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铜不再(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少青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青铜不再》收录了作者十多年来围绕中原历史文化,特别是豫东历史与文化所写的随笔文章。作者根据寓居的豫东平原生发的历史思考写就,分为“忘机会古”“风追师友”“世象正义”“宿墨新润”四个部分,分别有关文史、心绪、师友等,视野开阔,识见独特,行文洒脱。 作者简介 王少青,生于1967年2月,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文博副研究员职称,历史文化学者。专著《诗经陈风评析》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并获第七届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作品特等奖。主编《周口文博丛书》(全三卷)、《旷原碣风—豫东碑刻集萃》(全十卷)相继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3年起应邀在《中国文物报》开设“文博随笔”专栏,在《周口日报》开设“忘机会古”专栏,刊发历史文化随笔20多篇。 目录 序 在大视野下形成识见 忘机会古 修陵修风与修心 阳春面与乱炖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陈风》的失忆 深处弦歌 青铜不再 焰火张楚 江湖夜雨十年灯 了无血性的血色 怀才的遇与不遇 辉煌尽处的悲凉 终是过客 湖光供养 寿圣:佛塔的儒影 衡门之下的诗意栖息 “胡为乎株林?” 余玠之守与王立之降 风追师友 知耳之作 醉守瓦砚作生涯 寻求别样的生存姿态 驿者 存在与延续构成新的历史 得好书读如入名山 一花一世界 最是风雨两般秋 道不自器 天地与立 风骨的遗民 贤者澄怀味象 “四名”以致无限 因其深厚 故能广博 执大象,以御风而行 世象正义 人文首先是一种精神 修文好古 览史知变 争之有道,切莫因争害实 让城市的灵魂更有趣 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诚明不易 谁知伪言巧似簧 宿墨新润 全球华人公祭太昊伏羲始祖文 苏子读书台重修记 伏羲碑林记 何仰羲双馨碑记 钟晨先生墓碑记 后记 再版后记 序言 近一年多来,相继在《 中国文物报》上读了王少青 同志的“文博随笔”系列文章 。这些文章围绕历史文化, 特别是中原历史文化的某一 人物、某一典籍、某一事件 、某一遗迹,引发随想,阐 释了一些有见地的史学观点 ,展示了充实健康的人生态 度。 治史与文博研究,无论 内涵还是源流,都是分不开 的,有点近似于“道”与“器” 的关系,是互为存在、互为 支撑的。这就需要我们注重 在历史大背景下审视一事一 物,在具体事物中梳理历史 的脉络,准确界定和把握历 史的现实影响力,扬其活力 ,抑其惰性,科学地强化其 积极意义。 所谓历史大背景,是个 多维的空间,存在着远与近 、虚与实、物质与意识、时 间与空间等多重交错。 衡量我们历史文化研究 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一个 要看其是不是具备了开阔的 视野,是不是看到了历史时 空中各个维度的存在、变化 与关联,是不是把视野所及 的东西有机地运用到推理判 断之中;另一个就是,能不 能在事物的表面呈现,甚至 是尚未呈现之际,看到其真 实的面目,能不能在众说纷 纭,甚至是前人定论之下, 形成自己有新意、有价值的 见解。 所以说,历史文化研究 ,要在视野,贵乎识见。其 实任何学科领域的研究莫不 如此,世间道理是一致的。 少青同志这些文章,给 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就 是开阔的视野。时时立体地 审视事物,超越于这一事物 的年代、地域、类型、价值 判断之上,把有说服力的东 西信手拈来,严谨使用,摆 脱平面考据的机械枯燥,增 强了史学类文章的张力,使 要说的事情更加明白,要讲 的道理越发清楚,反映出作 者的文化积累和融会贯通能 力。 其次是独特的识见。借 古在于开今,研究历史是为 了从中受到更多的启发。少 青同志的文章,无论是通篇 立论的观点,还是行文中不 经意的流露,都有很多独到 的见解,是自己思考感悟的 东西。有史识,有真言,不 因袭,不乖僻。 其三是行文的洒脱而凝 重。这些文章既谈学术也抒 情感,着笔纵横率意,看似 无拘无章,实则有内在的逻 辑和章法。如果从文字的深 沉精致来论,应当归类于散 文杂文体裁;如果从立论的 鲜明、论证的严谨和论据的 翔实来看,则是学术色彩很 浓的论文,可以说是论文、 散文、杂文的综合。这种综 合又赋予文字很强的表现力 ,与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相映 衬,形成了凝重的色调,读 过之后有种沉郁的感觉。 从事历史与文博研究, 不仅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 枯燥,还要有社会责任担当 意识。我很欣慰于有像少青 同志这样的一大批人,对历 史文博保持着足够的关注和 兴趣,在理论上不断有所建 树的同时,也在全社会倡行 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精神家 园的守望。