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理论入门(文学与文化理论导论增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英)彼得·巴里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1995年首版,作者彼得·巴里是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英语系教授,自1981年开始,常年教授文学理论课程,他在南安普顿的 LSU 高等教育学院开设的文学理论课是英国教育史上最初为本科生开设的文学理论课,他几乎每年都会在牛津大学雷利学院的文学理论日上一节课。本书是彼得·巴里多年研究和经验的总结,经过三次修订和增补,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理论方面的经典入门教材,累计销量超过35万册,被誉为“在塑造英国和北美的理论教学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从英国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开始,以自由人文主义为开端,指明了英国文学批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两条“轨迹”:一条轨迹可称之为“实用批评”,往往围绕具体作家作品做深入分析,由此产生出“细读”传统;另一条轨迹在方法上更多是理念先行,倾向于思考有关文学的一般问题。之后,以自由人文主义为背景,解读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同性恋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后殖民批评、文体学、叙事学和生态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在文学理论课程和本书中提倡一种“理论阅读结合文本阅读”的模式,选出一些重要问题、例证,或关键性文章,供读者做更细致入微的研读,讲解明晰、例证确凿。“各流派在做什么”板块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各派理论,“读一读,想一想”给读者一些“贴身”经验,去了解何谓文学理论,它又产生出哪些问题,使读者亲身参与其中。最后,作者还列出来了文献选读,供读者做延伸阅读。巴里认为,各派理论并不难懂,只是过往的叙述语言过于艰涩,因此他的讲解通俗易懂,适合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入门级读者阅读。
目录
第四版序言
引 言
关于本书
走近理论
我自己的“盘点”
“理论”之前的理论 
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
自由人文主义的十大准则
文学理论的关键节点:从亚里士多德到利维斯
自由人文主义实践
向“理论”转向
批判理论中反复出现的思想
文献选读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的鸡,自由人文主义的蛋
符号之父索绪尔
结构主义的范围
结构主义批评家在做什么
结构主义批评:实例几则
文献选读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分歧
后结构主义生活于失去中心的星球之上
关于《论文字学》的翻译,兼论“阅读”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实践差异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在做什么
解构批评: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后现代主义 
何谓后现代主义?何谓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哈贝马斯、利奥塔、鲍德里亚
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在做什么
后现代主义批评: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心理分析批评 
导 言
“潜意识”还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式阐释如何运作
弗洛伊德与证据
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批评家在做什么
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批评:实例几则
拉 康
拉康式批评家在做什么
拉康式批评: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与理论的作用
女性主义批评与语言
女性主义批评与心理分析
女性主义批评在做什么
女性主义批评: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酷儿”理论 
导 论
酷儿理论与同性恋女性主义
酷儿理论与自由女性主义
酷儿理论家在做什么
酷儿理论: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马克思主义批评 
马克思主义入门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通论
“列宁派”马克思主义批评
“恩格斯派”马克思主义批评
阿尔都塞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在做什么
马克思主义批评: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新旧历史主义的区别
新历史主义和福柯
新历史主义的优劣
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在做什么
新历史主义:实例一则
文化唯物主义
文化唯物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有什么区别
文化唯物主义批评家在做什么
文化唯物主义: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后殖民批评 
背 景
后殖民阅读
后殖民批评家在做什么
后殖民批评: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文体学 
文体学:理论还是实践?
历史简述:从修辞学,到语文学,到语言学,到文体学,到新文体学
文体学与标准细读有什么区别
文体学的抱负
文体学批评家在做什么
文体学批评:实例一则
注 释
文献选读
 叙事学 
说故事
亚里士多德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
热拉尔·热奈特
“整体的”叙事学
叙事学家在做什么
叙事学: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生态批评 
是生态批评还是绿色环保研究?
