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精)/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萧净宇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从俄罗斯文学经典文本分析入手,通过考察“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之间的关系,探索“聚和性”在俄罗斯文学经典中的表现形式、生成机制和在构建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形象中的积极作用。 目录 第一编 综合编 第一章 19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中“聚和性”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同构 第一节 对人文传统的关注与承袭:同构的内涵与实质 第二节 对人性的书写与评判:同构的方法与路径 第三节 文化自觉:同构的精神根基 第四节 “弥赛亚”:同构的精神诉求 第二章 “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中的怪诞现实主义 第一节 “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中怪诞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中怪诞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中怪诞现实主义的根本源泉 第三章 俄罗斯文学经典中哥萨克主题创作与“聚和性”意识 第一节 “战神”形象:英雄主义与爱国精神的化身 第二节 悲剧情结:对人性的叩问与对和平的呼唤 第三节 生态意识:“万物统一”的诉求 第二编 专题编 第四章 普希金:创作中的“聚和性”意识 第一节 民族性与超民族性的统一 第二节 “博爱”精神 第三节 “官方人民性” 第五章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艺术构造的“聚和性” 第一节 个性与精神:“三位一体”的艺术同一 第二节 善恶与救赎:人神合一的形象塑造 第三节 宿命与自由:体验式的叙述结构 第六章 果戈理:“聚和性”与作家的创作理念 第一节 “聚和性”——果戈理创作中的“博爱”之根 第二节 “聚和性”——果戈理笔下通向灵魂复活的“天梯” 第三节 “聚和性”——果戈理创作中“含泪之笑”的美学之源 第七章 屠格涅夫:社会转型时期人物形象的“聚和性” 第一节 另类“多余人”:秉持现代理性主义抑或回归人文传统? 第二节 “新女性”形象及其伦理取向 第三节 “他者”形象与“救赎”情怀 第八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艺术与对话思想的“聚和性” 第一节 “二律背反”中的精神救赎 第二节 现实空间中思想的“聚和” 第三节 “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的“复调” 第九章 列夫·托尔斯泰:“聚和性”——创作的灵魂 第一节 巴赫金视阈中的托尔斯泰 第二节 “聚和性”之于托尔斯泰 第三节 托尔斯泰笔下的“聚和性”精神 第十章 列斯科夫:《大堂神父》中“聚和性”精神的“弥赛亚”艺术表达方式 第一节 构建想象空间:一幅幅俄罗斯外省的风景画 第二节 “三位一体”的形象塑造:性格迥异的神父群像 第三节 内心的叩问:《蓝皮历书》中的自我救赎 第十一章 契诃夫:民族文化定型机制与“聚和性”——以《套中人》为例 第一节 文化定型:概念界定与内涵特征 第二节 民族文化定型与文学文本 第三节 《套中人》中民族文化定型机制与“聚和性” 第十二章 布尔加科夫:三重时空中的玛格丽特 第一节 现实时空中的永恒女性气质 第二节 神性时空中的“索菲亚”化身 第三节 魔幻时空中的“圣魔同体”形象 第十三章 纳博科夫:游戏与神性——《斩首之邀》的审美精神探索 第一节 《斩首之邀》——神性游戏的文学践行 第二节 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主观现实论的宗教显现 第三节 艺术创作——审美游戏的宗教皈依 第四节 爱的审美——创作灵知的宗教顿悟 参考文献 附录 俄苏经典作家、评论家简介 后记 序言 为何是“聚和性”?——关 于“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 典 “为何是‘聚和性’?”这一 问题的提出旨在厘清两个方 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关于 为何本书对俄文词“соборн сть”的汉译取了“聚和性”的 表述而非其他;第二个,是 关于本书为何聚焦于“聚和 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的关 系。 对于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需要考察“соборнсть”一 词的词源及其分别在脱离语 境时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语 境中的具体含义;而对于第 二个方面的问题,除了有必 要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还 需对本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做出相关说明。 