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科伦拜因案/译文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戴夫·库伦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纪实作品,是记者戴夫·库伦对1999年发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科伦拜因高中的案件的调查和反思。两个不满18岁的少年携带枪支和爆炸物进入校园,造成13人死亡,24人受伤,最后双双自杀,引发美国社会的极大震惊。作者是最早到达现场的记者之一,并在此后花了10年时间从FBI和警方、法庭那里查询相关档案文件,走访幸存者以及办案警察、心理专家等,驳斥了一些误解,也证实和提供了一些细节。在还原饱受精神问题困扰的孩子演变成凶手的过程的同时,呈现了幸存者的痛苦挣扎和自强不息。案件发人深省,作者也指出,青少年精神问题、枪支管理、人生信仰等问题应引起美国社会和教育界的反思。 作者简介 戴夫·库伦,新闻记者、作家,《纽约时报》《名利场》《伦敦时报》《新共和》《新闻周刊》《卫报》《华盛顿邮报》及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撰稿人,《今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周日早新闻等电视新闻节目的客座嘉宾。获得过埃德加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并多次荣获写作奖、媒体奖、新闻学会奖。科伦拜因案最权威的调查者和报道者。 目录 作者说明 第一部分 “有女性中枪” 1.D先生 2.“不羁少年” 3.春天 4.“动感保龄球” 5.两个科伦拜因人 6.他的未来 7.狂热的教堂 8.人最密的时候 9.爸爸们 10.审判日 11.有女性中枪 12.警戒线 13.“1失血而死” 14.人质对峙 15.第一种假设 16.窗边的男孩 17.治安官 18.最后一班校车 19.抽空 第二部分 之后和之前 20.茫然 21.最初的记忆 22.急于收场 23.天才男孩 24.需要帮助的时候 25.三人组 26.救援已在路上 27.黑色 28.媒体之罪 29.执行任务 30.告诉我们为什么 第三部分 下行螺旋 31.探索者 32.耶稣 耶稣 耶稣 33.再见 34.完美的有袋动物 35.逮捕 36.阴谋论 37.背叛 38.殉道者 39.上帝之书 第四部分 拿回学校 40.精神病态 41.家长团 42.转处计划 43.这是谁的悲剧 44.炸弹难做 45.余震 46.枪 47.诉讼 第五部分 审判日 48.上帝的情感 49.准备就绪 50.地下室录像带 51.两个障碍 52.平静 53.在受伤之地 后记 “宽恕” 终曲世界末日梦 时间线:枪击案之前 致谢 参考文献 给阅读小组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 序言 本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 来自录音带或录像带,或 在笔记本和日记上同时做 的记录——有枪击案前凶手 留下的,也有枪击案发生 以后调查人员、记者和研 究人员记录下的。更多的 内容通过幸存者的记忆得 以重建或充实。引号中的 所有内容要么被录在磁带 上,由我或当时的其他记 者或警方调查人员记录下 来,发表于官方文件中; 要么是在随意交谈时,来 自一名或多名说话人经过 高度确认的回忆。如果说 话者对措辞不太确定,我 就用斜体字标示。我在没 有插人省略号的情况下简 化了一些对话,并纠正了 一些语法错误。没有哪段 对话是编造出来的。 上述原则也适用于对凶 手之语的引述,他们为自 己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影 像资料。本书在此原样呈 现了他们的文字,完整地 保留了他们绝大部分的个 人习性。 