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词话(插图本)
分类
作者 王国维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中国传统词话的形式,融合了西方的哲学、文学和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学进行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与梳理。全书另辟蹊径,以“境界”之说为立足点,立论精辟且自成体系,堪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学界巨擘之一。在文学、史学、哲学、美学、考古学、小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梁启超盛赞王国维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王国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王国维以他的《人间词话(全本名家注评无障碍阅读)》终结了中国传统文论;与此同时,又以他的《红楼梦评论》开启了中国现代文论。而且,王国维还开创了中国文学理论领域里的阐释研究法,即“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因此,王国维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祖师爷”“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山鼻祖”。
目录
上篇
01.有境格自高
02.真假无须辨
03.物我需两忘
04.贵在静中得
05.道法自然
06.实情虚景乃境
07.境于一字中
08.大小非优劣
09.境界为本也
010.气象乃诗品
011.一池春水皱
012.深致乃优美
013.人正不易得
014.神秀出国色
015.后主之情调
016.难为赤子心
017.后主性情真
018.爱以血书者
019.开北宋风气
020.池边梅自早
021.“出”字何人道
022.情多无处足
023.细雨湿流光
024.望尽天涯路
025.忧生亦忧世
026.灯火阑珊处
027.看尽洛阳花
028.古之伤心人
029.少游境凄婉
030.秦词存《诗经》
031.词中诗气象
032.在神不在貌
033.唯言情体物
034.语妙不必代
035.不可滥用代字
036.美成词得荷之神理
037.和韵似原唱
038.无一语道著
039.如雾里看花
040.“隔”与“不隔”
041.年命如朝露
042.虽高意境弱
043.有性情境界
044.豪词之胸襟
045.观雅量高致
046.同归于乡愿
047.是别有人间
048.周旨荡史意贪
049.水光云影远
050.心事已迟暮
051.夜深千帐灯
052.尽在自然中
053.词不易于诗
054.难以出新意
055.如观佳山水
056.见真知者深
057.诗词贵自然
058.小玉报双成
059.文体尊卑论
060.能入亦能出
061.花鸟共忧乐
062.空床难独守
063.寥寥数语绝
064.各有能不能
下篇
01.白石之慈悲
02.张狂之微笑
03.叠韵不平仄
04.诗词之盛衰
05.天乐殊笑人
06.方回少真味
07.创作之难易
08.诗词鸣不平
09.难觅之真我
010.景语皆情语
011.尽君今日欢
012.境阔与言长
013.不如言境界
014.借古人之境
015.谁最工长调
016.后人不能学
017.开通押之祖
018.不足比容若
019.清尊北宋词
020.子龙彩花耳
021.浅论《衍波词》
022.论近人之词
023.两首《蝶恋花》
024.令人不能怀
025.陷深文罗织
026.画工化工殊
027.不乐闻此语
028.有词却无句
029.草窗玉田词
030.不值许费力
031.文山之风骨
032.和凝《长命女》
033.若梅溪以降
034.后人群附和
035.词失之肤浅
036.友人沈昕伯
037.用诗人之眼
038.小说不足信
039.诗词之工拙
040.词家有篇句
041.南宋俗子词
042.六一《蝶恋花》
043.不可儇薄语
044.词人须忠实
045.词集之格调
046.明清人论词之失
047.白石旷在貌
048.词尤重内美
049.诙谐与严重
序言
笔下文字如莲花般纯净
,恰似思想若嫩荷之抽枝。
在我眼中,王国维更像
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他对文
学的感情则更像是对待毕生
的爱物,对于文字的精细,
更符合他与生俱来的秉性。
他的身上无处不散发着干净
、高贵的气息,他的高贵并
不存在于人间,而人间烟火
的熏染,会使他容颜黯淡,
让他不那么灵性自然。
他是静的,他敏锐的思
想犹如一条阔大却默默流淌
的河流,具备了掀起惊涛骇
浪的能力,却平静依然。
他的一生清澈透明且极
其简单,除却正常的娶妻生
子,我没有读到过关于他的
任何绯闻。
掀起巨浪的是他的死。
他平心静气地生活了许久,
在五十岁时,采取了决绝的
、黄河入海般的超乎平常的
死法——自沉。他虽是悄无
声息地沉于湖底,却犹如一
石激起千层浪。
异乎寻常的事情,总是
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多
人对他的死津津乐道、说三
道四。
由于他与清室的关系,
以及辫子的原因,很多人说
他的死是殉清。然而,他在
少年时就很不乐意参加科举
,只是还是进了考场。他也
不赞成皇权政治,辛亥革命
之后便随罗振玉去了日本。
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私交
甚好。罗振玉在学术上是非
常支持王国维的,可见王国
维给人印象深刻的也正是他
在学术上的天赋。这也是罗
振玉和王国维交往的唯一原
因。
王国维回国之后再和清
室发生关系已经是他四十七
岁之时了。他奉溥仪之召入
值南书房,做了溥仪的师傅

本就看不惯王室腐朽,
心里更不愿意从政,而且不
具备从政能力的王国维为何
会入值南书房,成为溥仪的
师傅呢?
