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对工作感到不安甚至绝望怎么办? 有的人对工作感到不安,就会逃避工作这个课题。其实他不是因为感到不安而逃避,而是为了逃避才感到不安。绝望正是不安的终点,是什么都不做的借口。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转移目光,勇敢地面对当下发生的一切,不安终究会减轻的。 跟喜欢的人交往,最后却被甩了,对恋爱感到绝望怎么办? 失恋的沉重打击是很难治愈的,但你只是被一个人甩了而已,不要觉得再也遇不到自己喜欢的人了。我反而希望大家能够觉得,失恋了真好,说不定有更久之后才会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在结婚前就已经发现了,这样想就好了。 我们能一辈子不绝望地生活下去吗? 只有什么都不相信的人,才不会感到绝望。正因为抱有某种希望,所以才会感到绝望。这时,与其聚焦于感到绝望这个事实,不如试试看聚焦于原本抱有的希望。 岸见一郎通过与三位“绝望青年”对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年轻人在事业、爱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陷入绝望的症结,并给出了一份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 翻开本书,迈出变得强大的关键一步! 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1956年生于京都。攻读完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后满期退学(专业为西洋哲学史)。著有《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两书均与古贺史健合著,钻石社出版),《别再表扬了》《不斥责、不表扬、不命令》(日经BP出版),《人生虽苦,但要活下去》(讲谈社出版),《此刻活着的勇气》(NHK出版社出版),《不安的哲学》(祥伝社),《愤怒的勇气》(河出书房新社出版),《从绝望到希望》(大和书房出版)。译著有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讲义》《人生意义的心理学》(arte出版),柏拉图的《蒂迈欧/克里提亚》(白泽社出版),等等。 目录 开讲 第一讲 想要幸福就必须成功吗 “哲学”是什么 如果父母反对自己想走的人生路 从质疑开始 和大家不一样也没关系 不上大学也没关系 先实现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目标 想要幸福就必须成功吗 幸福感不是幸福 活着就是价值 学会区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 挑战“普世价值观” 一个人的力量也很强大 不再逞强才是强大 评价不等于本质 第二讲 不安或恐惧能克服吗 不安是有目的的 反过来利用不安 横竖要逃避的话,不安就不是必要的 平常心就是虚荣心 不安产生于人际关系中 恶政是能被阻止的吗 绝望是什么 从我做起 明天一定会到来吗 第三讲 生活可以不绝望吗 在充满问题的社会中 从绝望到希望 变得孤独的人 即使孤独,也不要孤立 不向不正当行为屈服 哪怕不被人理解 被信任的人背叛 经历痛苦的失恋时 爱需要每天努力更新 好的人际关系的四大条件 爱没有回报 结婚是为了什么 感觉工作很痛苦,没法再干下去的时候 信赖他人 变幸福的勇气 正义是存在的吗 “想做的事情”真的是想做的事情吗 外在条件易消亡 “拥有”本身没有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第四讲 喜欢上此时此刻的自己 怎样和不可替代的自己相处 你以为的缺点是真的缺点吗 悲观主义、乐天主义和乐观主义 勇气的源泉 存在就是贡献 克服优越情结 不成功也没关系 如何产生贡献感 付出与付出 第五讲 你可以改变世界 此时此刻的幸福 最强心理状态 幸福是一种“存在”状态 无法认同公司的方针时 斩断恶性循环 不要放任不对劲的事发生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慢慢来 如何应对职权骚扰的领导 真正的愤怒 人格不是固定的 从这一刻起就能改变世界 后记 导语 有时真的很绝望,但往往稍微再坚持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已经变得更强大! 百万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心理学研究专家岸见一郎重磅新作! 对工作感到不安怎么办?对爱情感到绝望怎么办?不被人理解怎么办?……围绕63个人生话题,指出当代年轻人陷入绝望的症结,给你直面绝望的勇气! 只有什么都不相信的人,才不会感到绝望。正因为抱有某种希望,所以才会感到绝望。 就算自己什么也不做,就算自己仅仅只是活着,也要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要能感受到,自己此时此刻的存在本身就是幸福。 