本书中表明他们想法的 段落主要来自他们的日记 和录像。我采用了大量确 凿的资料,包括学校作业 ,与朋友、家人和老师的 谈话,关键人物保存的日 记,以及谋杀案发生前收 集的大量警方记录,尤其 是他们的心理辅导疗程的 概要。我在作品中经常一 字不差地援引杀手日记中 的想法,没有另加引号。 其他的个人感受有总结也 有转述,但都是源于日记 。杀手在他们的思想发展 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重大 的缺口。我已经试图在经 年研究此案的犯罪心理学 专家的帮助下来填补这些 缺口。所有关于凶手想法 的判断都是如此得来的。 所有人物都采用了真名 ,只有一个例外:哈丽特 是个化名,指的是迪伦在 日记中痴迷地写到的那个 女孩。为简单起见,文中 没有一一列出次要人物的 名字。他们的名字均出现 在脚注的网上扩充版中。 此次杀戮事件的所有时 间均遵循杰弗逊县治安官 的报告。然而,一些受害 者的家人认为,袭击开始 的时间要往后推几分钟。 这里使用的时间表是一个 近似值,相对而言还是准 确的。 我作为一名记者,从枪 击案发生当天的中午前后 开始广泛地参与报道了这 一事件。这里所叙述的情 节是我同期报道与9年研究 的结合。其中包括对大多 数主要人物的数百次采访 ,查阅了超过25000页的警 方证据,无数个小时的录 像带和录音带,以及我认 为可靠的其他记者的大量 报道。 为免将我本人关联到故 事中,我通常用第三人称 来指代媒体。但在刚刚开 始报道这个故事的时候, 媒体犯下了大错,几乎所 有人都把关键因素搞错了 ,我本人也难辞其咎。我 希望这本书能够有助于厘 清这个故事。 2010年修订版的增编 在本书出版后的一年里 ,我听到的最常见的问题 之一是“为什么没有照片?” 。虽然我从一开始就不希 望把它们纳入书中,但我 花了很长时间对读者说明 ,才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么 做。归根结底,照片捕捉 的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一个 瞬间。我希望把这些人作 为复杂的个体鲜活地展现 出来:充满希望的、阴郁 的、焦虑的、俏皮的、狡 猾的等等。在我看来,那 些报道中的照片破坏了这 一点。所以我们没有采用 任何照片。不过,所有主 要人物的照片都可以在网 上找到,我在我的网站 davecullen.com上收集了各 种照片,并提供了更多的 链接。 另外,我遵从读者的要 求,提供了一张方位图以 及杀手日记中的几页。附 录中包括了一张学校及其 周边环境的详细示意图, 以及两个男孩的数页日记 。 2016年修订版增编 表演型谋杀(spectacle murders)的阴影继续困扰 着我们。我给这个故事的 尾声写了一篇新的文章, 关于埃里克和迪伦创建的 校园枪击案样板,以及以 他们的名义重构的错误脚 本。我加入了我从自己的 角度对持续的余波进行的 一些个人反思,也加入了 让我敬佩的一些幸存者的 观点。 在本书的主体部分,我 纠正了几个打字错误和两 个事实性错误—一我很抱歉 犯了这些错误。我把一段 关于钓鱼的回忆错误地归 为埃里克的,实际上是迪 伦写的,这一点在2000年 版中得到了纠正。我还误 信了布伦达·帕克的话,她 告诉调查人员她曾与埃里 克有过“亲密关系”。她的证 词已经被证明是可疑的, 我本该更加怀疑。看起来 埃里克死时还是处男。我 删除了与布伦达有关的段 落,约有300字。 我还在附录中添加了读 者要求的更多材料:杀手 所写文字的更多扫描图, 以及我为“《科伦拜因教师 指南》”所做的样本页。更 多的扫描文件以及完整的 教师指南可以在 davecullen.com 下载。对 于阅读电子书的读者,请 注意:由于书末附有大量 的补充材料,本书将在你 的阅读计数达到100%之前 结束。 导语 本书是关于科伦拜因案最权威、最翔实的调查作品。书中有两位肇事青少年的日记、作业,为血腥行动做的计划,及作案工具、行动手势的设计图等。本案中的两位青少年有反社会人格,作者请教了FBI专家,在书后为教师和青少年阅读和讨论此书列出了建议。 