除罗振玉的关系之外,
王国维是十分同情清室后来
的遭遇的。更何况那时候的
溥仪仅仅是一个十七岁的少
年,对王国维颇为尊重,这
也是王国维安心于此的原因

不少人立足于此,便认
为王国维是清室的遗老。若
是遗老便应时刻追随溥仪,
但是王国维后来并没有随溥
仪去天津,而是接受了清华
的聘书,专心于自己的学问

他反对科举,一生治学
可以用“弃中亲西一中西合
璧一皈依中学一中西合璧”
的四段式简单说明。有此见
识,又怎么会迂腐至殉清?
也有一种说法,说是北
伐军攻入华北之前夕,正是
王国维自沉的时候,他选择
死是因为惧怕国民革命军。
但是他从来就是拒绝党派之
争,拒绝政治之伪善的。如
果他惧怕国民革命军的迫害
,那他早就能够利用自己手
中的资源,为自己经营一个
极好的人事和学术氛围,为
国民革命军的到来做好准备

1927年6月的那天,注定
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日子,王
国维投身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那个时候颐和园的门票要
一块大洋,正是因为门票贵
,所以来此地的人少,等到
先生被人救起,早已断气。
昆明湖的水其实是很浅的,
下面有很多烂草和污泥,他
竟是在烂草和污泥中窒息而
亡的。一个在学海中自由泛
舟如此之久的人,何以要用
这种窝囊悲凉的方式结束自
己的生命?
殉清、怕死、怕穷,还
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
,那些谣言犹如漫天黄沙,
一时间铺天盖地。一个学贯
中西,专注于学间之人,怎
会为了这些凡尘俗事想不开
呢?又怎会为此而自杀?
此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
君子之腹。
王国维在其遗书中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
后,当草草棺敛,即行槁葬
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
,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
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
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
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
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
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
,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
饿死也。
五月初二日 父字
何为“五十之年,只欠一
死”?难不成所有的彻悟都
要以死明志?还是太钟情于
一件事情,执着一种情感,
偏执一片纯净,死对于这样
的纯粹恰恰是殊荣与归宿?
