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诚如利希滕贝格所言,“我们整个历史仅仅是醒着的人的历史”,甚少有人研究夜晚。然而,古代的夜晚真是漆黑一片吗?古人又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呢? 作为“夜间考古学”领域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文集,本书为我们呈现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书中阐述了古人的就寝方式,夜间仪式与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与建筑、夜间生产活动、神话故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带领我们进入古代世界的“夜之国度”,点亮了一直被学者忽视的那片暗夜。 目录 插图表格前言 序 第一部分:引论 第一章 夜间考古学引论 第二部分:夜景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晚期夜间的声景和情感共鸣 第三章 玛雅古典时期的夜晚:洪都拉斯科潘遗址和萨尔瓦多塞伦遗址 第四章 夜晚是不同的:古代亚利桑那的感官景观和环境赋使 第五章 “油灯很伤心”:科罗拉多—新墨西哥边境地区的夜晚、社区和回忆 第三部分:夜空 第六章 安第斯山脉的夜空和早期城市化:形成时期和蒂瓦纳科时期的的喀喀湖盆地南部的建筑与仪式 第七章 白昼的夜:对比古代和当代玛雅与印度文明对日全食的反应 第八章 在夜海中:古代波利尼西亚与黑暗 第四部分:夜间仪式和意识形态 第九章 夜月仪式:黑暗和烦冗的仪式对智利马普切参与仪式者的影响 第十章 夜晚主宰永恒之处:古代玛雅的暗夜和深邃时间 第十一章 翡翠山遗址、密西西比的女性和月亮 第五部分:点亮暗夜 第十二章 西方的惊人秘密:埃及新王国时期人工照明的转型 第十三章 点燃午夜的灯油:中世纪早期维京油灯的考古学实验 第六部分:夜间活动 第十四章 工程成就和后果:夜间工人和印度文明 第十五章 全罗马都在我卧榻之侧:罗马帝国的夜间生活 第十六章 绿洲中的午夜:阿曼古往今来的农业活动 第十七章 流动的空间和流动的物体: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夜间物质文化,以非洲南部的铁器时代为例 第十八章 夜晚带来的自由:18 世纪和 19 世纪巴哈马种植园中奴隶的隐私和文化创造力 第七部分:总结夜晚 后记:通往更富有想象力的考古学的一扇传送门 作者介绍 序言 前 言 杰瑞·D.摩尔 ……上帝称暗为夜 ——《创世记》1:5 对于《古人之夜》这本书来说,最令人惊讶的事实 就是此前从未有人撰写过此类题材。也许我们不必感到 惊讶。正如18世纪的科学家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 滕贝格(GeorgChristophLichtenberg)所说,“我们整 个历史仅仅是醒着的人的历史”(Ekirch2005:262), 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历史学家都忽略了夜间 文化 (Dewdney2004;Ekirch2005;Galinieretal.2010;Palm er2000)。本书中的文章作为“先头部队”,进入了人 类学家兼随笔作家洛伦?艾斯利(LorenEiseley1971)所 提到的“夜之国度”。这项研究的目标并不单一,本书 接下来的文章也不能被简化成枯燥而同质的主题。恰恰 相反,读者会读到和夜间考古学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提问 以及可以交叉互补的探讨。 在前言中,笔者意在重点介绍本书中常见的一些主 题。这些主题反映了多种多样并且引人入胜的前沿学术 探讨,从照明技术、观察日月对创造文化景观的重要性 、复杂夜间本体论(ontology)的存在,到特定的能力、 罪过,以及与黑暗相关的各种含义。在讨论本书中的各 个主题之前,笔者想借助总结前人对于两个不同社会的 夜晚文化的研究——卡拉哈里(Kalahari)的朱/霍安西 人(Ju/’hoansi[Wiessner2014])和古典时代晚期到中 世纪时期欧洲的修士(Helms2004),来向读者传达一下 夜间考古学的内容。这两个案例研究可以体现本书中的 众多特定主题。这些主题笔者将在后面讨论。 帕莉?维斯那(PollyWiessner2014)对居住在纳米 比亚东北部和波兹瓦纳西北部的朱/霍安西人白天与夜 间的对话进行了有趣的对比研究。