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每个小城都有几个“家喻户晓”的美人。八十年代后期,“我”故乡有三个出名的美人:何丽、丽娜、红霞。她们生而美丽,却并未因此获得命运的偏爱;她们给小城带来了美的启蒙与青春怀想,也招致人们的好奇窥探、流言蜚语。三十年岁月年华,美人们在时代巨变和命运倾轧中,看起来柔弱无力随波逐流,却坚持生活并极力寻求自己的幸福,落定为地方的另一种历史。 《美人》是作家张惠雯旅居海外十余年的故土回望之作,以中国北方小城美人的传奇人生、系列故事,折射自二十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以来的历史巨变,追溯一代中国女性的独特成长历程及生命经验,唤醒来自于朴素生命力的柔韧不折的女性力量。 作者简介 张惠雯,1978年生,祖籍河南。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现居美国波士顿。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两次相遇》《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在南方》,散文集《惘然少年时》。曾获新加坡金笔奖、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储吉旺文学大奖、首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等多个奖项。 目录 序言 万丈红尘起 来演丽人行 孟繁华 美人 丽娜照相馆 南方的夜 后记 致湮没于岁月的美丽身影 张惠雯 序言 万丈红尘起 来演丽人行 ——序张惠雯的“美人书” 孟繁华 张惠雯的这部小说集, 写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 后期县城里三个出名的美人 :何丽、丽娜和红霞。因此 ,这部小说集也可以叫作“ 美人书”。如果按照图书生 产的市场逻辑来看,除了凶 杀、谍战、政治、暴力等题 材或元素,“美人”大概是最 吸引眼球的。一想到“美人” ,一定和欲望有关,和色情 有关。美人最大限度地满足 了男性的欲望想象,美人是 战无不胜的。但是,如果按 照这个思路来理解这部“美 人书”,那就要自惭形秽了 。事实是,张惠雯在时代环 境变迁的背景下,或残酷惨 烈或云淡风轻地写出了三个 美人各自的命运,在故事的 背后,在作家对世风世情和 世道人心的描摹中,隐含了 她对万丈红尘中价值观变化 和人的欲望没有限度极端膨 胀的隐忧。因此,这既是一 部美人书,同时也是一部批 判书。 对女性深切的同情是小 说基本的情感取向,无论是 在小县城还是在大深圳,三 个美人既不是吉卜赛女郎, 也不是羊脂球,当然也不会 是白毛女。但她们在现代性 的巨大冲击下,完全改变了 前现代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 况。应该说现代性的急速发 展和世界性的扩张,逐渐构 建了一种巨大的现实力量, 现代化运动在取得了丰盈的 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建立了 “物欲统治”霸权。这种霸权 演化为一种意识形态后,也 成为一种文化冲击力,对普 通民众便具有了支配性的力 量。孟子在断言士与民的区 别时说:士,无恒产有恒心 ;民,无恒产亦无恒心。今 天的士与民无异,都是既无 恒产亦无恒心的群体。普通 民众被现代化运动裹挟,既 要挣扎更深感无奈。特别是 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她们 的遭遇无可避免地险象环生 。“美人书”中三位女性的命 运,就是对这一遭遇的形象 阐释。 县城的三个美人究竟有 多美,美人究竟怎样写才会 惊为天人?汉乐府《陌上桑 》这样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 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 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元代杨果的《小桃红· 采莲女》这样写: 采莲船上采莲娇,新月 凌波小。记得相逢对花酌, 那妖娆,缔人一笑千金少。 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 也魂消。 相比之下,还是 《陌上桑》技高一筹。