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供大学法科学生使用的法理学教材,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阐述法和法律调整的一般原理。在这一编,首先说明法的概念与本质、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法的作用、法的价值等法的基础理论问题,继而阐述法学的若干基本范畴,如法律调整,法律规范,法的渊源和效力,法的体系,法律解释、推理和论证,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和法律责任,并围绕这些基本范畴阐释相应的法学原理和法律制度。 下编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法和法治的基本原理。本书着重结合中国法学理论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实践,寻求一种“面对中国”的法学原理,故在下编,首先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原则、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及实施等基本问题,进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道路及实践进程等;重点围绕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分析,总体上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社会条件和战略图景,力求在“五大建设”的体系中理解法治的鲜明中国特色。 本书力求简洁地介绍法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本书直面法学的“中国问题”,努力理解和说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总体状况,阐述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法学基本理论。本书既注重吸纳国内法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注重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最新实践等融入理论论述之中。 作者简介 孙国华(1925~2017),河北阳原人。法学家、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博士点创建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朝阳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朝阳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法理学研究会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宣部、 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高级讲师,《朝阳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法学规划小组成员。兼任全国法院业余大学、高级法官 培训中心、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中央电大、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陕西省委党校、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主讲或客座教授。孙国华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社会主义法理论、法社会学、比较法学、苏联法的一般理论、现实法理论等。他创作了大量研究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治理论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先后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50余部,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学理论领域功勋卓著的学术通家,其许多观点已成为法学理论领域的通识理论。2012年孙国华被中国法学会授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法学的特点及体系 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法理学的特点、学科地位及研究意义 第四节 法学、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上编 法和法律调整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法的概念和本质 第一节 法的词源和外部特征 第二节 法的本质 第三节 法的定义 第二章 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一节 法的起源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第三节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 第四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第三章 法的作用 第一节 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第二节 法的利益调节作用 第三节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第四章 法的价值 第一节 法的价值概述 第二节 法的价值核心:正义 第三节 法的具体价值:秩序、自由、平等及效率 第五章 法律调整 第一节 法律调整概述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方法 第三节 法律调整的过程 第四节 法律调整的机制 第六章 法律规范 第一节 法律规范概述 第二节 法律规则 第三节 法律原则 第七章 法的渊源和效力 第一节 法的渊源概述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第三节 法的效力 第四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第八章 法的体系 第一节 法的体系的概念 第二节 法的部门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九章 法律解释、推理和论证 第一节 法律解释 第二节 法律推理 第三节 法律论证 第十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十一章 法律行为和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行为 第二节 法律责任 下编 中国社会主义法和法治的基本原理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法制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法制发展 第四节 新时代的法治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原则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第一节 法的制定概述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立法原则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立法程序 第十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第一节 法的实施概述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行政执法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司法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守法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 第十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 第二节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节 走中国式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 第十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市场经济 第三节 以法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第十八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政治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第二节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第三节 人权保障与社会主义法治 第四节 以法治方式发展政治文明 第十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文化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与道德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与宗教 第三节 以法治方式发展精神文明 第四节 法律文化 第二十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社会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和谐 第二节 民生建设的法治保障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的法治保障 第二十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意义 第二节 以法治方式发展生态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