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是取决于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 主张不存在先天人性的“白板说”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抛弃“白板说”? 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这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白板》一书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和常识揭示的人性奥秘。 史蒂芬·平克从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进化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生物学等领域收集了大量科学证据,探讨了人性的概念及其所具有的道德、情感和政治色彩,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示了不同流派之间对于人类本性的探讨与争论。 平克以其独特的智慧、清醒和洞察力指出,“白板说”这一教条否认了我们共同的人性和个人偏好,用使人愉悦的口号取代了对社会问题的客观分析,扭曲了我们对政治、暴力、养育和艺术的理解。并阐明了一套更加翔实的人性观,重塑我们对人性的信心。 目录 前言 新科学正在揭开人性的奥秘 第一部分 “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01 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02 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 03 连接生物学与文化的四座桥梁 04 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 05 最后的抵抗 第二部分 科学视角VS 政治视角 06 两本著作引发的论战 07 三位一体 第三部分 我们为什么不必为人性而担忧 08 不平等之忧 09 不完美之忧 10 决定主义之忧 11 虚无主义之忧 第四部分 认识自我 12 触摸现实 13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14 人类苦难的诸多根源 15 不可避免的道德错觉 第五部分 敏感话题 16 政治 17 暴力 18 性别 19 儿童 20 艺术 结语 人性,存在于艺术家的文字里 后记 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白板》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序言 前言 新科学正在揭开人性的奥秘 “不要再写关于天性和教养的书了!真的还有人相 信人类心智就是一块白板吗?对一部分孩子的父母来说 ,或者对异性恋者来说,或者对那些注意到儿童能够学 会语言而家中宠物却无法学会语言的人来说,人类生来 就具有某些天赋和秉性,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难道 还有人相信遗传和环境的简单二分法吗?我们难道不都 觉得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属于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吗?” 人类心智 = 天性 + 教养 当我向周围同事说起这本书的写作计划时,他们都 表现出了上述反应。乍看起来,他们的反应并不是没有 道理。天性和教养之争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但凡对当前 心理和行为研究领域比较熟悉的人,都会了解下面这些 持中间立场的观点: 如果读者觉得单纯用基因或者环境因素而不用考虑 另外一种因素就能解释清楚,那只能说是因为我们未能 清晰地揭示另外一种要素的作用。我们认为,基因和环 境都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影响。那么,两者是如何共同发 挥作用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坚定的不可知论者 ,我们无法确定,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让 我们做出判断。 本书并不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的 重要性一点儿也不亚于基因。儿童的成长经历与他们与 生俱来的特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即便某个行为是可遗传的,但就个体的行为而言, 它依然是个体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与环境因素之间也 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现代观点认为,表现型是由基因 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实际上意味着,文化传统是 最为关键的因素(儿童的行为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模仿 而来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平淡无奇的折中表明人们都已经超 越了天性与教养之争,那你就得三思了。实际上,我引 用的这几段话出自过去 10 年中最具煽动性的三本书。 第一段话出自理查德 · 赫恩斯坦(Richard Hernstein)和查尔斯 · 默里(Charles Murray)合 著的《钟形曲线》(The Bell Curve),这本书的一个 基本观点是:非裔美国人和白人在平均智商水平上的差 异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造就的。第二段话出自朱迪思 · 里奇 · 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的《教养 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这本书的观 点是:儿童的人格是由他们的基因以及环境决定的,因 此,儿童和父母的相似性源于他们之间基因的共性,而 不是源于父母的养育。第三段话出自兰迪 · 桑希尔( Randy Thornhill)和克雷格 · 帕尔默(Craig Palmer)合著的《强奸的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Rape),他们的观点是:强奸不单单是文 化的产物,还根源于男性的性欲。由于他们用教养和天 性两种因素而不仅仅是教养一种因素来解释人类行为, 因此遭到了各种抗议和斥责,受到新闻媒体的严厉抨击 ,甚至于美国国会的公开指责。