这也正是科学历 史观的要义之一。 那天少青同志来访,谈 得很投缘,可以感知到他的 正直和睿智,我们有种忘年 的意味。我期待着他更多的 学术成就。 导语 本书的这些文章代表着作者对的人生感悟。书中围绕着历史文化,特别是中原历史文化的某一人物、某一典籍、某一事件、某一遗迹,引发随想,阐释了一些有见地的史学观点,见微知著的美文用对生活的观察书写生命的坚忍与温暖,展示了充实健康的人生态度。 后记 《青铜不再》2015年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 版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认 可,认为文字中表现出的历 史观、文化观有启发意义。 随着时间推移,有人建议我 再版,以扩大读者面。 于是,我对原有文字做 了些修改,说得更准确,更 便于阅读。对文章做了些增 删,以体现不同时期文章间 大观点的清晰和一致。根据 所分四个篇章的文字风格, 作了些结构上的调整。“羁 逸两由”篇不再保留,将其 中感物抒怀的文字,调人“ 风追师友”篇,将其中及新 列人的辩理识义的文字,归 人新增加的“世象正义”篇, 以强化“菜系”特色的不同。 八年过去了,偶尔写些 东西,仍然是在落实任务。 但愿下一个八年,自己能有 闲适的心情,打些文字主动 仗。 精彩页 修陵修风与修心 陵,《辞海》解释为帝王的坟墓。《水经注·渭水》中称:“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可见陵的原意,就是对于坟墓最高规格的专用称谓。 按照这一解释,位于淮阳县城北古蔡河之阳的太昊陵,无论是就其主人的生活年代论,还是功绩地位论,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陵”。 因为要祭祀,要彰显墓主人的功德,要教化社会,所以要有仪式和场所,慢慢地,坟墓前的享配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就建成了庙。古时的宗庙都有陵和庙两部分,前面是庙,后面是陵,合称“陵庙”,或简称“陵”或“庙”。 今天的太昊陵,就是一处占地八百多亩的宏大建筑群,殿宇巍巍,柏木森森,人潮涌动,香火旺盛。无论是从建筑格局气象论,还是从文化民俗影响论,也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陵”。 如同罗马不是一天修建成的,太昊陵也不是一天修建成的。 今天很多研究者都沿袭了太昊陵“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 周王朝兴礼制,提倡以礼治天下。虽然到了春秋时,已渐显礼崩乐坏之势,但陈国处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之地,将天神之祭与人神之祭相融合,为伏羲氏建起陵墓以享牺牲,却也合俗合情。 秦时始兴在陵墓前建寝庙,汉代沿袭了这一模式并发扬光大。尤其是“独尊儒术”之后,礼制复兴。西汉元帝、成帝时,国家出钱修建的各类祠庙就达八百多所。 开一代史风与文风的司马迁,按照于史有据、于物有证的逻辑,让《史记》开篇于黄帝,但他又实在割舍不下“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借助于《太史公自序》讲出:“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这说明汉代时,伏羲氏的传说影响很大,人们透过这些传说,把追寻文明源头的目光聚焦于伏羲氏。 大汉王朝八百多个音符的祠庙交响曲,伏羲祠必定是其中的华彩乐章。 其后千余年,太昊陵沧桑几何?已没有明确记载,但从零零星星,诸如唐太宗颁诏“禁民刍牧”、周世宗“禁民樵采耕犁”等史料中,还可琢磨出太昊陵如何的衰容新妆、花事更迭。 宋朝初立,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赵匡胤,面对山河与民风一片凋敝不堪的社会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文治天下的举措,其中重要一项,就是修葺一些广有影响,却因“兵兴以来,日不暇给,有司废职”而几近颓废的陵庙。太昊陵首当其冲在赵匡胤亲自撰写的《修陵奉祀诏》中被提了出来。其后的宋真宗赵恒,更是四次下诏重修或扩建太昊陵,这位皇二代的文化水平已非其父辈可比,也更清楚文治天下的关键点是什么。 明太祖朱元璋可算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朴素的一位皇帝,或是为了掩饰这种朴素带给他的难堪,或是为了接续元统治期间几近割断的中原文化,或是为了重振伦理纲常,朱元璋即位不久,就连颁数道诏书,重建太昊陵庙,规范祭祀形式,扩大祭祀影响,直接推动了太昊陵走向历史上的规模极致。 到这里可以看出,之前太昊陵历次整修的倡导发起者,都是“天下一人”的皇帝,修与祭,都是形成全国影响的,都是有强烈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意义在里面的。 修陵是手段,倡行教化、引领风尚才是目的。修陵之旨,原在修风,唯其礼义通行、世风敦朴、天下归心,方能江山永固。皇帝的如意算盘确是很精明的。 但自此以后,修陵的路数却转了弯。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