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近代百余年间,中国多呈乱象。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然其背后,又有或隐或显的一条潜流贯穿其间,不绝如缕。这一乱世中的潜流,便是民族主义。若考察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都可发现其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本书侧重的时段是民国建立后的十多年。在所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国政局显得紊乱,被认为类似五代。于是出现与五代相近的时代要求,即向往统一,这也是北伐成功的一个基本要因。成立不过十多年的民国,实际再次改朝换代,带来比辛亥鼎革更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其间的能动形态,有颇具特色的表现,而其对政治的影响,也相当显著。 目录 自序 引论 帝国主义在中国:条约体系的文化认知 上编 乱世中的个人和群体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以胡适的世界主义与反传统思想为个案 救国抑救民:“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运动与“辛亥”“五四”期间的社会思潮 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北伐前后章太炎的活动与言论 个人与国家:北伐前后胡适政治态度之转变 中编 北伐时代的军政格局 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 北伐前南北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 国际竞争与地方意识:中山舰事件前后广东政局的新陈代谢 地方意识与全国统一: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 下编 动荡时期的内与外 北伐前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认知与对策 李锦纶使美与中美促进南北合作谈判修约的尝试,1927-1928 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 序言 近代百余年间,中国多 呈乱象,似乎没有什么思想 观念能够一以贯之。各种思 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 登场”的流动局面,可谓名 副其实的“思潮”——潮过即 落。但若仔细剖析各类思潮 ,仍能看出背后有一条潜流 贯穿其间,虽时隐时显,却 不绝如缕。这条乱世中的潜 流,便是民族主义。 潜流 者,看似虚而不实,却也虚 实兼具,有傅斯年所谓“无 形而有质,常流而若不见” 的意味。就像“大海上层的 波花,无论他平如镜子时, 或者高涛巨浪时,都有下层 的深海在流动”,而“上面的 风云又造成这些色相”。水 面的色相只是表象,而表象 背后的动力不必是单一的, 下层深处的流水和上面的风 云,皆不能忽视。却也可以 “即事见风,即实求虚”,以 见之于行事的方式来落实刘 咸圻提倡的“史有子意”。我 们如果将晚清以来各种激进 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 仔细分析,都可发现其所蕴 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 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 式。 本书侧重的时段是民国 建立后的十多年,不论社会 经济还是政治军事以及思想 学术,既有很多延续,也有 相当大的转变。在所谓北洋 军阀统治时期,全国政局显 得紊乱,被认为类似五代。 于是出现与五代相近的时代 要求,即向往统一,是北伐 成功的一个基本要因。成立 不过十多年的民国,实际再 次改朝换代,带来比辛亥鼎 革更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 其间的能动形态,有颇具特 色的表现。而其对政治的影 响,也相当显著。 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 民国政治与民族主义相关的 历史现象,或能增进对这一 动荡时代的认识。本书所收 各文,都多少触及近代中国 民族主义的一些面相,又都 与民国政治相关,故定名为 “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从 篇目看,全书略呈“由虚人 实”的意味,前面几篇探讨 的更多是相对广义的政治行 为,后来就逐渐进入比较狭 义的政治史,侧重政局、军 事与外交。 自清季中国新史学提倡“ 民史”以来,以“君史”为表 征的政治史至少在意识层面 曾被拒斥。梁启超在1922 年提出,当时中学国史教科 书及教授法的主要缺点,是 其内容“全属政治史性质”, 而将“社会及文化事项”视为 附庸。其实,不仅“政治史 不能赅历史之全部”,根本 是“旧式的政治史专注重朝 代兴亡及战争,并政治趋势 之变迁亦不能说明”。他明 确提出“以文化史代政治史” 的建议,拟将全部中国史纵 断为六部,即年代、地理、 民族、政治、社会、经济及 文化。其中后两部的篇幅占 全书之半,而政治仅占约六 分之一。 这里的“文化”本身兼有 广狭两义,狭义的文化即作 为六部类之一但又占据较多 篇幅的文化史;而还有一种 广义的文化是包括政治的。 后者是一些时人的共识,胡 适在大约同时也提出一种“ 专史式的”整理国故设想, 主张“国学的使命是要使大 家懂得中国的过去的文化史 ,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 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 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 中国文化史”。他进而将系 统的“中国文化史”具体分为 十种专史,其中就包括经济 史、政治史和国际交通史。 在已经缩微的政治部分 里,梁启超主张“对于一时 君相之功业及罪恶,皆从略 ”;而“专纪政制变迁之各大 节目,令学生于二千年政象 ,得抽象的概念”。这虽是 针对中学生的有意省略,且 有明显的道德考虑(即淡化 传统政治中“机诈黑暗”的成 分),然矫枉过正的倾向性 仍太强。试想一部中国政治 史竞全无“君相之功业及罪 恶”,的确也只剩一些“抽象 的概念”了,恐怕难以达到 梁氏希望使学生产生兴趣之 目的。 …… 修订说明并致谢 本书又一次再版,出版 社青眼的后面是读者的厚爱 ,特致谢忱!这次是修订版 ,增添了好几篇文章,多是 北伐前后的政治外交,以及 作为这一版引论的《帝国主 义在中国:条约体系的文化 认知》(各文均来自不会再 版的《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 》一书);也删去了两篇文 章,一是原作为引论的《清 季改科考的社会影响》,一 是《“五四”前后思想运动与 政治运动的关系》,两文皆 偏重社会、文化与政治的互 动。相对而言,修订版更侧 重于常规意义的政治史,也 更贴近“民族主义与民国政 治”这一主题。 下面一段话已多次出现 在拙作的序言之中,虽也有 人误解,仍愿重复一遍: 本书倘幸有所得,都建 立在继承、借鉴和发展既存 研究的基础之上。由于现行 图书发行方式使穷尽已刊研 究成果成为一件非常困难之 事,对相关题目的既存论著 ,个人虽已尽力搜求,难保 不无阙漏。同时,因论著多 而参阅时间不一,有时看了 别人的文章著作,实受影响 而自以为是己出者,恐亦难 免。故在向既存研究的作者 致谢之同时,我愿意申明: 凡属观点相近相同,而别处 有论著先提及者,其“专利” 自属发表在前者,均请视为 个人学术规范不严,利用他 人成果而未及注明,请读者 和同人见谅。 尽管本书所收各文尚不 成熟,恐怕会有辱师教,但 我仍愿意在此衷心感谢成都 地质学 导语 内政与外交的互联互动,是民初政治的一大时代特征。而本书题眼“民族主义”,正是各方争夺实际利益时,常诉诸的所谓理念和民声。这既是当时政治运作的一个特色,也提示出外国在华存在的实质影响。 本书是罗志田教授关于近代中国政治史的一部力作,详论了北洋时期政局的动荡更迭与隐伏其间的民族主义思潮,既有风云跌宕的大格局,也写到了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思想激荡。本次修订,增添文章若干篇,多涉及北伐前后的政治外交,使修订版更侧重于常规意义的政治史,也更贴近“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这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