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构与重构(新文学伦理叙事研究)
分类
作者 宋剑华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作家、作品文本为研究对象,打破学界原有的“启蒙”与“革命”两种思维方式,从社会伦理学的切入角度入手,去研究分析“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民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观念变迁与文学表述,旨在深入揭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体系从“破坏”到“重构”的思想流变,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本书是从动态的历史过程中,去重新理解“人的发现”与“民族崛起”的辩证关系。即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中,中国作家是如何看待个人同家庭之间的血亲关系,如何理解个人同社会之间的从属关系,如何摆正个人同民族之间的依存关系,如何认知个人同乡土中国之间的根脉关系,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进而去用一种社会文化视角,重新观察和诠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作者简介
宋剑华,男,1954年12月25日出生于,辽宁丹东人。文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佛光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特聘教授,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鲁迅研究月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有《胡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现象与中国文学》《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娜拉现象”的中国言说》《“红色经典”的真实与传奇》等12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广东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目录
绪论 新文学伦理叙事的三个维度及相互关系
第一章 新文学“我是谁”的理性思辨
第一节 新文学主体自我的属性问题
第二节 新文学主体自我的重新定位
第三节 新文学主体自我的认识误区
第二章 新文学“家之罪”的激情书写
第一节 新文学父权批判的情感纠结
第二节 新文学血亲叙事的伦理问题
第三节 新文学婆媳矛盾的多元叙事
第三章 新文学“国之难”的创作转向
第一节 新文学思想转型的历史必然
第二节 新文学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
第三节 新文学民族本位的文化构想
第四章 新文学“乡之恋”的真相还原
第一节 新文学乡土叙事的视角转换
第二节 新文学乡土叙事的土地情结
第三节 新文学乡土叙事的回归意识
第五章 新文学“知天命”的人生信念
第一节 新文学自然叙事的生命感悟
第二节 新文学自然叙事的生存法则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新文学伦理叙事的三个
维度及相互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我们
留下了两份遗产:一份是思
想启蒙在精神上激发了民族
复兴的巨大能量,一份是“
西化”现代性对传统文化所
造成的深深裂痕;无论学界
是否承认这一客观事实,它
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真实
写照。若要真正揭示这一内
在矛盾的根本原因,我们就
必须从《新青年》阵营的启
蒙口号说起。陈独秀最早为
启蒙制定的思想宗旨,就是
在“国家濒于危亡”之际,内
反“传统”与外反“强敌”同时
进行;但两者权衡选其重,
他还是决定把解决中国传统
文化的伦理问题,放在了思
想启蒙的优先位置。因为在
陈独秀本人看来,儒家思想
“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
解决其存废问题应是当务之
急。
所谓“伦理”,其汉语词
典的概念释义,是指“人与
人之间的道德准则”。“伦理
”既然是一种人类文明的道
德准则,那么它必然会伴随
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五四启蒙要求调整传统
文化的伦理关系,毋庸置疑
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时代诉求
。但启蒙精英似乎都忽略了
一个重要命题:他们外反“
强敌”、内反“传统”的启蒙
口号,其本身就是一种自相
矛盾的悖论逻辑:外反“强
敌”是要建立一个独立自强
的民族国家,而一个民族国
家当然要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可是“反孔非儒”则又意味
着要去摧毁这种传统文化;
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支撑
,民族国家又怎能得以自立
呢?启蒙精英对此显然是采
取了一种回避态度。内反“
传统”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文
明的民主国家,而启蒙精英
又将“西化”作为现代性追求
的唯一目标,殊不知西方文
化正是西方列强的精神资源
,究竟应该把“强敌”作为否
定的对象,还是应该将其视
为学习的榜样?他们同样没
有从正面去回答这一问题。
启蒙精英主张以“全盘西化”
去促使“民族复兴”,他们“
自以为从西方接受了一整套
的启蒙口号和价值观念,就
掌握了绝对真理”,其实只
不过是在用一种启蒙理论的
圣化构想,去吸引那些辨识
力程度不高的民众的兴趣罢
了。五四精英试图用启蒙神
话去取代儒家思想,一旦迷
信于这种“神话”且难以自拔
时,“他们捍卫其观点时的
狂热甚至残酷无情,就丝毫
不令人惊讶了。”然而,启
蒙神话却并没有得到社会的
高度认同,胡适说新文化运
动只维持了短短的6年时间
,“1923年以后无论为民族
主义运动或共产革命运动”
,都要比“西化”启蒙更令精
英知识分子感兴趣。五四启
蒙运动的昙花一现,是由中
国人的务实精神所决定的。
启蒙强调“个人”是“社会”的
基础,从理论上讲这并没有
什么过错;但是在一个相互
关联性的伦理社会中,抽象
的“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正是由于知识精英充分意
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才会彻
底地转向社会革命,并将个
人纳入到社会中去思考问题
,重新去定位两者之间的辩
证关系,即:“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
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
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
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
密相连。”作为中国现代思
想革命的工具利器,新文学
恰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因为新文学的伦理叙事,同
样是从“个人本位”的狭隘观
念,逐渐过渡到了“社会本
位”与“民族本位”的立场上
来,并最终扮演了一种参与
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革的重
要角色。所以通过考察新文
学伦理叙事的三个维度,将
会丰富和强化我们对于现代
中国革命的思想认知。
一、个人与家庭之间伦
理关系的自我调整
家庭革命是五四启蒙最
为重要的核心命题,因为启
蒙精英把“家族”制度视为制
约中国社会发展前行的重要
障碍,而“家庭”又是这一文
化体制中的关键要素,所以
他们认为只有彻底割断个人
与家庭之间的血缘关系,个
人才能获得真正解放,国家
和民族才会有所希望。这既
是一种典型的启蒙思维,更
是新文学伦理叙事的第一维
度。
启蒙将家庭革命作为变
革中国社会的历史起点,原
因就在于“家”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牢固基石,而“忠孝”思
想又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伦理
关系;故《新青年》阵营非
常反感“忠孝”二字,认为这
种“忠孝”观念根深蒂固“不
可动摇”,严重阻碍了中国
社会的历史进化。比如,儒
家要求中国人在家尽“孝”、
出仕尽“忠”,从来就没有考
虑到他们自己的独立人格,
因而使“个人无权利,一家
之人,听命家长”,全国之
民臣服君王,并造就了一种
延绵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
文化。由于启蒙已经在它的
理论假设中,把儒家的“忠
孝”思想视为“绝不容有为我
之念”,因此他们希望中国
青年能够在家庭内部发起一
场轰轰烈烈的伦理革命,从
源头上去摧毁产生这种封建
专制文化的社会根基。启蒙
精英崇拜“破坏”对于历史前
行的推动作用,甚至不计后
果地鼓动青年挣脱“家庭”这
一封建“牢笼”,强调必须通
过反抗和叛逆才能够凤凰涅
槃、浴火重生,并以一种全
新的姿态去“肩负起再造国
家民族之责任”。于是,陈
独秀呼吁国人不要再去相信
儒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