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庭陪伴/李子勋经典书系
分类
作者 李子勋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家庭陪伴的关键之处在于“陪”。父母如何陪孩子、分享孩子的喜乐、跟随孩子的成长进入全新的未来世界是本书的目的。
想让陪伴更和谐有效,其实并不难,仅需我们看清三个原则:一是关系大于教育,家庭关系是一种存在性关系,本无对错之分;二是用成长、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允许孩子犯错;三是教育的正确与否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本书帮你学会用更富创意、更新颖、更有效的家教知识与技术来陪伴孩子,你和孩子会一同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
李子勋,心理学界的哲学家,有思想,有温度,他的文字总能缓解你的焦虑。
他是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CCTV《心理访谈》长期特邀专家、著名家庭治疗师和亲子关系专家,《时尚》《心理月刊》《父母必读》等杂志的专栏作家。
李子勋平和而有智慧,总能够给人安全感。他不反对主流,但是会做一些边缘上的思考。他让大家思维和心智变得更开阔,想到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刻板、单一的逻辑。
已出版作品:《你在为谁而活》《早教的秘密》《家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烦恼》《陪孩子长大》《根源舞》《问问李子勋》《人生困境整理术》等。作品累计销量突破300万册。
目录
第一章 家庭陪伴——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模板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为什么越担心孩子出现的问题越可能发生?
接纳孩子的个性,促其成为更杰出的人
如何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
成为“好孩子”的代价
“代币疗法”:让孩子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苛求的母亲与遇事无主见的女儿
批评也是一种亲密吗?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一定会受影响吗?
第二章 亲情温暖孩子——家人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孔融让梨的故事适合给孩子讲吗?
孩子的“真爱”与“假爱”//
父母的焦虑会强化孩子的过度依恋
宁肯让孩子碰壁,也胜过过度保护
孩子情绪的“镜像作用”//
隔代教养中,谁是“丢斧子的人”?
好父母善做孩子学习的好帮手
让电子产品助力孩子的成长
培养孩子财商的三大途径
欲望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与父母同浴,是健康的性教育吗?
生二胎是父母的决定,而非孩子的决定
二宝家庭,建立家庭规则很重要
良好的教养,只需三句话
第三章 理解治愈孩子——父母接纳是青春期的良药
勿让自己的执念伤害到孩子
帮孩子建构兴趣的乐园
多让孩子品尝学习的甜
用自我认同和成就感缓解高三压力
不要为孩子定义成功之路
孩子爱美是对自己的正向认同
追星是重要的成长体验
早恋是利是弊,取决于家庭关系的好坏
换一种视角看“早恋”//
警惕女孩的“替母”倾向
解析“恋母情结”:让男孩像一个男孩
鼓励孩子交朋友
用强有力的兴趣支撑自己走过困境
协调父母关系不是孩子的责任
组合家庭如何保持独立空间?