1974年,维斯那记录 了174段对话和讨论中的信息,每一段的时长都有20至 30分钟,且涉及至少5个成年人。2011至2013年的追加 采访和录音补充了这些信息(Wiessner2014:14028)。 20世纪70年代,尽管朱/霍安西人已经开始在永久性村 庄定居,并参与到包括打工、手工艺品销售、农业,以 及申领政府养老金在内的混合经济活动之中,朱/霍安 西人在当时仍然是“流动人口”。朱/霍安西人白天的 谈话内容由三个“C”主导:“批评(criticism)、抱怨 (complaint)和冲突 (conflict)”(Wiessner2014:14029)。“口头批评、 抱怨和冲突(CCC)是生活的调味剂,让朱/霍安西人可以 在一起生活;如果不能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人们就起身 离开。”(Wiessner2014:14029)有趣的是,绝大多数 的“CCC”交流都是在相关当事人之间直接进行的,并 不是在背后抱怨人,除非是针对某些“大人物”,因为 这些人惜字如金的口语表达是“每个人的笑 料”(Wiessner2014:14029)。有两次,白天的抱怨升 级成了用有毒箭头进行的死亡威胁,不过当事人都受到 了控制。 然而,朱/霍安西人夜间谈话的语气和主题都与日 间不同:对话中80%以上都是在讲故事。维斯那观察到 :“晚餐后,天黑了下来,白天恶劣的情绪变得柔和, 兴致勃勃的人们聚拢在炉火旁交谈,奏乐或跳舞……当 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被抛到脑后时,对话的重心也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Wiessner2014:14029)讲故事的男 男女女详细叙述“控制着这个几乎没有正式教育的小规 模社会中整个机构运作”的传说:关于婚姻的故事;朱 /霍安西人和周边群体,有时甚至是相距数百公里之外 的伙伴之间的非食品物品互换(也被称为hxaro交换); 以及在昏睡治疗师手下体验的超自然世界之旅。熟练的 讲故事的人能让他们的“听众震惊得张口结舌,几欲哭 泣,或者笑得满地打滚;听众们的情绪被调整到了相似 的情感波长”(Wiessner2014:14029)。 在另一篇同样精彩,但是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文章 里,玛丽?赫姆斯\t(MaryHelms2004)探讨了古典时代晚 期到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基督教修士们在夜间的活动。赫 姆斯着重研究了住院修士类修道院:“在这里,大师和 门徒住在一个类似村庄或者社区类型的封闭环境中。” (Helms2004:177)这些遍布欧洲的围墙社区以宗教秩序 为基础,安置了成千上万的男女。他们拒绝了尘世的混 乱,并有意识地远离撒旦和肉体的诱惑 (Moore2012:132-134)。赫姆斯写道:“对于修士而言 ,从其定义上来说,他们放弃了白天凡尘俗世的肤浅事 物,而夜晚精神方面的属性对他们有特别的吸引力。夜 晚给人以深沉的寂静与安宁,人的思想更容易沉浸到超 自然的神秘中去。”暗夜包裹了祈祷仪式,包括在晚上 举行的日课,也被称为午夜祷(nocturns)。例如,本笃 会修士在一间只点着一根蜡烛的公共休息室内和衣而睡 ,起床后整晚会在漆黑一片的教堂内吟唱赞美诗 (Helms2004:183)。 午夜祷的重要性以每晚仪式上吟唱的赞美诗数量为 指标进行衡量。记录5世纪时日课的文件指出,一个冬 夜里,午夜祷需要咏唱多达18首赞美诗;到了6世纪的 时候,在冬日的周六和周日的守夜中,这个数字升到了 令人咂舌的99首。这是个让人精疲力竭的活动。修士们 只能睡5到7个小时(取决于不同季节夜晚的长度),然后 在凌晨2点起床咏唱整晚,在精 导语 本书为关于人类夜间生活的考古论文汇集,属于本书中所称的“夜间考古学”这一主题领域的开创性集中研究。夜晚是人类从古至今存续的一个重要领域,书中收录的各章引导读者探索人类在夜晚的各种复杂的含义、行为和联系,涉及的研究方式多样,主题各异,所观照的文明和地区丰富而广泛。20多位北美考古学家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从“夜晚”这一视角入手,将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考古学功夫相结合,着重从家庭考古学、平民考古学、景观考古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古人之夜”的新的观点,对古代人类夜间生活情景有了更具兼容性、探索性和开拓性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