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安阳历史地理》细致梳理了安阳在历史上的变迁,指出殷墟、邺城作为都城的重要性。特别是邺都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东接华北大平原,地势高敞,排水良好,有水陆二道,是关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曹魏、东魏、北齐时人口密集,城市建设宏伟,布局合理,规划整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哺育了华夏民族的成长。但黄河也桀骜不驯,善淤、善徙、善决,几千年来的洪水与泥沙给下游人民带来过难以估计的灾难。黄河的历史非常复杂,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不同时期互相交替起着主导作用。《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即用较小的篇幅勾画出一个黄河历史的大概轮廓,方便读者了解。 作者简介 邹逸麟,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历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史志学会会长、《辞海》副主编;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民盟第七届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本书细述了上海租界弄堂里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家庭及家族数十年间的变迁,记载了其先后在教会学校和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求学成长过程,最重要的当是详述了师从谭其骧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而开启的治学之途,记录了六十年间亲历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所有重大项目、以及晚年主持的多项国家级大项目。此书实录的既是一位学者的个人经历,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史,同时折射着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存史。此书呈现了一位学者的八十年华。他的生命历程再度诠释了先贤的经典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目录 整理出版说明 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 一、中上游河道变迁 二、下游河道变迁 三、历史上黄河下游各条泛道的演变 安阳历史地理 一、远古时代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二、我国古代最早有确址可考的都城——殷墟 三、邺城与安阳 附录 古黄河道考察日记(1977年6月3日一1977年7月9日) 1975年河南行日记 序言 著名历史学家、历史 地理学家邹逸麟先生于 2020年6月19日逝世。邹 先生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皆有擅长 ,在黄河史和古都研究领 域成就卓越。本书收入先 生遗稿两种——《历史上 黄河河道变迁》与《安阳 历史地理》,兹将相关情 况分述于后。 2021年10月,我们在 整理邹逸麟先生和张修桂 先生留在复旦史地所办公 室的遗物时,发现了邹先 生《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 》手稿(手稿名称系整理 人根据内容拟定)。两位 先生荣休后曾长期共用一 个办公室。著名历史地理 学家张修桂先生亦于 2021年9月12日不幸病逝 。 《历史上黄河河道变 迁》手稿为500字方格( 25字×20行),长38厘米 ,宽26.5厘米稿纸,页 脚标有“复旦大学稿纸”字 样。每页右下邹先生均记 有页数,所记最高为75页 ,但其中多页又分上、下 来记且间有重复计数(内 容未重复),故全稿实际 为96页。手稿的后半部分 多页,虽然邹先生作大面 积删剔处理,但方格外留 白处却写有大量注释或批 注,文意相承,仍为重要 的黄河变迁研究内容。部 分残缺页面所剩文字内容 亦能理顺成稿。 邹逸麟先生是黄河史 研究大家,先生于1980 年开始便在《社会科学战 线丛刊》《复旦学报》《 文史》等期刊,以及谭其 骧先生主编的《黄河史论 丛》上发表了多篇关于黄 河河道变迁研究的重要学 术论文。1982年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 理·历史自然地理》, 1990年中华书局(香港 )有限公司出版的先生著 《千古黄河》,1993年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先 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 史地理》,直至2013年 科学出版社出版邹、张两 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 自然地理》等重要著作中 ,都可见先生在黄河河道 变迁研究领域笔耕不辍。 这份手稿未标注写作 时间,但与前述著述内容 比对,写作时间当较早, 且是不断修改、补正之作 。在先生面世作品中体现 手稿内容最多的是2013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自然 地理》一书,不过两者各 有所长,如后者基本体现 了手稿开篇所言“分成几 个部分来叙述黄河变迁的 历史。一,历史上黄河河 道变迁;二,黄河河性变 迁;三,黄河下游两岸的 岔流和运河;四,黄河下 游湖泊的变迁”这一提纲 (除“二,黄河河性变迁” 在《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中改写为“洪水”“泥沙”等 ),而手稿内容实际上并 未涉及黄河河性、下游两 岸岔流和运河、湖泊,仅 叙及河道变迁。但手稿中 先生作的文献征引多处详 于《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体现孤证不立。又如, 手稿逐一详细论述了黄河 下游21次较大改道及其各 自行水时间,并以接人海 方向分期叙述,这是先生 作品中仅见的。在对金大 定年间河决改道及泛道流 路的研究上,手稿内容亦 最为详细和丰富,对全面 理解历史上第一次全河入 淮局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手稿还对历史上黄河较大 改道作了界定,当是《中 国历史自然地理》所具体 定义的初版,且叙述更为 精要。总之,手稿对研究 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具有 较高学术价值,也是梳理 和理解邹逸麟先生治黄河 史的重要文献。当然,更 令后学感动的是,先生手 稿条理井然,文字缜密, 用功细微,乃禹贡学问至 极之楷模。 《安阳历史地理》是 先生1997年开始为商务 印书馆撰写的一本小书。 当时,商务印书馆地理编 辑室想组编一套介绍几大 古都历史地理的图书,先 生应邀撰稿。但先生交稿 后,由于种种原因,这套 图书一直没有出版,如今 地理编辑室早已撤销,负 责该书的编辑也已转岗, 稿子下落不明。2013年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高凯 教授曾建议先生将稿件直 接出版,他来寻找合适的 出版社,但先生认为这是 多年前写就的通俗性作品 ,不愿意再拿出来发表。 先生去世后,2021年, 邹洁雯女士在先生遗物中 发现了该部手稿,当为《 安阳历史地理》的初稿。 手稿为500字方格(25 字×20行),长38厘米, 宽26.5厘米稿纸,页脚 标有“复旦大学稿纸”或“ 中国大地图集历史地图编 辑部”字样,共43页。每 页右下先生均记有页码。 底稿系用蓝黑墨水钢笔书 写,几乎每页都有一定程 度的修改,中有数页甚至 作了大量删改,填满了空 白之处,修改部分多用蓝 黑墨水书写,另用蓝色圆 珠笔修改。可见先生曾多 次修改,花费了不少时间 。虽然先生已发表有数篇 关于安阳的研究文章,但 系统论述安阳的历史地理 ,此稿还是首次,故是有 其重要学术价值的。 幸运的是,复旦大学 出版社对这两份遗稿非常 感兴趣,在与复旦大学史 地所商量并征得先生家属 同意后,决定予以整理出 版,特委托我们进行整理 。作为先生的弟子,我们 责无旁贷并深感荣幸。其 中,《历史上黄河河道变 迁》由杨伟兵整理,《安 阳历史地理》由段伟整理 ,博士生马楚婕、宗晓垠 、姚雪丽参与了部分文字 整理工作。我们的工作主 要如下: (1)梳理稿件,改正 原稿中的笔误之处,并对 部分文句作适当润饰。原 稿中的繁体字、异体字均 统一改为现行通用简体字 。 (2)补正并统一纪年 年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