一、作为俄罗斯东正教 文化术语的“聚和性” 从词源上看,“聚和性( соборнсть)”一词的词 根“c060p”具有“聚会”“教堂 ”“教会”“聚集”之意。在脱 离语境的情况下,该词的释 义可以在不少词典或百科全 书中找到,大都与其词根同 义,具有“统一性”、“不可 分性”“人民性”“共通性”“联 合性”的意思。在乌沙科夫 (Д.Н.Ушаков)主编的《 俄语详解词典》中,该词被 解释为“对某事的公众性的 、社会性的参与和讨论”。 在奥仁科夫(С.И.Ожегов )主编的《俄语详解辞典》 中,“соборнсть”是指“许多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的精神 上的共通性”,这与耶甫根 尼耶娃(В.П.Евгенъева) 主编的《俄语词典》对它的 解释相似,即将之理解为一 种“在聚会(人民代表集会 )上共同讨论和解决最重要 的国家问题的原则和许多共 同生活的人的精神上的同一 ”。在《俄罗斯文化百科辞 典》中,“соборнсть”代表“ 完整性、内部丰盈和多数, 是由爱的力量聚合成的自由 和有限的统一”。在这个意 义上看,“соборнсть”完全 可以被译为“聚合性”。它强 调的是一种“集合”“聚集”“ 共通性”和人们精神上的“同 一”。 然而,“聚和性”一词作 为俄罗斯东正教文化术语是 在19世纪中期才产生的。著 名俄罗斯白银时代思想家、 19世纪斯拉夫派领袖霍米亚 科夫(А.С.Хомяков,1804 -1860)以其著名论著《教 会只有一个》,最先在俄国 历史上赋予了“聚和性”这一 概念以哲学内涵,使之上升 到认识东正教文化的理论高 度,从而成为分析俄罗斯东 正教文化的最重要的方法论 工具。 经过彼得大帝时代的改 革,在俄国历史上曾经掀起 过一场始于17世纪并在18 世纪空前高涨起来的脱离教 会的运动。这场运动导致了 俄国社会文化特征的裂变, 加剧了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 对垒。整个俄罗斯文化面临 着何去何从的严峻局面。但 是,尽管脱离教会的世俗化 之风愈演愈烈,我们仍然可 以在18世纪的俄国知识精英 中看到对传统宗教世界观的 回归。这一回归也许是由于 受到以下三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传统的东正教文化; 第二,世俗的人道主义美学 思潮和宗教共济会思潮;第 三,当时在俄国知识精英阶 层中展开的启蒙运动。到了 19世纪,许多俄国文学家和 哲学家,如普希金、果戈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克萨 科夫、基里耶夫斯基、索洛 维约夫等,就更为坚定地提 出了回归宗教世界观的思想 。可以说,在19世纪俄罗斯 文学经典中,东正教精神已 经成为了作家创作的灵魂。 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 初,在此基础上,当代俄罗 斯东正教神学及其文化形成 并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俄 罗斯白银时代最为重要的思 潮之一。这一思潮不仅深深 融入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之中 ,而且成为文学批评及其理 论的重要支撑。 ……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 俄罗斯经典文学中“聚和性” 问题的研究与俄罗斯学界对 此问题的研究大体上是同步 的。这主要是基于研究素材 主要来源于俄罗斯学界的事 实。此外,“聚和性”概念类 似于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这种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历 史上是按照中国传统价值观 发展起来的,因此很容易被 我们接受。但另一方面,我 国学者的研究比俄罗斯学者 的研究更具客观性,因为作 为没有东正教信仰的学者, 我们可以从更客观的角度进 行考察,并且在这一方面可 以避免诸如莫斯科神学院教 授杜纳耶夫(М.М.Дунаев )这类激进派东正教学者, 在研究上感情用事。然而, 由于中俄两国在不同的社会 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生活差异 ,中国学者在理解和阐释俄 罗斯文学经典中的“聚和性” 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 偏颇。 本书作为张杰教授主持 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 目《东正教与俄罗斯研究》 的子课题——《“聚和性”与 俄罗斯文学经典》的研究成 果,旨在从俄罗斯文学经典 文本分析入手,通过考察“ 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 之间的关系,探索“聚和性” 在俄罗斯文学经典中的表现 形式、生成机制和构建俄罗 斯民族和国家形象中的积极 作用。为此,本研究立足于 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文史哲 相结合的方法,在历史的发 展过程中来研究“聚和性”与 俄罗斯文学经典之关系,主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