在众说纷纭的死因中,
陈寅恪的说法似乎更合乎情
理。相对于众多功利世俗的
猜测,我更赞成陈寅恪的说
法。
陈寅恪先生是王国维先
生的同事及朋友,他认为王
国维是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
。人生之苦聚,“无欲”以求
“解脱”。如此死法,似乎更
合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的“壮美”一说。
王国维先生“死于文化”
的提法更叫我心安些,以至
于在想到先生死的惨景时不
会太过悲哀。
遗书之中的“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又是什么意思呢
?静安先生所害怕的应该是
时局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他
自己的精神会有所侮辱,这
样的感觉是世人不曾有的。
生存中,活着的状态,
更多是大众本能的反应。
而王国维的精神世界,
是唯美的,几近于完美。他
的情感因为温情而细腻。他
在清华任教的时候,还时常
担心着溥仪的生死,这仅仅
是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关心,
再无其他。
静安先生之情真,情真
乃出,情真乃为。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
的影响,加上骨子里的悲观
主义,似乎他更懂得人性中
的原罪,这使他在精神对立
中步步退让。
叔本华就曾说过:“人是
导语
开创古典文艺“意境美学”先河的作品,跟随大师领略中国古典词作之美,道尽才子骚人的豪情与哀愁。
本书有助于读者更加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学,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有助于提高读者对于诗词的欣赏能力。
精彩页
001 有境格自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用“境界”评词本是来源于唐代王昌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之说。他将其“意境”理解为“境界”。按我的理解,这“境界”所谈的应该是一个人在其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境界,它不仅仅是艺术,还是哲学。正如一个人要是心术不正,那写出来的东西必定成不了大气候,因为文字总是不知不觉地透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管你用的词是为了表示坦荡,还是要掩藏内心。不仅仅在词中如此,在其他任何形式的文体中都是这样。
真正有人生境界的人才可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并不是要世人仰视并默念着:这是多么高尚,我是多么卑贱。
和一个人接触久了,你会渐渐了解他的性格,而一个人的文字也正是他性格的流露,不管你如何改变,文字却如影随形,如同一面时时照着你的镜子。
王国维先生是早就明白了文字与人的关系的。所谓文学,即人学。他的“境界”之说比“意境”之说含义更开阔更准确,“意境”仅仅是词所营造的氛围,所表达的情感,而“境界”则是从词里铺展开来的个人活在人生中的大智慧!
有境界是人生中的一种纯粹。纯粹不是常人所说的单一,或者用简单就可以概括的去伪存真,纯粹指的是精神世界里的干净,这样的干净能够散发出真正的智慧、博大之境界。
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跟人的心灵对话的,是能够提升人的境界的。这种作品必定是在生活中获得了大智慧,获得了自我救赎之后,才能够影响他人,即先自救才能够救人。
有境格自高,有境乃是文字真正的高贵之气。
002 真假无须辨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由这句话观之,“造境”与“写境”分别对应的是西方的“理想派”和“写实派”,我更乐意将其称为浪漫和现实。
不明文学之人,总是喜欢将文学称为“假的”,殊不知其只是他的生活经验或者修养水平尚未达到这样的一个高度。如果仅仅以“真假”评定文学,那是对我们所听到的“谣言”的评定。
其实,文学都是假的,但是文学又是真的。
我们看的文学作品,它仅仅是一个人的表达,即使是真实的事件,在被转述之后也会蒙上转述人的个人色彩,哪怕是微弱的。所以,在我上第一堂新闻课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这个世界不存在真相。真相和绝对的真理一样,都是悖论。
不管是现实的“写境”还是浪漫的“造境”,都是虚构和幻想的。不过它的本质是对我们现实人生的表达和述说。这样的表达和述说应该是真诚的,它其实是我们心灵的再现。
003 物我需两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从此则评论当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最崇尚的乃是自然、朴素之美,莫与之争。“自然”和我当初最欣赏王国维的纯粹是如出一辙的,人性之美,也是如此。人的心总是被各种欲望撕扯着,当它不健康、不平衡的时候,它就会亢奋、狂躁、焦急……甚至走进黑暗。可是它也能够犹如一条潺潺的溪流,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词的理解如此,对任何文体都是这样的。一个人,说话、讲故事,甚至写日记,我们都可以从他的话语和文字中感受到他的个人气息。更何况,文字和语言在人们的运用中,除却交流,更多的还是表现自己。既然是表现自己,又怎能不着上自己的色彩呢。“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句正是作者强烈感情的流露,并且其感受在他物上附着得非常明显:眼睛是泪眼,可见其伤心,伤心极了去问花,花本就是不说话的,作者这个时候却因为自己的伤心而去怪罪于植物的本性。“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此句也是因作者的心情不佳,所见皆是阴冷萧条之境。这些文字所传递的都是些大悲大喜之情,是我们平常生活之中的喜怒哀乐最简单自然的流露,而词人却用他精妙的表达方式将这些情感传递得更准确,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些共鸣往往是对作者当时遭遇的同情,或是对作者心情的理解,读后便会觉得,原来这样的心情我们都如此真切地体验过,而词人将这样的感情最准确地倾吐出来。好的文字起到一种帮助我们表达的作用。
如果多加练习,那么只要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人是很容易达到这个水平的。很明显的例子就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