无条件地接纳“双向情感”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代表一种家庭角色
第四章 倾听孩子心声——换种视角看孩子
培养金钱观:部分满足与欲望延迟
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参与进来
不要为自己建构创伤体验
只有父亲才能引导一个男孩成长
妈妈的角色和权力是有期限的
成长需要受挫经验
能力越大的孩子责任越大
教育方式决定孩子未来
序言
妙不可言
在多难与兴邦之间,无
数人才凋零。幸运的是,许
多领域在历经浩劫之后仍有
种子一般的少数卓越人物幸
存,使得该领域在外环境好
转之后,得以迅速复原和发
展。
在中国心理咨询及相关
领域,李子勋就是这样一个
人物。
公众熟知李子勋,先是
因为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心
理访谈》。在这个节目里,
他将漫长而艰难的心理干预
过程凝缩在很短的时间里,
展示了非凡的勇气和功力。
节目持续数年不间断地播出
,至少产生了三个效果:一
是让很多人知道,自己如果
有了心理上的问题是“求助
有门”的;二是不少专业人
员通过看这个节目学习心理
咨询技术,这虽然不是正规
的学习途径,但在那个专业
培训机会稀少的年代,总比
不学习要好;三是把许多年
轻人带人了心理咨询这个行
业,扩大了专业队伍。
后来,大家在《心理月
刊》杂志上更多地知道了李
子勋,这次是通过他的文字
。每一期《心理月刊》的封
面上都有他的专栏“问问李
子勋”的内容标题。翻开杂
志的第一页,就是他以回答
问题的形式写就的文章,每
一篇都十分精彩。中国心理
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仇剑崟博士读后
评论说,李子勋是一位真正
的“思想者”(thinker)。作
为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中的
一员,李子勋能够得到另外
一个学派领军人物如此高的
赞美,业内人士都知道这相
当不易。
我认识子勋是在1997年
的中德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
项目中。他在系统式家庭治
疗学组,我在精神分析组,
虽然不常打交道,但仍然能
感觉到他在集体中如明星般
的存在。这个培训结束之后
,我们有过数次或长或短的
交流,每一次都令我印象深
刻。
2007年的一天,我在深
圳的一个露天餐馆里和朋友
聚会,得知子勋当晚要和一
位著名作家做访谈。该作家
以反叛著称,异常聪明,对
人性有深刻洞见,所以我有
点担心访谈出现什么不利于
咨询师的后果。我发短信问
子勋:你对访谈有什么思路
吗?过了一会他回复说:没
有思路,只是看看他需要我
帮什么忙。我看着这句话沉
默了好久,心想:这实在是
太高明的姿态和太稳妥的思
路了,以这样的状态做访谈
,将永远处于不败之地。这
样想了之后,我又立即在心
里把自己鄙视了一下:做个
访谈首先考虑的竟然是胜败
得失,比子勋差远了。
还有一次在杭州,一群
专业人员闲谈。有人问子勋
做《心理访谈》节目的感觉
如何。他回答说:刚开始的
时候有些艰难,遭到一些同
行的攻击,但自从奇峰为我
们说了一些话之后,压力就
小多了。我的确在很多场合
中说过,对他们的节目只有
四个字的评论——功德无量
,但我的支持产生的效果显
然被他善意地夸大了。
和子勋打交道,我对他
身上展现的阿尼玛特质既嫉
妒又防御。嫉妒是因为他竟
然可以如此坦然地接纳自己
的这一部分,而我一直试图
压抑它;防御是因为我害怕
自己身上被压抑的阿尼玛特
质被子勋唤起,使我要为人
格的震荡付出太大的代价。
在本书系里有这样一段
话:“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
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理
解生活的复杂与分类学的简
单之间的不确定性,理解知
觉中的现实与认知选择与重
建中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心
理学才算入门了。”说得异
常精妙。而且,如此旗帜鲜
明地画下专业上的及格线,
相当于直接攻击了许多同行
,阳刚之气跃然纸上,令人
有高山仰止之感。
“妙”字也许代表了让心
理治疗产生效果的所有重要
因素。它似可言说,又似不
可言说。妙最早的写法是“
妙”;左边的“玄”是指从显
性世界认知隐性世界的临界
面,相当于精神分析中所谓
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边界;右
边的“少”的上下两部分都有
突破临界面之意。心理治疗
的目标就是要使意识向潜意
识突破,以扩大意识的范围
。主体间性精神分析理论认
为,医患心灵的相遇就是疗
效产生的机制,对这一时刻
的描述,千言万语不如一个
“妙”字。也许,以后督导师
在督导时必问的一句话是:
能不能说说,你和你的来访
者之间发生过哪些妙事?