文化与自然
把批评反转
人类世与物
生态批评家在做什么
生态批评:实例一则
文献选读
 文学理论史十件大事 
印第安纳大学“文体学会议”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讨会
《解构与批评》的出版
麦克凯比事件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的出版
希利斯·米勒在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年会上的主席演讲
思克莱德大学“书写语言学”会议
保罗·德曼“二战”期间的文章所引起的丑闻
鲍德里亚和《海湾战争从未发生》
索卡尔事件
“理论”之后的理论 
理论的遗产
当下论
实践中的当下论
文献选读一
新审美主义
实践中的新审美主义
文献选读二
认知诗学
实践中的认知诗学
文献选读三
“融通性”与文学研究的“调解”方法
文献选读四
后人类主义
文献选读五
附 录
《椭圆肖像》,爱伦·坡
《拒绝哀悼丧生于伦敦大火的小孩》,狄兰·托马斯
《坠海水手》,威廉·柯珀
延伸阅读
致 谢
索 引
序言
第四版序言
几年前,我就文学理论教学开设了一个讲座,讲座
上我说:“文学理论教学道路千百条,问题是没有哪条
走得通。”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教师都时常有类似感觉
,能做的无非是想出更好的解释,附上更好的例证。出
版一个新的版本,意味着获得一次新的机会来减少文学
理论教学中的失败。本书初版至今已经过去将近四分之
一个世纪,不言而喻,我自己对理论的看法也发生了转
变,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转变速度与日俱增。这段时
间里,我几乎每年都会在牛津大学雷利学院()的文学
理论日上一节课,将三种到四种理论应用到不同的短篇
文学文本阐释中。关于文学文本阅读和理论阅读,我回
想起了1999年时和8岁的汤姆一起在汉普郡观看新千年
前最后一次日食时的情景。我一直觉得,理论经常使文
本黯然失色,就像月亮的影子在日食中遮住了太阳的光
辉,文本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成为理论的应声虫
。理论证明,文本充满了解构式的死胡同(第3章),
或是上演俄狄浦斯情结(第5章),或是体现阿尔都塞
式压抑结构(第8章)。我所言非虚,至少20世纪八九
十年代理论处于鼎盛期时,情况确实如此。文学文本遭
遇理论,如同被犁刃翻过的田地,留下道道犁痕。结果
总是一样:理论毫无悬念大获全胜,开始一场又一场胜
利游行。
我曾用一首诗来演示理论如何“攻克文本性”,那
是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瓦纳(1904—1967)的一首诗
,名为《犁陇后的人》。诗的最后一节,诗人敦促农夫
继续前行,不要理会可能受到犁刃伤害的野生动物:
忘了虫子的意见吧,
用蹄子和尖耙钉,
因为你要赶马穿过
天地初开的迷雾。
谈到理论时,我要强调的并不是武夫气概十足的理
论“锋芒”,而是不确定性的软风薄雾,也就是卡瓦纳
所说的“天地初开的迷雾”。思想始于迷雾,其起源地
我们也无法确定能否进入。迷雾升起时,也正是包含潜
能时,我们看不见熟悉的地标,心灵处于一种接受状态
约翰济慈称之为“消极才能”(negative capability
)这是良好丰富却又甚少为人所了解的状态。所以,我
一开始就说,理论与文本相遇时,不是以理论之刃信心
满满地重塑文学文本,而是在迷雾中耐心地试探摸索换
句话说,当理论与文本相遇时,结果通常带有很大的不
确定性。我曾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句话就是:“当
不可抗拒的理论力量遇到稳如磐石的文本对象时,总有
一方要让步。”有时,理论的复杂性暴露出文本的局限
性,有时文本的复杂性也暴露出理论的局限性。我足足
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形成上面的想法,顿觉身心为之一
松,眼界打开,眼前的一切皆不同于以往,于是理论
1.0进阶为理论2.0。
理论2.0世界有一个特点:对个别文学文本特殊性
的认识十分敏锐(参阅关于新审美主义的第15章)。文
本没有所谓“精髓”,所有的线条也并非都朝着同一个
可预见的方向延伸。恰恰相反,文本往往包含各种各样
的能量,相互交叉、自相矛盾。杂乱无章,黏着滑动,