全书采用对话体叙述,内附24幅插画,轻松好读。 翻开本书,迈出变得强大的关键一步! 后记 因为我长年在大学之类 的地方执教、做咨询,所以 常和年轻人交流。我基本上 可以算得上是年轻人的伙伴 。如果有父母因为孩子的事 情来咨询,我会告诉他们, 就算没有父母的干涉,孩子 也能自食其力地活下去,要 是父母无论如何都想插嘴, 那么只说“如果有什么我们 帮得上忙的,一定要告诉我 们”就好了。 然而,很多父母还是抵 触这种做法,觉得这样做父 母就没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养育子女应该以培养自立 为目标,父母只能帮助孩子 在不依赖父母的情况下生活 下去。但是,如果本来该由 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被父母 代劳,孩子就会变得永远只 能依靠父母生存。 实际上,姑且不论年幼 的孩子,就连结束学业开始 工作的年轻人,也还在依赖 着父母。当然,年轻人大概 不这么觉得,但对怎样生活 这个问题,如果孩子还需要 仰仗父母的判断,那实在谈 不上是已经自立。 话虽如此,自立可不是 一件简单的事情。活出自己 的人生,也担负着巨大的责 任,因为就算没能如愿过上 想要的生活,也不能把这个 结果怪罪到父母或者其他人 头上。 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 说“这是我的人生,因此我 要自己决定”,如果父母说 的不对,我们也必须把他们 的错误指出来。 不仅是对父母这样,对 社会上的常识、老师、职场 上的领导,我们也不能不假 思索地遵从,而是必须去怀 疑。 三木清提到 过“eccentricity”这个词(用 来形容舍斯托夫1式的焦虑 )。这个词通常用作贬义, 表示“偏离正轨”或者“不寻 常的性格或行为”等意思, 但三木清在提到这个词的时 候带有的是褒义。 三木清把这个词翻译为“ 离心性”,意思是“脱‘离’中‘ 心’”。 大多数人不抱任何疑问 就接受的常识就是“中心”式 的思维,然而这不是天然固 有的思维,也不一定就是对 的。脱离了中心思维,过着 不同于他人的生活,就是离 心性的生活。 当然,我们必须去检验 ,脱离中心思维的活法到底 正不正确。从小就被父母和 周围的成年人教导的、曾以 为是常识的东西,绝不是理 所当然的,很多人从明白这 一点开始,从质疑常识开始 ,最终发现了人生或世界的 真理。 此刻觉得活着好难的人 也好,因为某些事情感到绝 望的人也罢,也许只是偏离 了“中心”。我希望这些人能 鼓起勇气,让自己去过偏离 中心的生活也没关系,和大 家过不一样的人生也没关系 。和年轻人交谈的时候,我 强烈地想要告诉他们这一点 。 通过这本书中和年轻人 的对话,我首先要质疑的是 ,以成功为目标这件事,以 及在这个目标下的竞争行为 。学习本身并没有问题。有 问题的点在于,我们没必要 和其他人竞争。我希望大家 能明白,不是只有成功才能 给自己带来价值。 其次,大家不必被过去 束缚。在至今为止的人生中 ,有的人也许从没遇上过好 事情。然而,事实真是如此 吗?必须要回顾一下才行。 有人回想起来的净是些痛苦 的事情,那是因为痛苦的过 去只能靠自己去面对,而这 些人为了逃避这个人生课题 ,需要一个理由。不管经历 过多么痛苦的事情,就算那 些痛苦的事情造就了当下痛 苦的人生,我们也没办法再 回到那段过去。现在我们应 该关注的,不是早就消失的 过去,而是未来。 不过,这个未来不是“还 未到来”,而是“并不存在” 。很多人相信明天一定会到 来,认为自己可以预见接下 来的人生,因此对人生进行 规划。然而,就算是年轻人 也有可能随时病倒,随时丢 掉工作。 就算此前从未感到不安 ,一旦今后经历过看不清人 生前路的情况,就会产生被 丢到狂风暴雨中的感觉。 尽管如此,也不能认为 接下来没有一件好事,认为 接下来只有盼不到头的苦日 子,因此对生活不抱有任何 希望,绝望地认为明天不会 到来,这些都只不过是为了 逃避人生课题而制造出的借 口罢了。 的确,人生中会有一而 再再而三的不如意。但只要 不觉得无能为力,不去放弃 ,说不定就会获得希望。 敷衍眼前的今日,就是 在白白浪费活着的喜悦。为 此,我们的今天必须只为今 天而活。 今天绝不是为了实现某 种目标的彩排或准备阶段, 而是正式演出。认真去做今 天力所能及的事情,人或许 就能走得很远。然而,人生 的目的并不是走远,而是享 受旅途。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 会明白,无论是对自己还是 对他人来说,活着这件事本 身就已经令人喜悦。因为有 了过程,最后有没有成就根 本不重要。 肯定会有人觉得,看不 清前路的人生令人感到不安 。可大家难道不觉得,正因 为预见不到未来,生活才令 人兴奋吗?比如,出门旅行 跟平时的通勤或上学路不一 样,没有固定要去的地方和 目的地,也可以偏离路线, 混杂着不安与期待的心情, 然而我们并不会因此就不出 门旅行,不是吗?无论发生 多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 是让旅行中断的事情,也是 如此。 我向年轻人介绍的这种 活法,现在看起来可能是偏 离“中心”的,是非常反常 书评(媒体评论) 感到“绝望”,意味着生 活触到了强硬的礁石。可以 自救的只有内心的柔性。