子勋的文章,除了妙语
频出,还经常会有一些新的
词汇,让人有春风扑面、神
清气爽的感觉。比较而言,
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些同行
,学问做得稍有些僵化、腐
朽之气。写到这里,我非常
希望有一个能够跨越阴阳两
界的网络工具,发信息告诉
子勋很多人在想念他。
我猜他不会回复。因为
他该说的已经在这套书里说
了,或者他已经到了“此心
光明、亦复何言”的境界,
又或者他在那年离开我们的
时候,就知道自己在某种意
义上已经不朽。
曾奇峰
2023年3月21日于武汉东
导语
在家庭陪伴中,我们重视的是一种关系教育,强调孩子在这种关系中是一种什么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是什么,并且看到问题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只是家庭关系的一种表现。假如觉得现在不好,自己换个样子就好。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一次读李子勋老师的
书,强烈的共鸣和感动令我
几度热泪盈眶,深感有责任
把这么好的书籍推荐给更多
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刘称莲,著名教育专
家《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等多部畅销书作家
李子勋老师对于家庭教
养抱有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
。他认为,人的成长就是与
宇宙万物调谐的过程。儿童
需要的不是被某一套特定的
规则“驯化”,而是找到一种
更具有适应力的,顺应自然
规律的生活状态。
——李松蔚,著名心理专
精彩页
说到双亲对孩子的教育,我就想起一个故事叫“临江之麋”,讲一只小鹿从小与几只小狗做伴,在它看来,狗是一种友善的动物。长大以后,主人带它重返森林,回归自然。不久,它遇到几只猎狗,儿时的记忆让它自然地把狗看成朋友,结果惨遭厄运。
自然界普遍存在一种“印刻效应”,即刚睁眼的小鸭会把孵蛋的母鸡当成妈妈,长大的鱼会游回它的出生地产卵。人类在幼年时期,双亲与环境对其身心产生的影响很像这种效应。如果说孩子的心理、个性在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到5岁时可能已被双亲想当然地胡乱涂鸦到无处可再下笔。一位女性告诉我:“儿时非常痛恨妈妈因为烦心之事打我出气,曾经发誓为人母后决不动手打孩子。不想世事难料,我的女儿依旧成了我的替罪羔羊。看到女儿泪眼汪汪且胆战心惊的样子,我真感觉是造化弄人。”记住,你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可能来源于你对儿时经历的反刍。
记得小时候,我的邻居娶了一位20岁的漂亮媳妇,她行为乖巧,深得大伙儿喜欢。但她极其怕猫,怕到望猫即逃的地步。住宅院里,本有两户人家养了猫,一黄一黑。这两只猫习惯了邀欢取宠、游手好闲。看到她躲避猫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慌乱模样,邻居们觉得好笑,常装猫叫来逗她。一晚纳凉,大家围坐一起,天南海北谈兴正浓。突然“喵呜”一声,那只黑猫从天而降,正好掉在她的头上。只听一声惊叫,她随即倒地。肇事者这才明白玩笑开过了头,急忙将她送往医院,守了两天两夜她才从歇斯底里的状态中复原。从此,人们逗她的胆子已不再有,两只骄傲的猫也被主人送往他乡,以免再生事端。同院的人都很好奇,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怕猫,后来才知她的妈妈有洁癖,厌恶一切小动物,从小就经常危言耸听地恐吓她。若干年后,她虽不再怕猫,但她的儿子长到12岁时连刚出壳的小鸡都不敢碰,那种对小动物的恐惧,与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想见,她也用她的妈妈曾经用过的恐吓方法教育儿子,对待儿子。恐吓也许是家长教育孩子最经常使用也是最无赖的撒手锏。若使用不当,孩子的心灵深处就会留下难以消除的恐惧体验。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我有一个朋友,她出生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崇尚自由、平等与博爱。她的丈夫却夫权意识明显。他们在大学相识、相爱。恋爱时,两人尚能平心相容、克己相待。结婚后,角色变了,儿时耳濡目染的陈规陋习在尘封多年之后,似乎顺理成章地来了个借尸还魂,就像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家庭优先权之争给这段原本美满的婚姻画上了句号。
“家庭”两个字,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干年来的精神和文化沉积,一种荣格笔下的集体无意识。但家庭也常常在伤害人,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例如,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能变换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与社会相处;以为批评和大棒就能给孩子一个好品质,但恰恰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折磨的自卑和自贬。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端,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难,难在父母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前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