后记 “宽恕”① 10年后;琳达·毛瑟在牙 科椅子上情绪失控。她以 一种脆弱的姿势躺着,紧 紧抓住扶手,下巴往前伸 。检查灯刺眼,她不禁闭 上了眼睛。牙医用牙周探 针在琳达的牙龈周边戳来 戳去,打趣地给每颗牙齿 打分。全都不乐观。琳达 一直没有把家庭保健计划 放在心上。又搞砸了。 琳达很想哭。在科伦拜 因事件后的这些年里,她 一直把眼泪往肚里咽。这 一次她泪如泉涌。她的嘴 颤抖着,仪器被拉开。她 哭诉道:“我的孩子死了! 对不起,我只是不想用牙 线清洁。” 牙医说:“哦,你孩子最 近去世的吗?” 琳达回敬道:“要是你的 孩子死了,你永远会觉得 是最近。” 事后她感到内疚。她承 认:“我有时会反应过度。” 但她非常反感那些人。自 以为是的人,麻木不仁、 健忘的人,他们无法理解 她的痛苦有多深,也无法 理解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 时间才能卸下痛苦。 最重要的是,琳达讨厌 时间期限。是谁设计的? 谁规定了眼泪什么时候不 再流?她不知道,但有一 个“合理的”悲伤期限,而她 已经严重超限。琳达觉得 她的悲伤没有尽头,或者 说看不到那些拐弯抹角噎 人的话什么时候会停。 2009年1月,当琳达·毛 瑟准备迎接十周年纪念日 的时候,她开始写博客。 她终于准备公开写下关于 科伦拜因的故事了。用新 的方式来对付那种难以摆 脱的痛苦。改头换面 (Reinvented),这是她为 自己选的网名。 周年纪念令人难以承受 。对很多家庭的打击尤其 大。博客有点用,但作用 不大。6月,她在假期圣经 学校(Vacation Bible School)再次失控。琳达哀 叹那一周特别艰难,一个“ 略带斥责”的老妇人嗤笑道 :“哎,已经10年了呀。” 琳达·毛瑟很生气,她是 这样看的: 琳达对警察、学校以及 她最终放弃的教会都很生 气。警察一再让她失望: 拉上警戒线,任由戴夫·桑 德斯死去,掩盖搜查令的 存在。 斯通治安官简直是个笨 拙的小丑。D先生有不少问 题需要解答,而督学——“ 有一段时间,我有点讨厌 简·哈蒙德②,”她说,“又冷 漠又官僚,出国像家常便 饭。”比起差点让她女儿死 掉的学校教职工,这根本 不算什么。克丽丝蒂·毛瑟 很难接受她哥哥被杀。随 后一群女生开始欺负她。 老师们对此置之不理。克 丽丝蒂出现了自杀倾向。 一个官员拒绝了对她进行 辅导的请求,他们完全低 估了她的创伤。琳达就是 这么看的。这段记忆仍然 让她感到愤怒。 琳达对那些把科伦拜因 事件视为宗教战争的福音 派基督徒感到愤怒,特别 是两位牧师:圣三一基督 教会的比利·埃珀哈特和富 兰克林·格雷厄姆。更不用 提她自己所在的圣弗朗西 斯-卡布里尼教区了。从一 开始,她就感觉到圣弗朗 西斯-卡布里尼教区相当冷 漠。她的牧师对她不理不 睬,只来过一次——与最尊 贵的大主教和“他那可怕的 谄媚者”一起进行了一次短 暂的仪式性访问。这让人 感觉非常敷衍了事。教会 指派了一位老神父来辅导 她,他在头几个月里坚持 要她振作起来。“他非但没 有看到我的痛苦,反而老 想着和我争论。”琳达在教 会找不到理解,找不到同 情。过了大约6年,她离开 了。 瓦琳也从凶手的自我了 断中得到宽慰。“我很高兴 他们自杀了。这对我来说 可能是最好的事情了。”她 曾在法律系统工作过,能 够想象经年的取证、出庭 作证、交叉询问是怎样的 ;律师会把你撕碎,会给 你下套,让你看起来愚蠢 、怨恨或者不诚实。“你知 道不用进行刑事审判能减 轻多少压力吗?我不需要 知道‘为什么’。我知道他们 是随机杀人。我由此感到 安心。”她理解为什么很多 人如此迫切地要知道“为什 么”。她尊重布莱恩·罗尔博 为证据而战。但是,“布莱 恩不可能出庭作证。站在 证人席上的是我们”。 她说:“我们的幸福与成 功是对他们最好的嘲弄, 他们想让我死。我活下来 了。你们已经死了,而我 会幸福地活着。” 宽恕救了瓦琳的命。她 宽恕了,但没有遗忘。记 忆随时随地会被触发,尤 其是她身上遍布的伤疤。 穿衣服、洗澡,甚至低头 看一眼自己的胳膊,一切 都会提醒她。各种情绪袭 来,她并不抗拒。