这不正是文学的特性吗?理论也一样:理论有趣之处不
在于权威性、确定性和一致性,而在于盲点、切入点、
模糊的边缘,也在于连续不断的重新表述,哪怕前后的
表述自相矛盾。正因为有了这些特质,理论才值得花时
间去阅读、思考、争论、回应,并尝试把它们变成某种
实践。我所说的“实践”是指让事情变得更好。什么事
情?好吧,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对彼此的看法,我们
共同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方式。不少理论和研究方法边界
更加开放,却没有产生多少备受追捧的超级明星,也没
有将文学文本熨烫成服帖于理论的扁平纸片。如今我越
来越珍视这一类理论和方法,这一类理论和方法也是本
书中我推荐和支持的理论和方法。在我看来,理论提出
正确的问题,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就,理论最大的用处是
牢牢抓住我们,不是让我们膜拜皈依,而是让我们百家
争鸣。
第二版 序言
本书的首版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自那以后,
文学理论一直在发展变化。为了体现这些新发展,这次
增加了一个新章节,即“生态批评”,从而也使它成为
同类著作中第一本反映出文学研究之“绿色方向”的图
书。
当然,我个人对于各式各样理论的感受也发生了一
些变化。现在,我尤其觉得结构主义比后结构主义更有
趣。为了反映这种变化,我也新添了关于叙事学的一个
章节。叙事学原本是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非常便于实
践应用,既能发人深省,又给人愉悦之感。除了新增添
的章节,本版同上一版完全一样,仅仅对参考书目进行
了更新。
在阿伯里斯特威斯,我和同事们共同教授数门理论
课程。我们采用所谓“RTRT”模式,即“理论阅读结合
文本阅读”,这种模式原本有27个子栏目,我将其缩减
合并为4个大项。这有点儿类似于列维施特劳斯和托多
罗夫把普洛普的31个叙事功能进行进一步缩减,也显示
出我们还是十分愿意把学习理论所得应用于日常的教学
之中。过去几年中,我和同事们,还有学生们时常就
RTRT模式展开讨论,也尝试
导语
1.本书1995年首版,作者彼得·巴里是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英语系教授,自1981年开始,常年教授文学理论课程,他在南安普顿的LSU高等教育学院开设的文学理论课是英国教育史上最初为本科生开设的文学理论课。
2.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和经验的总结,经过三次修订和增补,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理论方面的经典入门教材,累计销量超过35万册,被誉为“在塑造英国和北美的理论教学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第三版豆瓣近9784人想读,1174人读过,豆瓣评分9.1。
精彩页
引 言
关于本书
文学理论的高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那十年是理论的“时刻”,各式各样的话题既新鲜时髦,又充满争议。到了20世纪90年代,专著和文章源源不断而来,比如书名为《理论之后》(,Thomas Docherty,1990)的著作,还有尼古拉斯特雷德尔(Nicolas Tredell) 1993年出版的《关键十年》一书中也出现了“后理论”(Post-Theory)的标题。这样的一些标题表明,“理论时代”正趋于式微。20年后,各种“后”论继续出版,包括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irns)的《理论之后的理论:1950年到21世纪初文学理论思想史》( Broadview Press,2010),简埃利奥特(Jane Elliott)和德里克阿特里奇(Derek Attridge)编辑的《理论之后的理论》(Routledge,2011),朱迪斯瑞安(Judith Ryan)的《理论之后的小说》(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4),还有本书第15章开头提到的书籍。那今时今日又何苦再写一本理论“入门读物”呢?