《采 莲女》是直接写美人的美, 大多也就形容而已,那羞花 闭月沉鱼落雁是美,但读者 终还是没有具体印象。美如 果不具体,让人如何体会? 《陌上桑》中罗敷的美也没 有具体描绘,但通过观看者 ——行者、少年的形态,罗 敷的美一览无余。她有多美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这是叙述心理学。《美人 》中何丽有多美—— …… 这种场景本质上是一种 心情,这种心情既可以认为 是张惠雯的,也可以认为是 红霞的。场景也幻化为人物 的心境,使小说讲述有了内 在的统一性。 其次,是对人物性格变 化的塑造,这是“美人书”极 为突出的特点。我们讲小说 写人物命运,什么是命运? 命运就是变化,人物性格只 有在变化中才能鲜明生动地 表现出来。于是我们看到, 无论何丽、丽娜还是红霞, 她们性格的变化,不仅体现 在“美人辞镜花辞树”时间铸 就的沧桑里,更体现在大时 代世风、价值观和人物心理 的变化中。何丽经过了与李 成光失败的恋情之后,她对 孙向东、宋斌的追求,没有 了第一次被李成光追求时的 紧张和慌乱,但孙向东和宋 斌或因事务或因城府拖延联 系和见面时,何丽甚至出现 了隐约的不安甚至期待。这 种心理变化不仅符合青年女 子的心理,同时更符合人物 性格的变化。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 一点,张惠雯的“美人书”, 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写作。在 当下的环境中,一方面是提 倡现实题材的创作,一方面 这也是最具难度的创作。对 当下世俗生活的呈现或批判 ,并不意味着作家要回到过 去,过去是只可想象难再经 验的,但过去并非一无是处 ,现代美学一直在彰显前现 代的美,批判或揭示现代的 问题。这种张力恰好从一个 方面表达了“现代”的问题。 回不到过去并不意味着当下 的全部合理性。因此,当张 惠雯以“美人”的视角呈现“ 现代”问题的时候,不仅显 示了她创造文学魅力的能力 ,同时也具有了温婉而尖锐 的批判力量。这就是张惠雯 “美人书”的价值所在。 2023年12月12日 于北京寓所 导语 真正的美人是有光的林青霞、王安忆推荐。 时代里流散的小城故事?湮没于岁月的美丽身影 每个小城都有几个“家喻户晓”的美人。八十年代后期,“我”故乡有三个出名的美人:何丽、丽娜、红霞。她们生而美丽,却并未因此获得命运的偏爱;她们给小城带来了美的启蒙与青春怀想,也招致人们的好奇窥探、流言蜚语。三十年岁月年华,美人们在时代巨变和命运倾轧中,看起来柔弱无力随波逐流,却坚持生活并极力寻求自己的幸福,落定为地方的另一种历史。 后记 致湮没于岁月的美丽身 影 张惠雯 和老家朋友的一次聚会 上,有人说,过去咱县很美 啊,就像北方的鱼米之乡。 我理解这话的意思,恐怕晚 生十年的人就不能理解了。 过去,我们县城四角有四个 池塘,围绕老城还有半圈老 城墙。我很小的时候,家里 人晚饭后常带我去城墙上散 步,城墙临着湖,湖里种着 莲藕,湖畔民居淡淡的灯火 一条条都倒映在湖水里,静 谧,或随波摆荡。后来,老 城墙被拆了,进入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湖塘也被填平成 为建设发展用地。童年记忆 里的那个美丽、安闲的小城 消失了,我的县城成了大建 设时期之后面孔千篇一律的 无数个中国县城之一。 过去美的不只是风物, 还有人。契诃夫曾说:“人 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 论是面孔,还是衣裳,还是 心灵,还是思想。”年少时 候,我还不懂得发现心灵和 思想的美,但对于直观的美 却是敏感的,那样的美震动 、感染过我。因此,几个丽 人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记 忆中。 我生长于八十年代,那 是整个国家刚从禁锢中解放 、苏醒过来的年代。一个小 地方同样能感觉到这种时代 氛围的变化。禁锢时代里, 爱美甚至是道德败坏的表现 ,到了开放年代,人们好像 猛然睁开了眼睛。就是那个 时候,我们县城里出现了几 个“家喻户晓”的美人。这种 事也只可能发生在八十年代 末、九十年代初,到了 2000年以后,就再也没有 这类人物出现了。从某种程 度上,她们带给人们美的震 动,留下了美的余韵回响, 这和时代有关。 在本县的美人中,最有 名的有三个,我暂且用虚构 的名字称呼她们:何丽、丽 娜和红霞。她们的美各自不 同。何丽是标准的古典美人 ,行为举止里透着温柔的羞 怯。