其他一些人也表达了类 似的观点,而他们的言论则受到审查,人身受到攻击, 甚至有人威胁说要对他们提出指控。 人类心智在一定程度上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 果,尽管这种观点可能最终会被证明是错的,但它并不 是空洞无聊的,也并非无懈可击的,即便是在 21世纪 ,在这一议题出现了数千年之后依然如此。在解释人类 的思想和行为时,那些认为遗传有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 的观点依然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在这些人看来,承认 人性的存在就会导致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战争、贪婪 、种族灭绝、虚无主义、反动政治,以及对儿童和其他 处境不利人群的漠视。任何主张人类拥有先天大脑组织 的观点都会给人们带来冲击,人们并不是把这种观点视 作一种有可能错误的假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不道德的 思考方式。 本书要探讨的是人性这一概念在现代生活中引发的 道德、情感和政治上的反应。我将从历史的角度来追溯 人类是如何将人性视为一种危险观念的,我将试图揭示 形成这种看法的道德和政治源头。虽然没有一本探讨人 性的书能够避免争议,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追 求“爆炸性”,尽管将这个词放在书本封面上效果会非 常不错。我也不会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用极端的“天 性”立场来反驳极端的“教养”立场,也不会说真理就 在于这两者的折中。在一些情境下,极端环境决定论者 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比如一个人会讲哪种语言就是一 个明显的例证,不同种族的人们在测验成绩方面的差异 时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例证。在其他一些情境下,比如就 某些遗传性的神经性疾病而言,极端遗传论者的观点则 是正确的。在大部分情境下,要想对人类行为做出正确 的解释,需要探讨遗传和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文 化很关键,但如果人类大脑不具备学习和创造文化的能 力,那么文化也就不存在了。本书并不是说基因决定一 切,文化毫无影响(也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而是要 探讨为什么一些极端立场(文化决定一切)会被人们认 为是比较温和的,一些比较温和的立场反而会被认为是 比较极端的。 并非像很多人担忧的那样,承认人性的存在会带来 一系列 导语 ?当代思想家、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探讨人性奥秘的经典著作。 ?本书体现了平克作品一贯的特点:观点明确、深刻,论证严谨、有力,行文汪洋恣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晓林、畅销书《直觉泵》作者丹尼尔·丹尼特、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 · 道金斯、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联袂推荐。 ?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威廉·詹姆斯图书奖”,被《洛杉矶时报》等媒体评为“2002年zui佳图书”,进入普利策奖非虚构类图书终选名单。 ?湛庐文化出品。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受 先天因素的影响,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在 《白板》这本书里,史蒂芬·平克从认知神经科学 、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等领域收集了大量科学 证据,对人类心智的起源进行了 科学论证,文笔流 畅,是一本不可多de的好书!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人很伟大,但人并不完mei。“白板说”认为 ,人的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的结构,而是可以由社会 或者我们自身随意塑造的。真是这样吗?人的大脑很 可能更像多层电路板,已嵌入无数遗传基因密码, 同时依赖于后天的开发和塑造。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 史蒂芬·平克是当代zui负盛名的认知科学家 和科普作家。在《白板》一书中,平克教授用轻松 幽默的语言、新颖独到的论证,举重若轻地将哲学 、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 融会贯通,全方wei、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示了不同学 术流派关于人类本性的探讨和论争,并从道德、情 感和政治等层面分析了人性“白板说”对当今社会 各个方面的影响。阅读这本书,你可以更加清晰地 了解自我,更加透彻地看懂社会,更加全mian、深 入地认识人类的本性。这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 周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平克在《白板》一书中勇敢地涉足了一些敏感 议题,他沉着冷静地摆事实,为自己鼎力支持的、 颇具颠覆性的达尔文思想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这种 颠覆性,不是颠覆我们珍视的好东西,而是颠覆那 些起误导作用的流行观念。对于这些重要议题,尽 管我不完全同意平克的观点,但他理性探寻的精神 是值得赞赏的。 丹尼尔·丹尼特 畅销书《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作者 《白板》是一部杰作!即便不能说它比《语言 本能》和《心智探奇》更好看,但至少可以说它跟 它们一样好!作为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史蒂芬· 平克为年轻学者树立了榜样。平克是一颗明星,有 他实乃科学界的运气。 理查德·道金斯 进化生物学家 精彩页 前言 新科学正在揭开人性的奥秘 “不要再写关于天性和教养的书了!真的还有人相信人类心智就是一块白板吗?对一部分孩子的父母来说,或者对异性恋者来说,或者对那些注意到儿童能够学会语言而家中宠物却无法学会语言的人来说,人类生来就具有某些天赋和秉性,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难道还有人相信遗传和环境的简单二分法吗?