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对老年人不够友好的时代。 在长达7个月的精神科沉浸式观察与调研过程中,作者深入访谈了30位被诊断为抑郁症的老年人,听他们讲述那些患病的经历,那些不开心的往事,那些自我苦苦的挣扎,那些萦绕在心、久久不能散去的忧与伤。他们的忧与伤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更是个人与外界环境互动的结果。 本书将老年人的个人忧与伤放置于医疗话语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探索主流话语与社会文化对老年抑郁的形塑作用,试图以小见大,加深我们对老年抑郁的理解,为临床研究及实务政策提供未来方向并提出建议。 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基于后现代视角理解老年抑郁的研究文本: 深描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忧与伤; 解构“抑郁即疯癫”“老人即无用”的民间话语; 挑战普遍存在的、“患者即问题”的主流论述; 拓宽问题取向、病理导向的理论视角; 倡导以人为本,增能赋权的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医疗政策。 作者简介 唐谭,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哲学博士,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做过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常见精神疾病的预防与干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促进,以及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老年抑郁相关研究回顾 一 抑郁症的理论视角 二 后现代主义对抑郁症的解释 三 自尊相关理论回顾 四 中国社会背景下的老年抑郁 五 从性别视角看抑郁症 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问题 一 哲学基础 二 理论框架 三 研究问题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 调查方法 二 研究过程 第四章 绝望的老年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患病经历及与专家和亲属的互动 一 患病经历:失控与无助 二 与专家的互动:困惑与担忧 三 与亲友的互动:指责与误解 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是个病人——老年人对抑郁症的解读 一 发病初期:这是一种病 二 治疗阶段:这是抑郁症 三 “老病人”阶段:这种病医不好 四 我与抑郁症的内在关系:这是人格缺陷导致的疾病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又老又病”的哀伤与挣扎——抑郁症老年患者的自尊 一 双重无价值:“又老又病” 二 诠释“又老又病” 三 生存还是毁灭:老人们的挣扎 四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老年抑郁 一 医疗环境与医学统治地位的影响 二 我国精神卫生服务的影响 三 精神健康与老龄相关政策的影响 四 社会文化与主流论述的影响 五 缺乏性别差异 第八章 对策与结论 一 对理论的补充与回应 二 精神健康服务建议 三 精神健康政策建议 四 未来研究方向 五 研究局限 六 结论 附录一 研究介绍信(致科室主任)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老年人)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重要他人) 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专家) 附录五 访谈提纲(老年人) 附录六 访谈提纲(重要他人) 附录七 访谈提纲(专家) 序言 1939年7月,在熊庆来、 吴文藻、顾毓琇等诸位先生 的努力下,云南大学正式设 立社会学系。在这之前的 1938年8月到9月间,吴文 藻已携家人及学生李有义、 郑安仑、薛观涛辗转经越南 从河口入境云南,差不多两 个月后,其学生费孝通亦从 英国学成后经越南到昆,主 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附设的 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研 究工作站(亦称社会学研究 室)。1940年代初,社会 学研究室因日军飞机轰炸昆 明而搬迁至昆明市郊的呈贡 县魁星阁,“魁阁”之名因此 而得。此后差不多6年的时 间里,在费孝通的带领下, “魁阁”汇集了一批当时中国 杰出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如许烺光、张之毅、田汝 康、史国衡、谷苞、胡庆钧 、李有义等,进行了大量的 田野调查,出版了一系列今 日依然熠熠生辉的学术精品 。由于吴文藻、费孝通、杨 堃等诸位先生在1940年代 的努力,云南大学社会学系 及其社会学研究室(“魁阁” )成为当时全球最重要的社 会学学术机构之一,其中涌 现了一大批20世纪中国最重 要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魁阁”因其非凡的成就,成 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 里程碑。 “魁阁”的传统是多面相 的,其主要者,吴文藻先生 将之概括为“社会学中国化” ,其含义我们可简单概括为 :引进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 理论与方法,以之为工具在 中国开展实地研究,理解与 认知中国社会,生产符合国 情的社会科学知识,以满足 建设现代中国之需要。 为实现其“社会学中国化 ”的学术理想,1940年代, 吴文藻先生在商务印书馆主 持出版大型丛书“社会学丛 刊”,在为“社会学丛刊”写 的总序中,吴先生开篇即指 出,“本丛刊之发行,起于 两种信念及要求:一为促使 社会学之中国化,以发挥中 国社会学之特长;一为供给 社会学上的基本参考书,以 辅助大学教本之不足”。丛 刊之主旨乃是“要在中国建 立起比较社会学的基础”。“ 魁阁”的实地研究报告,如 费孝通的《禄村农田》、张 之毅的《易村手工业》、史 国衡的《昆厂劳工》、田汝 康的《芒市边民的摆》等多 是在“社会学丛刊”乙集中出 版的。 80多年前,社会学的前 辈先贤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奠 定了中国社会学的基础。为 发扬“魁阁”精神,承继“魁 阁”传统,在谢寿光教授的 主持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与 社会学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共同出版“魁阁学术 文库”,以期延续“魁阁”先 辈“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关 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倡 导有理论关怀的实地研究, 以“魁阁学术文库”为平台, 整合社会学、人类学、社会 工作、民族学、民俗学、人 口学等学科,推进有关当代 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 受“社会学丛刊”的启发,“ 魁阁学术文库”将包含甲乙 丙三“集”,分别收入上述学 科综合性的论著、优秀的实 地研究报告,以及国外优秀 著作的译本,文库征稿的范 围包括学者们完成的国家各 类课题的优秀成果,新毕业 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 后出站报告、已退休的知名 学者的文集、国外优秀著作 的译本等。我们将聘请国内 外知名的学者作为遴选委员 会的成员,以期选出优秀的 作品,贡献世界。 是为序。 李培林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 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 林文勋 云南大学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