如果要找个和她的长相 、气质最接近的明星,使她 的美更具象化,我觉得就是 《大时代》里的李丽珍。丽 娜丰满漂亮,性格奔放,像 外国人,我后来才知道这种 与众不同的长相是因为她母 亲是维吾尔族的缘故。红霞 则不如另外两个漂亮,她眼 睛不大,身材也过于瘦削了 些,但气质非常出众,那是 一种飒爽的中性气质,很现 代、很都市、很港味儿。 从童年时候起,我就时 常听人说起她们的名字。偶 尔,我也在街上看到她们惊 鸿般掠过,每一次都在我小 小的心灵里留下些震动和遐 想。有关她们的种种传闻则 成了小地方枯燥生活里少有 的亮光,她们仿佛凡俗生活 里小说般的存在……以至于 直到她们老去,我们这代人 还会偶尔谈起她们,而谈起 她们,就让我们生出无限的 感慨:关于时代的变迁、关 于逝去的光阴……这些当年 的小城美人,成了我们的共 同记忆,成了地方的另一种 历史。 这三位女性各自的命运 也具有某种富于时代特色的 传奇性。美丽并没有给她们 带来好运,反而带来了更多 的诱惑和波折。而她们也没 有选择容易的生活。丽娜, 在那个时代,敢于散发“性 感”,和“外乡人”自由恋爱 ,挑衅小地方陈旧的道德观 念和封闭的人际关系圈。在 两次失败的爱情之后,她宁 愿选择孤独终老,也不从俗 地随便找个人嫁了,这背后 是怎样的勇气和自尊?红霞 则决绝地抛弃今天多少人仍 在孜孜追求的公家饭碗,只 身南下闯荡,为了看一看外 面的世界,体会更辽阔的生 活。她生意失败后,沦落到 在夜场当领班的地步。但在 情人身患绝症时,她拿出全 部积蓄帮助他,只因这人曾 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拉过她一 把。这样的果敢、仗义,又 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一位女性朋友在读了《 美人》中的三个故事以后, 给我发来这样一段话:“这 三个女性人物就是不安分的 、一生要强的中国女人!她 们不安分于平庸男性,不安 分于小城市,不安分于小事 业……纵使周围人都轻笑非 议,也要听从本心。纵使最 终一败涂地,也要坚定从容 、不辱于自我。”这段话深 深打动我。因为我所要写的 ,不仅仅是这些“红颜”,更 是她们从未沉沦过的美好本 质,是“一生要强的中国女 人”那种坚忍的性情和对生 活的执着。 三人之中,看上去最软 弱、命运最曲折的或许就是 何丽。现实中,她的命运和 我小说中的描写基本一致: 一个郊区女孩儿,家庭贫穷 ,父亲长期卧病,有个哥哥 ,严打时因并不严重的罪行 被枪毙,她长期生活在人们 的围观和一些男人的窥觊中 ,自己的感情同样充满波折 和不幸……我曾把她的遭遇 讲给几位写作的朋友听,他 们都说:“你应该把她的故 事写出来。” 我终于比较忠实地把她 的故事写下来了,忠实于她 的遭遇,忠实于生活本身。 我没有试图去美化她,譬如 在她身上加一些较为时髦的 现代女性意识、先进追求。 我不打算造假来讨好读者。 作为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 的城郊女子,何丽不太可能 有这些先进的思想。相反, 在她身上起作用的是一种本 能的生活意识。这孤云般的 女人,在男性狂暴的爱欲和 操控中,在时代狂流的裹挟 和命运反复的倾轧中,始终 抵抗着厄运并坚持寻求自己 的幸福。打动我的,就是这 种类似生命力本身的朴素而 顽强的东西,这种看似软弱 却柔韧不折 书评(媒体评论) 张惠雯在时代环境变迁 的背景下,或残酷惨烈或云 淡风轻地写出了三个美人各 自的命运,在故事的背后, 在作家对世风世情和世道人 心的描幕中,隐含了她对万 丈红尘中价值观变化和人的 欲望没有限度极端膨胀的隐 忧。因此,这既是一部美人 书,同时也是一部批判书。 ——孟繁华 评论家 我一直是张惠雯的读者 。她对中国城镇的描述,对 同时代人心灵世界的分析和 呈现,均达到很高的境界。 她无疑是值得关注、值得期 待、值得阅读的作家。新作 《美人》,让我再次领略到 她纯熟的小说技艺。事实上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 个美人,她代表着我们对美 的理解。现在,张惠雯的小 说将告诉我们,我们心中的 美人有着怎样的命运。 ——李洱 作家、茅盾文 学奖得主 美人是聚光灯。美人是 显微镜。在小县城的熟人社 会里,三位美人用自己的坎 坷情事,洞见了世俗的人心 ,放大了吊诡的人性。张惠 雯从旁观者的视角出发,以 饱含体恤的笔触,在后设性 的叙事中,追述了一个时代 的特殊记忆,也揭示了女性 命运的无奈与苍凉。 ——洪治纲 评论家 精彩页 那时我大概八岁,和往常一样,跟着哥哥和他的朋友在外面玩儿。