我们难道不都觉得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属于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吗?” 人类心智 = 天性 + 教养 当我向周围同事说起这本书的写作计划时,他们都表现出了上述反应。乍看起来,他们的反应并不是没有道理。天性和教养之争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但凡对当前心理和行为研究领域比较熟悉的人,都会了解下面这些持中间立场的观点: 如果读者觉得单纯用基因或者环境因素而不用考虑另外一种因素就能解释清楚,那只能说是因为我们未能清晰地揭示另外一种要素的作用。我们认为,基因和环境都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影响。那么,两者是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坚定的不可知论者,我们无法确定,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让我们做出判断。 本书并不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环境的重要性一点儿也不亚于基因。儿童的成长经历与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即便某个行为是可遗传的,但就个体的行为而言,它依然是个体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与环境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现代观点认为,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实际上意味着,文化传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儿童的行为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模仿而来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平淡无奇的折中表明人们都已经超越了天性与教养之争,那你就得三思了。实际上,我引用的这几段话出自过去 10 年中最具煽动性的三本书。第一段话出自理查德 · 赫恩斯坦(Richard Hernstein)和查尔斯 · 默里(Charles Murray)合著的《钟形曲线》(The Bell Curve),这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非裔美国人和白人在平均智商水平上的差异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造就的。第二段话出自朱迪思 · 里奇 · 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的《教养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这本书的观点是:儿童的人格是由他们的基因以及环境决定的,因此,儿童和父母的相似性源于他们之间基因的共性,而不是源于父母的养育。第三段话出自兰迪 · 桑希尔(Randy Thornhill)和克雷格 · 帕尔默(Craig Palmer)合著的《强奸的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Rape),他们的观点是:强奸不单单是文化的产物,还根源于男性的性欲。由于他们用教养和天性两种因素而不仅仅是教养一种因素来解释人类行为,因此遭到了各种抗议和斥责,受到新闻媒体的严厉抨击,甚至于美国国会的公开指责。其他一些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而他们的言论则受到审查,人身受到攻击,甚至有人威胁说要对他们提出指控。 人类心智在一定程度上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这种观点可能最终会被证明是错的,但它并不是空洞无聊的,也并非无懈可击的,即便是在 21世纪,在这一议题出现了数千年之后依然如此。在解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时,那些认为遗传有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的观点依然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在这些人看来,承认人性的存在就会导致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战争、贪婪、种族灭绝、虚无主义、反动政治,以及对儿童和其他处境不利人群的漠视。任何主张人类拥有先天大脑组织的观点都会给人们带来冲击,人们并不是把这种观点视作一种有可能错误的假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不道德的思考方式。 本书要探讨的是人性这一概念在现代生活中引发的道德、情感和政治上的反应。我将从历史的角度来追溯人类是如何将人性视为一种危险观念的,我将试图揭示形成这种看法的道德和政治源头。虽然没有一本探讨人性的书能够避免争议,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追求“爆炸性”,尽管将这个词放在书本封面上效果会非常不错。我也不会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用极端的“天性”立场来反驳极端的“教养”立场,也不会说真理就在于这两者的折中。在一些情境下,极端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比如一个人会讲哪种语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不同种族的人们在测验成绩方面的差异时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例证。在其他一些情境下,比如就某些遗传性的神经性疾病而言,极端遗传论者的观点则是正确的。在大部分情境下,要想对人类行为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探讨遗传和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文化很关键,但如果人类大脑不具备学习和创造文化的能力,那么文化也就不存在了。本书并不是说基因决定一切,文化毫无影响(也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而是要探讨为什么一些极端立场(文化决定一切)会被人们认为是比较温和的,一些比较温和的立场反而会被认为是比较极端的。 并非像很多人担忧的那样,承认人性的存在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政治含义,比如说,它不会要求人们放弃女性主义,或者接受当前存在的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