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探寻中国教师应该具备的“年轻的品格”的独特中国表达。信仰、梦想、方法、教育楷模、学习…… 《年轻的品格:教师的精神气象》是著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教育随笔集。展现了他对教师如何专业成长、教师如何营造自己精神家园的深刻思考。全书从年轻品格的内涵、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儿童秩序和创新与挑战等四个方面一一展开。 成尚荣先生认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的精神成长、教师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深刻,比什么都重要。而弘扬精神要从培养年轻的品格开始,只有在年轻的品格与个人的精神气象中发生关联,搭起桥梁,才会为教师专业的发展铺设一条高速通道。 目录 第一辑:年轻,永远的品格 年轻,不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年轻本身意味着品格。年轻的品格具有成长性,因而具有终身性,照耀人的一生。有 年轻品格的人会永远年轻,永远会去创新 年轻,永远的品格 用年轻的品格向生命致敬 我们正年轻 年轻可能“贫”,绝不是“穷” 年轻教师成长的青春序曲 始终站在美的一边 不让目的颤抖 鲲鹏展翅:青年教师发展的象征 第二辑:让身份闪耀信仰之光 信仰,年轻品格的灵魂。信仰铸造品格,品格映射信仰。多种身份,一个信仰,教育家为我们作出榜样。中国式教育现 代化需要更多的“起来先生”和“来先生” 让身份闪耀信仰之光 “起来先生”与“来先生” 爱国:年轻品格的精神内核 大先生的“眼睛法则” 汪达之:闪着独特光彩的教育家 袁隆平:伟大的教育家 顾明远:学术人生的“诚之道” 于漪:讲台上的生命歌唱 李吉林:干净的眼睛 朱小蔓:美丽的情感文明 周益民:咏唱儿童教育的“母歌” 党旗飘扬在教师的心中 第三辑:儿童秩序:童心里的诗篇 儿童智慧、少年精神,与年轻的品格血脉相承,是年轻品格的应有之义,也让年轻品格更有活力。当然,前提是我们应 去认识、发现孩子,追寻、构建儿童秩序。当我们像孩子一样说话时,我们有可能成为天才 儿童秩序:童心里的诗篇 思考时像天才,说话时像孩子 作为教师的儿童 人类的伟大史诗与草稿的修改 对儿童的神圣肯定 对孩子的每一天负责 非诚勿扰 学生,思想劳动者 让学习呈现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给学生一次当教师的机会 汉字学习中的祖国 “心教育”:极强的解释力与引导力 回到完整的生活世界认识“熟悉的陌生者” 第四辑:用挑战点燃创新之火 年轻意味着挑战,挑战是年轻品格的精神动力和标识。挑战导向创新,用挑战点燃创新之火。如果,从年轻时就能习惯 于让肉体服从灵魂,那么,我们就是勇于挑战和创新的人 用挑战点燃创新之火 创新的心灵点燃创新的火把 从“优秀的绵羊”到“勇敢的探索者” 平均的终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开启 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 关键在问:“听”出鼓的形状与面积 “量子纠缠”的联想 “第一”撬动创新人才培养 教师想象力:一朵蕴含无限可能的花蕾 让孩子跳出教育的设计 后记:关于年轻的品格,关于随笔与直觉思维 序言 教育名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关于教师如何专业成 长的重磅新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筑基;做一名有精神 气象,具备年轻品格、创新精神的成长型教师。 导语 教育名家、国家督学成尚荣新作! 中国式的教育,它扎根在中华文化传统中。 全书通过探讨“年轻品格”的各方面,让我们能准确了解中国特色教育学的血统,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教师所具备的特有的精神气象。 以此,好教师携起手来共同书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以及成就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 精彩页 年轻的品格与教师的精神气象 我有一间书房,不大,但我很喜欢。坐在书房里,常常想起季羡林先生的弟子卞毓方关于书桌放在哪里的遐想。 卞毓方先生说,他要把书桌放在天安门城楼上,让阅读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跟随着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他要把书桌放在遥远的太平洋的一座孤岛上,在阅读中,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他要把书桌放在巴黎圣母院里,在阅读中感受心灵的圣洁与命运的灿烂;他要把书桌放在俄国大文豪的故居,让自己的文字走向创造的殿堂、走向世界……好不气派! 而我,我的书桌只放在书房里,却有一种品格和精神陪伴我、鼓舞我,因为书房的墙上挂着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勇士谭嗣同的一首诗:“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渡,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这是谭嗣同登衡岳祝融峰时的真情抒发。我常常在心里默诵:“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这首诗不时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心潮澎湃。顿时,我感觉那张安放在书房里的书桌并不狭小,也并不低矮,虽只“半勺水”,却有“蛟龙的飞腾”。同时,谭嗣同的另两句诗也飞扬在我脑海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书桌、阅读,带来的是一种精神气象。一个有精神气象的人,不仅有永远的年轻的品格;抑或说,年轻的品格里只有闪耀着精神内核的光芒,才会形成精神气象。 教育家,在我看来,首先是一种精神的光照。教育家人物谱,首先是教育家精神谱,其次是思想谱。学习教育家,重要的是要弘扬教育家精神,用教育家精神支撑自己的生命,创造自己存在的意义。马克思说:“人不是跪在世界之外的抽象存在。”人的站立首先是精神的站立,教育家给我们营造了教师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挺起了精神的脊梁。教师生活在精神家园里,才能成为“四有”好教师,才能做学生发展的“四个”引路人,才能成长为中国立德树人的好教师,才能筑起中国新时代新的长城,并坚定走在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上。 教师的精神家园究竟是什么样的?怎样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孙正聿教授在他的著作《人的精神家园》里用九个标题做了阐释:“生活:精神家园的根基”“文化:精神家园的内涵”“教育:精神家园的培养”“科学:精神家园的真理”“艺术:精神家园的陶冶” “哲学:精神家园的升华”“理论:精神家园的支撑”“心态:精神家园的张力”“理想:精神家园的源泉”,论述之完整、之深刻令我钦佩。孙教授又将精神家园归结为人的英雄主义。他说:“生活可以不是‘英雄主义的时代’,但人生不可以失落‘英雄主义精神’。”他又说“英雄主义精神首先是一种人的尊严”,“英雄主义精神,又是一种使命意识”,“英雄主义精神,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灵魂”,“以英雄主义精神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才有幸福生活,才会‘梦想成真’”。我想,这样的英雄主义阐释比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另有一种意蕴,也更有宏大的精神气象。 一如前面所提及的教育家精神,就我有限的阅读视野,我曾做过一个小小的归纳。比如我将教育家马相伯的精神提炼成一句话:“我是一只狗,要把中国唤醒。”——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比如我将吕凤子的精神凝为两个短语:“爱与美、正则”——教人学会内心有尺度、在爱与美的交融中创造教育的智慧。比如田汉(尽管他是诗人、文学家,但我始终将他视作我们伟大的精神导师),人们称他为“起来先生”,我将他的精神称作“起来精神”——呼唤中华民族“起来,起来……前进进”。又比如我称陶行知为“来先生”,因为他一直鼓励教师“来!来!来!来到孩子队伍里来!”“来先生”的精神正在“来去”之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整个心掏给孩子、献给教育。当然,我还将于漪老师的精神称为“担当”精神 ——“我在课堂里,一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这都是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做新时代的大先生,一定要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的精神成长、教师的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深刻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