情绪没 法再控制她了。她说:“这 不会再激怒我,它不能破 坏我的心情,也无法操控 我的情绪。” 最重要的是,瓦琳说:“ 10年后,我可以看着镜子 里的自己,却看不到疤痕 。”当然,从字面上讲,她 的眼睛还是会看到,但现 在她不觉得自己伤痕累累 ,也不认为自己被毁容了 。以前她总是别过头去。 现在她不需要了。她释怀 了。 书评(媒体评论) 像卡波特的《冷血》一 样,这部力作透彻地剖析 了这起恐怖事件的来龙去 脉,揭露了骇人的原因。 ——《人物》 精彩页 1.D先生 他告诉他们他爱他们,爱他们每一个人。①他讲话不带稿子,但字斟句酌。弗兰克·迪安杰利斯等着拉拉队花球舞表演完,然后是学业成绩颁奖以及播放学生制作的视频。一个小时的狂欢结束后,这位矮个中年男人大步穿过锃光瓦亮的篮球场,向他的学生们致辞。他并不着急,微笑着走过仪仗队、拉拉队和“不羁少年”(Rebels)标识——标识上方是飘扬的横幅,上面宣告着最近在体育方面取得的佳绩。他面对着木制露天看台上的2000名兴高采烈的高中生,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地看着他。然后他开口告诉他们他们在他心中有多重要。失去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他都会心碎。 一位学校管理者面对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讲话,如此感性相当与众不同。但弗兰克·迪安杰利斯做教练的时间比当校长的时间更长,他真诚地相信最能鼓舞人心的做法是坦诚以对。他当了16年的橄榄球和棒球教练,但他看起来更像个摔跤手:紧实的身体,举止像海军陆战队员,却并不气势汹汹。他试图淡化过去当教练的经历,但举手投足之间总可见端倪。 你可以从他的声音里听出恐惧。他没有刻意掩饰,也没有强忍眼中涌出的泪水。没有人注意到这些。这些孩子能嗅出弄虚作假的气味,以窃笑、小动作和叽叽喳喳的骚动来表达不满。但他们崇拜D先生。他几乎可以对学生畅所欲言,因为他就是这么做的——不退缩,不粉饰,也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1999年4月16日,周五早晨,弗兰克·迪安杰利斯校长是个完全透明的人。 体育馆里的每个学生都明白D先生的意思。离高三/高四的毕业舞会只剩不到36个小时,这意味着他们会喝不少酒,很多人还会开车。给孩子们讲大道理只会让他们翻白眼,所以他讲述了自己人生中经历的三桩悲剧。他的大学好友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丧生。他说:“我还记得当时在候诊室里看着他流血不止,所以别告诉我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他描述了自己青春期的女儿在闺蜜丧生于一场大火之后倒在他怀中的情景。最难熬的一次是召集科伦拜因棒球队的队员,告诉他们,其中一个小伙伴的车失控出事了。他再度哽咽。“我不想再参加一场葬礼了。” 他对他们说:“看看你左边的人,再看看你右边的人。”他叫他们认真观察每一张笑脸,然后闭上眼睛想象其中一张消失了。他要求他们闭上眼睛跟着他重复:“我是科伦拜因高中的一名重要成员。我不是一个人。”说完,他告诉他们,他爱他们,每当他把孩子们如此聚集在一起时,他总是这样做。 “睁开眼睛吧,”他说,“我期待周一早上再次见到每一张灿烂的笑脸。” 他顿了一下,说道:“当你想做一些可能会给你惹麻烦的事情时,要想到我惦记着你呢。我爱你们,但请记住,我希望我们大家在一起。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是……” 他停住了话头。这是给学生的信号。他们跳起来喊道:“科—伦——拜因!” 充满活力、极具煽动力的老师艾沃里·摩尔也跑出来呼喊:“我们是……” “科——伦——拜因!” 声音更加响亮,他们的拳头在空中挥舞。 “我们是……”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