答案很简单:理论之“时刻”过去之后,理论之“时代”必将随之而来。理论不再是立志于此的少数人的专利,它已融入学术血流之中,成为大学课程中理所当然的组成部分。到了这个阶段,光环散去,克里斯玛式的魅力也归于习常,理论成为为数不少的人日日讲授或学习或者既讲授又学习的材料。当学生们初次遭遇理论话题所带来的困难时,本书存在着过度简化之嫌,看似让学习者吃了定心丸,实际上却开错了药方。可无论如何,只要想完成这样的一本书,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到讲解明晰、例证确凿。如果这是不可完成的任务,如果理论高山只有专家才能攀登,那么在本科阶段开设理论课程的全部努力根本就是错误。
强调实践意味着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教材,同时也是一本“练习册”。随着阅读深入,读者会在“停一停,想一想”这部分中遇到各种活动建议,目的在于给读者一些“贴身”经验,去了解何谓文学理论,它又产生出哪些问题。读者应做的不仅仅是阅读,不应把理论视为超级明星的比赛,自己只要作壁上观就可以了,更要亲身参与其中。亲身参与会帮助读者获得体会,进而了解理论。同时,我也确信,这样能够增强读者的自信,哪怕读者们依旧处在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除此以外,我还希望,如果本书同某门关于批判理论的课程配合使用,“停一停,想一想”中的活动能成为课堂讨论的基础。
本书所介绍的所有批判方法都是对之前业已存在的某些东西所做出的不同反应,但并不需要提前了解这些东西。因此,我的介绍始于“自由人文主义”(liberal humanism),宽泛而言,所有的“新”批判方法都是在“自由人文主义”的背景中描绘出自己的轮廓的。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随着本书所述理论发展的到来,旧文学研究方法受到了挑战,可如何才能给“旧”文学研究方法贴上标签?这是一个问题。解决办法之一:使用一个语义空泛模糊的短语,例如“旧文学研究方法”或“讨论文学的传统方法”。但是,此类空泛模糊的描述往往令人感到不安,很难保证每个人对这些描述的理解都一样。直到2000年左右,“自由人文主义”这个术语在英国依旧广为使用,通行于美国的类似术语则是“形式主义”。不妨把“主义”仅仅当作开门的把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样做都挺称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标签就不重要,恰恰相反,标签很重要,标签的存在证明了文学研究中没有哪种方法能“自由于理论之外”。标签源于一整套基本假设、原则、断言,尽管这些假设、原则、断言很少明白呈现出来。因此,第四版继续使用“自由人文主义”一词,也正式阐述出我心目中的基本假设(参阅本书第1章)。使用本书的学生,或者他们的教师或许想挑战或补充我所列出的基本原则,这再正常不过了,但如果许多人相信文学学习与理论无关,我会感到惊讶不已。之所以用“主义”来标识传统文学研究方法,出发点也正在于此。
当今颇为成功的批评方法,如马克思主义(Marxism)、女性主义(feminism)、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语言学批评(linguistic criticism),无不对照于各自较早的形态以界定自身。故而在相关部分,我将首先介绍各种批评方法的较早形态。我觉得,当今学生面对理论时之所以会遭遇许多困难,根子就在于他们试图跳过那个较早阶段。我的方法就是带读者从浅水处下水,其实,与把读者直接扔入深水区相比(这也是当今大多数文学理论导论性图书所采取的策略),这种方法可能更痛苦,但至少可以减轻溺毙之虞。
或许,应当强调的一点是,当今流行的种种其他理论导论同本书有所不同,它们往往综合平均地涵盖整个领域,然而在理论应用方面,相对而言则常常行之不远。在我看来,那些著作同样很有用处,不过总觉得更近于对文学理论的重述而非介绍,视角更偏向哲学,而非文学自身。综合平均就意味着节奏步调始终不变,难有机会在某个问题、例证上停下脚步,做一番深入反思。与之不同,本书并不想做到全面,也确实想在适当的时刻改变一下步调节奏,选出一些问题、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