哥哥比我大四岁,他厌烦我这条“尾巴”,但母亲强迫他出门时带上我,因为我小时候很瘦弱,她总担心我被其他男孩子欺负。我们都是医院子弟,那天就在大院里玩儿。 病房楼前面有一块快枯死的草坪,草坪中央是一个水泥花坛,里面栽着几棵无精打采的冬青和月季,干旱,落满灰尘。围绕花坛稀稀落落地种着几棵矮小的树。我们坐在树下打牌。哥哥如果心情好,会让我替他起牌。我得到这个差事既兴奋又紧张,因为终于能摸到牌了。但如果起的牌不好,哥哥又会骂我手气烂。大部分时间,我只是坐在他旁边,看他们打牌。 接近晚饭时间,树底下的光线渐渐变暗了,但离真正黑下来还有一会儿。临路的几棵老楝树开满了紫花,这时候散发出比往常更浓郁的、带苦涩的香味儿。我观看打牌的注意力早已涣散,只等哥哥打完,赶快回家吃饭。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听见有人小声而急促地喊:“快看,快看,何丽来了!”哥哥他们突然都停下手里甩牌的动作,朝同一个方向望过去。他们一动不动,像在玩木头人。我也朝那个方向看过去,一个穿连衣裙的年轻女人,推着自行车走在从病房楼通往门诊楼的路上。她走路的样子和我妈妈、我姐姐、我见过的其他女人都不一样,仿佛踩着某种特殊的、轻柔的节拍。她披散的黑发刚刚长过肩膀,穿的裙子青里发白,像月亮刚升起时天空的那种颜色。领口系的飘带和裙子下摆在晚风里朝后飘,头发也一掀一掀地微微翻飞,和身体的律动相一致,引得我们的心也跟着摇荡、飞扬起来。 我们愣愣地瞅着她,而我们一齐死盯住她的目光似乎产生了某种作用:她转过头,朝我们看了一眼。所有人都惊呆了,然后全都低下头,像是完全经不住这美丽的、突然的一瞥。但几秒钟之后,我们又赶紧抬起头去看她,生怕错过什么。我把她推的那辆自行车和前面车筐里的两个输液瓶也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的眼睛就那样追随着她,像一群目光被线牢牢牵住的木偶,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门诊楼后面。然后,大家像从梦中猛然醒来一般,再也没有打牌的兴致,喊叫着各自飞奔回家。那就是我第一次看到何丽本人。 八十年代,小城里有几个美人脱颖而出,就像高跟鞋、牛仔裤、乔其纱上衣、山口百惠、流行歌曲等诸多新事物脱颖而出一样,而何丽是其中最有名的。我想,我们在医院的树下打牌、看见她的那年,她可能只有十几岁。但也许因为我当时年纪小,所以在我最初的印象里,她已经是个年轻女人。往后,我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听不同的人谈起过她,谈发生在她身上的那些事、追求过她的那些男人……这些小城里人们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在我听来都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而无论这些事是悲是喜,是否被描述得庸俗、肮脏、轻率,都没有损伤这个年轻女人留给我的初次印象。真正的美人身上是有光的。我想,在那个傍晚,我被这种光照到了。 1 当初,西城只有三条主要街道,一条南北大街和两条平行的东西街。靠北边这条东西街和南北大街交叉的十字街一带是县城中心。交叉口有家国营饭店,饭店包括一个餐厅,设在一栋两层水泥小楼里,供应炒菜;还有一个搭在路边的黄色帆布大棚,卖胡辣汤、小米粥、炸油条、糖糕、菜角等小吃。在当地人眼里,去两层楼的餐厅吃饭就意味着最奢侈的生活水平。从这家国营饭店沿东西街往西去一点儿,是一家国营清真食堂,叫回民食堂,供应羊肉烩面和清真小菜。如果往东走,走不久则会看到三个高耸的冒着浓烟的水泥烟囱,那就是小城里最大的企业化肥厂。三条街中,南北大街才称得上“大街”的称号,因为最热闹,其繁华地段主要在十字街以南,可以说,这半条街主导着小城的文化和商业生活。从十字街口沿南北大街 稍向南走,路西是当地最大的国营商场百货大楼,它有四层楼,在八十年代初就是县城里的大厦和地标。再往南去,紧挨着百货大楼的是人民影院,那时不仅放映新国产片,如《甜蜜的事业》《大桥下面》,也放映译制片《罗马假日》等,那里是全县人民的娱乐胜地。影院对面就是县文化馆。再往南走,两边都是国营零售商店,叫“门市部”,有盐业公司门市部、医药公司门市部、五金门市部、食品公司门市部……最后,在南边那条东西街和南北大街交叉的路口左侧,矗立着一座模仿人民大会堂造型的带廊柱的灰色水泥建筑,样子相当庄严宏伟,叫人民大礼堂。它是县城的剧院和政府会场。从礼堂再往南,就是县委和县政府等机关大院。 P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