊·桑塔格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苏珊·桑塔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同时》是桑坦格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她的“最后一本书”。书名取自苏珊·桑坦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夹叙夹论的方式详细介绍现代欧洲文学种几部被忽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第三部分是演说稿,这些讲稿是桑塔格一生写作与行动的融通。可以说,她的一生在理论上赞扬的、在实践中都做到了。
目录

前言
关于美的辩论
一九二六年……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里尔克
爱陀思妥耶夫斯基
双重命运:论安娜·班蒂的《阿尔泰米西娅》
不灭:为维克托·塞尔日辩护
稀奇古怪:论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的《在冰川下》
9.11.01
数周后
一年后
摄影小结
关于对他人的酷刑
文字的良心
世界作为印度
论勇气和抵抗
文学就是自由
同时:小说家与道德考量
说明
译后记
序言
本书是苏珊·桑塔格在
生命最后几年积极拟订和
筹划的一部著作。除了其
他写作计划——包括第三
本更具自传色彩的论述疾
病的书、一部以日本为背
景的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
小说集—之外,她打算先
出版一部新的随笔集,也
即她常说的“我最后一部”
随笔集,然后再回头写小
说。
书的目录,桑塔格曾
准备了多个草案,编排她
自《重点所在》出版以来
所写的文章,并为她计划
写的几篇随笔预留位置,
尤其是一篇关于格言式思
考的文章——这是她发生
兴趣已有一段时间的一个
题材,日后她的笔记本出
版时读者将会看到。然而
,除了那几篇未写的随笔
外,这本书已非常接近于
她要出版的随笔集。
虽然我们不知道她将
怎样重写这些文章(无疑
,她会作大量修改),但
我们是严格按我们平时与
苏珊·桑塔格一起做事的
方式整理这本随笔集的。
在整理此书的过程中,我
们都努力恢复那些首次发
表时被删节过或编辑过的
文章的原版本。我们根据
她在笔记中为此书草拟的
次序来编排文章,并依照
她后来对这些文章所作的
改动和她在获她认可的外
国版本中所作的校订来做

第一部分以关于美的
文章开篇,在文章中桑塔
格为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
之不可分割辩护。这一部
分构成了桑塔格在其中一
个目录草稿中所称的“转
递”,主要收录她为翻译
文学作品所写的导言。这
些导言,全都在与书一同
出版之前,就先发表过了
,因此一再被桑塔格校订
过,唯一未被一再校订过
的是关于哈尔多尔·拉克
斯内斯的文章,她直至二
○○四年十二月都还在修
改它。把这些对她所钦佩
的作家的描写和欣赏的文
章合起来读,就会发现它
们有一个共同点:对俄罗
斯文学及其主题的颂扬,
从茨维塔耶娃和帕斯捷尔
纳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
列昂尼德·茨普金的“非凡
的俄罗斯现实的精神之旅
”;对小说写作的孤独本
质的论述,从茨普金“为
抽屉”写作,到安娜·班蒂
与其人物的含情脉脉的共
舞;一九二六年三诗人通
信所共享并在茨普金、班
蒂、塞尔日和拉克斯内斯
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灵
魂的旅行”;尤其是,她
对讲故事的艺术、对“小
说的真实性”、对“如何叙
述和达到什么目的”和对
一种“重述另一个时代一
个有成就的真实人物的一
生”的独特的小说亚类型
的持续的、自我揭示式的
沉思。
第二部分开头三篇文
章谈论“九一一”的后果和
谈论“反恐战争”。第一篇
是在袭击之后数天就写的
,以稍微不同的版本发表
于《纽约客》;收录在这
里的是原版本,也是在很
多其他国家发表的译文所
依据的原文。第二篇是第
一篇的后续,也是对第一
篇的反思,更是首次以英
语收录在这里。第三篇是
袭击之后一年再回到这些
问题。这是三篇文章首次
汇集在一起出版。
这一部分的后半部分
,由两篇关于摄影的文章
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是《
关于他人的痛苦》的尾声
——第一篇集合了一些思
考摄影的片断,第二篇尖
锐地分析阿布格莱布监狱
丑闻、布什政府的反应和
美国文化朝着桑塔格所称
的“对暴行的日益接受”的
方向转变。
桑塔格生命最后几年
是持续的政治参与的几年
,一如这些报刊文章表明
的。这方面的参与,兼顾
起来颇困难,但是就像她
想尽量挤时间来写书,尤
其是写小说一样,世界事
件同样强烈地激起她作出
反应、采取行动并促请其
他人也这样做。她参与是
因为她不能不参与。
也是在那几年间,桑
塔格的文学创作和政治行
动主义给她带来愈来愈大
的国际声誉。她获得众多
文学奖,包括耶路撒冷奖
、德国和平奖、阿斯图里
亚斯王子奖和洛杉矶公共
图书馆文学奖,还应邀在
