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们来到老灰狼身边,还来得及看着她眼中那狂暴的绿色火焰一点点熄灭。那时我还年轻,心里充满了扣动扳机的渴望:我以为,少几匹狼就意味着多几头鹿,没有狼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可看过了那绿色火焰的熄灭,我感觉到,无论狼还是大山,都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20世纪初,为了保育鹿群,美国生物调查局展开全面猎狼行动。猎人利奥波德走入山林,举起猎枪……然而,当野狼数量锐减,繁衍过剩的鹿群势必啃尽山中的灌木与草皮,继而引发沙尘暴与泥石流等连锁反应。 利奥波德买下荒废的“沙乡”农场,以全新的土地伦理视角观察生物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是平等的成员,当一件事情倾向于保持生态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好时,它就是正确的。若是走向别的方向,便是错了。 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11-1948.4.21),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 1887年,出生于德裔移民家庭,自小热爱野外生活。 1909年,耶鲁大学林学院硕士毕业,开始野生生物研究与自然写作。 1935年,买下荒废的“沙乡”农场,率先以土地伦理视角观察生态共同体,成为美国新环境理论创始者。 1948年,在赶赴邻居农场救火途中,心脏病猝发逝世。 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被公认为“美国资源保护运动的圣书”。 目录 前言 卷一:沙乡年鉴 一月 一月解冻 二月 好栎树 三月 大雁归来 四月 春水涌起 葶苈 大果栎 天空之舞 五月 阿根廷归来 六月 桤木汉——飞钓之歌 七月 率土之富 草原生日会 八月 芳草鲜美 九月 灌木和鸣 十月 如烟之金 太早 红灯笼 十一月 如果我是风 执斧在手 坚实的堡垒 十二月 家园之境 雪地上的松 卷二:漫行随笔 威斯康星州 沼泽挽歌 沙乡 奥德修纪 鸽子纪念碑 弗兰博河 伊利诺伊州和艾奥瓦州 伊利诺伊的巴士之旅 红腿踢蹬 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云霄 像山一样思考 埃斯库迪拉 奇瓦瓦州和索诺拉州 瓜卡玛雅 绿色的潟湖 加维兰之歌 俄勒冈州和犹他州 雀麦兴起 马尼托巴省 克兰德博伊 卷三:总结 环境保护美学 美国文化下的野生动植物 荒野 残迹 游憩的荒野 科学的荒野 野生动植物的荒野 荒野守护者 土地伦理 伦理演进 共同体概念 生态良知 伪土地伦理 土地金字塔 土地健康和A—B阵营分歧 展望 注释 序言 有人离了荒野自然也能 生活,有人却不行。这些小 文便是一位离不了之人的喜 乐与两难。 就像风起日落,除非不 复出现,自然总被视为理所 当然。如今我们面对的问题 是,一潭死水一样的所谓更 高“生活水平”,能否值得为 它所耗去的那些自然、荒野 和自由。对于我们这些少数 派来说,窥见雁群的机会比 看电视更重要,找到一朵白 头翁花的可能是与言论自由 一样不可或缺的权利。 我承认,这些野生的生 命在机械化农业保障我们享 有美好的早餐之前,在科学 揭示出它们来自何处、如何 生长的奥秘之前,于人类几 无价值可言。归根结底,所 有矛盾都是分寸尺度的问题 。我们这些少数派看到了回 报递减的法则正日益彰显, 而我们的反对者却毫无察觉 。 人必须因应现实而谋求 解决之道。这些小文便是我 的因应之道。它们分为三个 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我与家人 在周末“小屋”的见闻、经历 ,那是远离过度现代化的世 外桃源。这个威斯康星州的 沙地农场先是为我们那“更 宏大更美好”的社会耗尽了 地力,然后便被弃置一旁。 我们尝试用铁铲和斧头重建 那些正在别处渐渐消逝的东 西。正是在这里,我们寻觅 ——并且不断发现着——上 帝赋予我们的本质。 这些小屋写生依时令排 序,是为“沙乡年鉴”。 第二部分,“漫行随笔” ,回顾我生命中那些一步步 引导我离群独行的片段,在 这个过程中,有时充满了痛 苦。这些片段颇具代表性, 它们发生在美洲大陆各地, 前后贯穿四十余年,都有着 共同的标签:环境保护。 第三部分,“总结”,以 更富于逻辑性的语言阐述我 们这些“异见者”的部分“异 见”观点。唯有最认同我们 的读者才可能愿意花费气力 应付第三部分的哲学问题。 我想,或许可以这么说,这 些小文会告诉同道中人,如 何追本溯源,齐步同行。 环境保护事业至今一无 所成,究其缘由,在于它与 我们的亚伯拉罕诸教。的土 地观念不符。我们将土地视 为占为己有的商品,因而滥 用它。也许,只有当土地被 看作人类所处的生态共同体 中的组成部分时,我们才会 开始怀着爱与敬意来对待它 。土地要逃离机械化人类社 会的影响而继续生存,人类 要在科技的钳制下收获土地 所能供给的审美果实并贡献 给文明,这是唯一的选择, 别无他途。 土地是生态群落,这是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土地应 当被爱、被尊重,这是伦理 学的延伸。是土地孕育了文 明成果,对此,人类早就知 道,只是近来却常常忘记。 这些随笔小文正是试图 将这三方面内容加以融会、 串联。 当然,这样一种关乎土 地与人类的观点必定受个人 经验与见识所限,瑕疵偏颇 在所难免。但无论真理存在 于哪里,事实总是显而易见 的:我们“更宏大更美好”的 社会如今就像个疑病症患者 ,如此关注它自身的经济健 康,以至于丧失了保持健康 的能力。整个世界都太过于 贪婪地渴望更多浴桶,却丢 失了打造它们,乃至于关掉 水龙头所必需的沉稳有度。 眼下,再没有什么能比一点 点对于物质颂歌的适当轻蔑 更有益的了。 也许,通过参照自然、 野眭与自由的一切,来重新 评估非自然的、驯化的、禁 锢的产物,能够促使这种价 值观有所改变。 奥尔多·利奥波德 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一九四八年三月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