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调适与融通(中国古代艺术的中道之维)(精)/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鲁庆中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艺术以“求中、致和、达道”为价值内核,在漫长的演变中逐步形成居“中”博涉、融通“和”化的综合精神。
《调适与融通——中国古代艺术的中道之维》深入具体艺术——书法、绘画、音乐,呈现诸艺围绕这一价值内核所发生的演化:各艺如何因应时空、政经、社会的嬗变而做出内在调适,诸艺间又如何在艺术技法、创作内容、境界追求等方面进行深层融通。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综合通融问题,涉及两种路向的综合性艺术:雅化一路,“琴棋书画”的整一性和“诗书画印”的化和;俗化一路,戏曲艺术的熔铸。
这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一次寻索,亦是观照当代艺术之镜鉴。
作者简介
鲁庆中,河南郸城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古代艺论、古代哲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民族之初心
第一节 求“中”
一、“中”之文字考
二、先秦文献所见之“中”观
第二节 致“和”
一、“和”之文字新考
二、“和”之观念演化
第三节 达“道”
一、“道”之文字考
二、千行千道,道通为一
三、至道:执中达和
第二章 书法: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第一节 何谓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一、书法之文化地位
二、中国文化与艺术之“中”
三、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二节 楷书:和谐“至中”的汉字形体
一、精神驱力:儒、道互补
二、儒道互补与形体演变
三、形体的完成:钟繇、王羲之
第三节 颜体:中国精神之“正”
一、颜真卿及其作品
二、颜书:“刚大中正”
三、书如其人
四、颜体精神:正道
第四节 美学原则:中道的光谱
一、技法之“中道”
二、正身以和心
三、笔法:执笔之正与用笔的调和
四、结字,章法:允执厥中
五、形上之虚灵“中”境
第三章 绘画,道也
第一节 论“画”
一、何谓“画”
二、“画”之形而上学
第二节 线条审美:中锋用笔
一、远古:粗疏
二、先秦:精致
三、秦汉:飞动
四、魏晋:“中锋用笔”的确立
第三节 西方绘画写实主义概说
一、“写实主义”之检讨
二、写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一、人物画:写“神”对“形”的牵引
二、山水画:写“意”对“形”的牵引
第五节 中国绘画境界的中庸主义
一、“在中”的造型法则
二、“韵”乃“气”之“中和”
三、“韵”居“气”“法”之间
第四章 乐者,和也
第一节 中国音乐的缘起与盛衰
一、祖先开其大
二、娱乐化的秦汉音乐
三、盛大辉煌的隋唐乐舞
四、宋后音乐的世俗化
五、继圣绝学,任重道远
第二节 大乐之和
一、国命之乐
二、“八书”的视角
三、周代的礼乐之和
四、乐之中道
五、律历的谐和
第三节 中国音乐:线道
一、中国音乐的独特性
二、旋律之线
三、线之韵
第五章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第一节 中和精神: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驱力
一、分别精神
二、独立性与差异性
三、中国艺术的融通与互摄
第二节 琴、棋、书、画的整一性形构
一、“四艺”架构的凝固
二、“四艺”之内在融通
三、“四艺”架构之完型
第三节 诗、书、画、印的“化和”
一、从分头行进到简单拼接
二、诗、书、画形散而神渐趋近
三、“四艺”一体化的形聚而意通
四、“四艺”神形浑然一体
第四节 古代戏曲的熔铸
一、分化与融汇
二、涓涓细流
三、汇成江河
四、中国戏曲的个性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
中断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核
心和灵魂是中文化。中文化
是指中华民族信中、尚中、
求中、执中、用中的文化精
神及其文化体系。其主要内
涵和特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
面。
一、中是中华民族传统
的宇宙观
人生天地间,首先关注
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古
人通过对天地运行变化的长
期观察,形成了以下观念:
其一是天地之中的观念
。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
地中间。北斗星“运乎天中”
,地中则在嵩洛地区。地中
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
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
阳之所和也”。即地中自然
环境条件最好,最适合人类
繁衍生息。显而易见,这里
的“中”既是描述空间方位的
概念,也是表达价值的概念
。“天地之中”观念的形成,
标志着中华民族原初的宇宙
观已经确立起来。
其二是“天圆地方”说。
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增
加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天“大”、
地“广”,认识到了宇宙的无
限性、事物的多样性。
其三是万物皆“易”,都
是恒变无常的。何谓易?生
生不息之谓易。宇宙的本质
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
创新的过程。
其四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又是
统一的,天地与人是共生、
共存的有机整体。
在这些观念形成的过程
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对
于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
极其重大的意义,从而提出
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的论断。沿着这一思维路向
,后世思想家则进一步强调
:“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并将
“中”称为“天理”,认为“天
下之理统一于中”。这样,
以“天地之中”观念为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以“中”为核心
的精神体系便逐步建立和不
断完善起来。
二、中是中华民族认识
事物、推动事物发展的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必
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
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
长期的社会实践,人们逐渐
总结、形成了以下认识事物
、推动事物发展的方法。
首先,将构成天地万物
的各种要素,归结为“阴”“
阳”两个方面。提出了“万物
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之谓
道”“一物两体”等论断。强
调任何具体事物内部都包含
着“阴阳”“两体”,这两个方
面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存
在、变化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其次,强调事物内部各
要素之间的和谐、平衡,人
和事物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平衡,是人和事物存在、发
展的前提。当某一事物内部
各方面处于高度和谐、平衡
状态时,即谓之“中”。反之
,则为“不中”。“中”既是对
事物良好状态的描述,又是
对事物良好状态的评价、肯
定。因此,“求中”也就成了
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
价值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再次,“执其两端,用其
中于民”。即是说,在治理
民众、处理各种政事时,要
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了
解各方面的情况,兼顾各方
面的利益,采取“适中”的方
针措施。从而实现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发展。这种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响。
最后,执中致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
为本,和为用,执中才能致
和,致和才能够促使事物各
适其位,遵循规律、繁衍生
息。
三、中是中华民族传统
的行为规范
人类社会要保持有序运
行,就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系
统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
。中华民族传统的行为规范
涵盖了多个方面,是“中”的
具体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
首先是道德规范。早在
五帝时期,执政者就强调执
中修德,“顺天之意,知民
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
身而天下服”。开始重视以
德为政,以德教民。经夏、
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道德
规范趋于成熟。一是尚中、
守中,以中为至高之德。二
是以仁、义、礼、智、信五
常为标准修身养性。三是坚
守君子之道。敏而好学,文
质彬彬,坦坦荡荡,成人之
美,和而不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四是做到“诚”,
从而达到“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
其次是礼仪规范。中华
传统礼仪规范由来已久。西
周时期,周公旦主持制定周
礼。在夏、商礼制基础上,
制定了一套系统的礼仪规范
。其核心内容是:以中为本
,以礼立序,以德治国,以
乐致和,自强不息,忠诚无
私,举贤任能,礼让为先,
尊老爱幼。周礼涉及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是礼仪规范
、治国方案,也是一部法典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四、中是中华民族的审
美理想
审美是人认识、理解和
评价外部事物的一种活动方
式。与主体自身的宇宙观、
道德观等密切相关。《国语
》中提出了“和实生物”的命
题。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
,正是构成事物的各要素高
度“融和”的结果。而这种“
融和”是以各要素的协调、
平衡即“中”为前提和基础的
。即由“中”致“和”。事物各
要素“融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3: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