毕业典礼上、在大学和在
世界各地的书展上发表演
说。第三部分收录了桑塔
格在这些活动上发表的一
部分演说。在这些演说中
,她的公共声音在扩大本
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
文学和政治主题的同时,
也反映它本身所具有的作
用,并与她的作家的声音
展开引人入胜的对话,捍
卫文学(还有翻译)的任
务和事业,并使我们窥见
一位好战的读者和一位激
情的文学共和国成员生命
中的一些鳞爪。
苏珊·桑塔格没有为她
筹备中的这本随笔集起一
个暂定的书名。我们选择
她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
同时》做书名,以纪念本
书多声音的性质,纪念她
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
美学思考与伦理思考、内
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不可
分割性。
导语
《同时》是苏珊·桑塔格的遗作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关于美的文章开篇,在文章中桑塔格为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之不可分割辩护;第二部分开头三篇文章谈论“九一一”的后果和谈论“反恐战争”,后两篇是关于摄影的文章;第三部分收录了桑塔格在一些活动上发表的一部分演说。
精彩页
关于美的辩论
二〇〇二年四月,教皇约翰一保罗二世终于对数不清的掩盖色魔神父的事件被揭露所制造的丑闻作出反应,他对被召去梵蒂冈的美国红衣主教们说:“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也许会有瑕疵,但它的美依然保存着;这是任何理智上诚实的批评家都能分辨的真理。”
教皇把天主教会与一件伟大的——即是说,美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是不是太怪了?也许不是,因为这种空洞的比较使他可以把令人憎厌的恶行变成好像是默片拷贝上的刮痕,或覆盖在一幅古典大画家的油画表层上的龟裂缝,也就是我们下意识地略去或掠过的瑕疵。教皇喜欢神圣庄严的理念。而作为一个表示(像健康)某种无可争辩的优点的术语,美一直是作出应急的评价的永久资源。
然而,永久并不是美的较明显的属性之一;对美的沉思,如果是经验丰富的话,也许会充满感染力,莎士比亚在很多十四行诗中便很懂得发挥这种戏剧效果。日本传统上对美的颂扬,例如年度观赏樱花盛开的仪式,是深含哀伤的;最激动人心的美是最短暂的。要使美在某种程度上不消亡,就需要在观念上做很多修补和改变,但不消亡的这个想法实在太诱人、太强烈,根本不应该用称赞更高级的美的化身来糟蹋它。于是扩充美的概念,顾及各种美,带形容词的美,安排在一个由递升的价值和不受腐蚀所构成的天平上,使用各种隐喻(“心智美”、“精神美”),这些隐喻都优于被普通语言颂扬为美的东西——感官愉悦。
脸孔和身体这种较不“高洁”的美,依然是最常被访问的美的场所。但我们怎么也想不到教皇在为几代神职人员性侵犯儿童和为保护性侵犯者而寻找借口时,竟会唤起那种美感。更重要的——对他重要——是“更高级”的艺术之美。不管艺术对感官而言在多少程度上是一个表面的问题和接受的问题,它一般都在“内在”(相对于“外在”)美的领域获授予荣誉公民称号。美似乎是不可变的,至少当它体现——固定——在艺术形式中的时候,这是因为美作为一个理念、一个永恒的理念,是在艺术中获得最佳体现的。美(如果你选择以那种方式使用这个词)是深刻的,而不是表面的;有时是隐藏的,而不是明显的;安慰人的,而不是扰乱人的;不可摧毁的,例如在艺术中,而不是转瞬即逝的,例如在自然中。美,那种约定性的高洁的美,是永存的。
美的最好的理论,是其历史。思考美的历史意味着聚焦于美在特定社群手中的运用。
把美当作无可挑剔的表扬和安慰来使用,不啻是提供某种保障,而按其领导人的意思致力于铲除被视为有害的纷至沓来的创新观点的社群,是不会对修改这保障感兴趣的。难怪约翰一保罗二世——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受保护受维护的机构——谈起美这个理念就像谈起好人这个理念一样自在。
同样似乎不可避免的是,在差不多一百年前,当那些与美术有关的最具威望的社群献身于激烈的创新计划的时候,美便在那些被诋毁的概念中首当其冲。美在创新者和标新者眼中只能是一种保守标准;格特鲁德·斯泰因说,把一件艺术作品称作美,意味着它已死。美的意思已变成“无非”是美罢了:再没有更乏味或市侩的恭维了。
在其他领域,美依然是主宰,不可抑制。(又怎能不是昵?)当臭名昭著的爱美者奥斯卡·王尔德在(《谎言的衰朽》中宣布“如今,没有任何真正有文化的人……会谈论落日之美。落日已很落伍了”时,落日在这痛击下顿时晕头转向,然后又稳住了。当艺术也同样被召唤去赶时髦时,却没有稳住。作为一个艺术标准的美被缩减,远非表示美的权威的衰落。反而是见证了对还存在一种叫做艺术的东西的信仰的衰落。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7: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