或 是坦然接受这现实,让心情 放松下来,放眼另寻出路; 或是调动意志的弹簧,略作 休整,再对这礁石发起一轮 新的撬动。只要有这柔性, 绝望之处便不是绝路。这种 柔性的智慧,就在这本书中 。 ——杜素娟(华东政法大 学文学教授) 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 会代入那些真心绝望的来访 者的视角,去思考这本书能 否对身处绝境的人有所帮助 。我的结论是岸见一郎用温 和坚定的口吻,分享了一些 人们在重负之下无暇顾及的 思维和道理。这会增强人的 力量和信心,拓展人的意识 ,而这也恰恰是帮助绝望的 来访者走出困境的重要因素 。 ——史秀雄(资深心理咨 询师、播客《Steve说》主 播) 顺境使人发展,逆境促 人成长,绝境令人开悟。愿 你拥有面对绝望的勇气! ——张沛超(资深心理咨 询师、香港精神分析学会副 主席) 精彩页 “哲学”是什么 A:我和经济系的朋友一起去西服店里做兼职,店长问:“你们在大学里都是学什么的?”我朋友学的是空间经济学。他回答说:“我学的是动线”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店长听了以后说:“真不错呀,很实用。” 然后店长问我:“那你学的是什么呢?”我回答说:“我学的是哲学。”店长问:“哲学是什么?”我解释说:“是思考为了拥有更好的活法该怎样做的学问。” 岸见一郎: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也会这样解释。 A:但是,店长接着问:“可是这有什么用呢?” 岸见一郎: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A:我答不上来。如果是空间经济学的话,还可以说有促进销售的用处。但是哲学的话,人们既不能靠它挣钱,又不能靠它吃饭…… 岸见一郎:所以,哲学是没有用的吗? A:也不是……我也不知道。我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困惑。 岸见一郎:原来如此。首先,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有用”和“没用”分别是什么意思。从一般人眼中的“有用”“没用”的标准来看,哲学是没用的,因为学哲学并不能挣钱。但是,对挣钱没有帮助的学问,就真的没有用处吗?作为一个哲学研究者,我想说,不是这样的。 但是,不先搞清楚哲学是什么,就没法弄清楚它到底有没有用。“更好的活法”这个说法乍一听也是莫名其妙的,不是吗?“活着”这个说法就好懂多了。比如此刻,我们也像这样活着。但是,“好的”活法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如果父母反对自己想走的人生路 岸见一郎:话说回来,A同学在大学里学哲学专业,没有遭到父母的反对吗? A:我本来不是为了学哲学而上大学的。我们是入学以后再选专业的,所以我听了各种各样的讲座,觉得哲学很有意思,就选了这个专业。 岸见一郎:那你还有什么别的想学的东西吗? A:我一开始还想过学文学。 岸见一郎:真不错。大学刚入学的时候,你还没有想好要学什么,所以父母也没法反对吧。 A:如果我一开始就说要学哲学的话,他们肯定会说以后难找工作,会反对的吧。岸见老师当时就没有遭到反对吗? 岸见一郎:我母亲很开明,没有阻止过我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父亲则是对哲学几乎一无所知。 但是,估计我父亲就像你之前提到的店长那样,多多少少凭印象觉得“哲学就是这么个东西”。毕竟他知道,学哲学不挣钱。说起来,没准儿他身边真的有因为学了哲学而生活困苦的人呢。 我父亲似乎一直很担心我学了哲学以后,会不会想不开而自杀。曾经有一位学习哲学的学生名叫藤村操,他从华严瀑布纵身一跃,失去了性命,留下“不可解”之类的遗言。我父亲可能听说过这件事吧,觉得我学了哲学以后,要是在人生问题上钻了牛角尖去寻死就糟糕了。也许是这样一想,我父亲就反对我学哲学了吧。 话虽如此,我父亲也没有亲自提出反对意见,而是怂恿母亲来反对我。只可惜,母亲的意见和父亲的并不一致。“孩子做的选择都是对的,我们还是默默地支持他吧。”我母亲说了这样的话。 后来,等我自己开始为人父母,才知道这样的话可不是轻易能说出来的。也多亏了母亲的支持,最后我也没遭到多少反对,就过上了自己想过的人生。 A:我现在正在找工作,父母告诉我,最好去稳定的大企业工作。但是,我想以画自己喜欢的插画为生。如果父母反对孩子自己想走的人生路,该怎么做才好呢? 岸见一郎:无视父母的反对就好了。 A:这样做可以吗? 岸见一郎:有什么不可以的?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轮不到父母来插手。我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曾经有一位父亲宣布认同女儿的婚姻,这件事上了电视,引起了热议。然而不管父母认不认同,孩子的婚姻并不由父母说了算。除了跟父母表达“谢谢你们这么上心”这种程度的感谢,我希望孩子们还可以对父母说:“我自己的人生,由我自己决定。” 自己的人生,由自己选择。 P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