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死亡百科全书,它有几乎你想知道的关于死亡的一切知识。是至今为止完整、全面论述死亡的教科书,没有之一。但我们把它作为一本关于生与死的人生科普书,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在生命的旅程中或早或晚地读懂这本书。当然,你越早读完它,越早地获益于你的人生之旅。我们在这里分享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不同价值观,以开放的心态同情、倾听以及包容不同声音,希望给你启迪。 本书囊括了人们对死亡以及濒死的绝大部分话题,包括死亡的态度、观念、信仰、价值观、仪式、习俗等,从社会、政治、经济、医疗、科技、宗教、文化、习俗、生理、心理等全方位视角对死亡现象进行了剖析,也对临死前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进行了充分论述。 死亡是普遍的、必然的、逃不掉的人生经历。本书将回答有关于死亡的疑问: 关于死亡,我们必须知道些什么? 我们如何通过不同的价值观祛除对死亡的恐惧? 我们如何不让孩子被他人的死亡事件伤害? 我们如何陪伴亲人更好地面对走向死亡的过程? 冲动的年轻人,如何带着一颗敬畏之心看待死亡? 死亡事件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从哪些音乐和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安慰? …… 作者简介 林恩·安·德斯佩尔德(Lynne Ann Despelder),1972年毕业于卡布里约学院,获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是一位教师、作家和咨询顾问。她开设并执教加利福尼亚州第一门有关死亡和濒死的大学课程,其第一篇论死亡的全国性论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1977年11月号上,受到广泛欢迎。美国死亡教育和咨询协会颁发给她“死亡教育工作者和悲伤顾问”的证书。除为死亡教育编写纸质和视音频教材外,她还在北美及世界多地为专业机构和社区团体举办讲座、主持培训和进行在职教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对待死亡的态度:时代变迁 表达对死亡的态度 带着死亡的意识生活 研究死亡和临终 影响对死亡熟悉程度的因素 审视假设 第二章 死亡认知:社会化 儿童的推理 成熟的死亡概念 通过生命历程了解死亡 社会化的推动者 施教时刻 宠物之死 重新审视死亡的成熟概念 第三章 如何看待死亡:历史与文化的角度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观点 混合:夏威夷的文化多样性 当代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死亡观念 第四章 死亡系统:死亡和社会 死亡认证 验尸官和法医 尸检 评估杀人 死刑 定义死亡 《统一死亡判定法案》 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 医学伦理:一个跨文化的例子 第五章 医疗护理:患者、医护人员和机构 现代医疗护理 医患关系 照顾临终患者 长者护理 创伤和紧急护理 死亡通知 照顾者的压力和同情心疲劳 不断变化的医疗护理系统 第六章 生命末期的问题和决定 医学伦理的原则 治疗知情同意书 选择死亡 预先医疗指示 遗产:遗嘱、遗嘱认证和生前信托 保险和身故保险金 思考生命末期的问题和决定 第七章 面对死亡:与致命疾病共生 致命疾病的个人和社会意义 应对致命疾病 治疗方案和问题 临终轨迹 临终患者的社会角色 和临终者在一起 葬礼和遗体安置 临终仪式的心理因素 美国葬礼 选择葬礼服务 遗体安置 葬礼和遗体安置新趋势 纪念仪式和连接物品 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第九章 幸存者:感悟失去 丧失、悲痛和哀悼 悲痛的任务 悲伤的模式 悲痛的体验 影响悲痛的因素 悲痛的咨询和治疗 对丧亲者的支持 第十章 儿童和青少年对死亡的感受 死亡经历 作为儿童直面死亡的幸存者 重症儿童 儿童支持小组 帮助孩子应对变化和丧失 第十一章 成年人的生命中的死亡 死亡和大学生 朋友去世 父母一方去世 丧子之痛 丧偶之痛 衰老和老年人 第十二章 自杀 理解自杀 自杀的解释性理论 几种自杀的类型 影响自杀的危险因素 人生不同阶段的自杀观 出现自杀念头 遗书 自杀预防、干预和事后处理 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 第十三章 风险、危机以及创伤性死亡 意外事故和受伤 冒险 灾难 暴力 战争 骇人的死亡 新型传染病 带着艾滋病生活 创伤性死亡 第十四章 超越死亡/来世 关于来世的传统观念 宗教的慰藉 世俗对永生的理解 濒死体验:在死亡的边缘 梦境体验中的死亡主题 死亡信仰:墙还是门? 第十五章 前路:个人和社会的选择 探索死亡和濒死 文化素养 死亡学研究新趋势 创建富有同情心的城市 与死亡和濒死共存 未来的死亡 附言及告别 序言 在《死亡图书馆》一书 中,我们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对死亡和濒死做了详尽介 绍,探讨了该领域的主要问 题。“thanatology(死亡学 )”一词源自希腊 语“Thanatos”,意为“死亡” ——是一门以经验为核心, 探讨死亡相关问题的学科。 了解、探索死亡和濒死知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 一段探索自己的人生之旅。 这是一段既需要理智,又包 含了丰沛情感的旅途。研究 死亡和濒死过程中,本书结 合了理智和情感、社会学和 心理学,以及经验和理论, 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卡洛斯·卡斯塔尼达 (Carlos Castaneda)的一 本著作讲述了中美洲亚基印 第安部落勇士的故事。勇士 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在面对 死亡时,他们会跳力量之舞 。卡斯塔尼达指出,要想真 正活着,需要反向理解死亡 。换句话说,视死亡为生的 一部分,由于我们随时都有 可能死去,因此时刻都应舞 动生命。 经常有人问我们,怎么 想到要编写一本介绍死亡和 濒死的大学教材的?林恩回 答说:“原因很简单,在研 究死亡和濒死的话题时,需 要阅读很多相关书籍,但学 生们并不乐意购买。而我也 讨厌给学生指定一大堆必读 书目。在新学期开始的某一 天,当我再次听到学生们的 惯常抱怨时,就对艾尔说: ‘为什么没有一本书,可以 涵盖所有死亡相关话题,学 生只需一本就可以了呢?’ 艾尔(艾伯特的昵称)回答 道:‘嗯,那我们来写一本 ?”” 于是,经过五年的研究 与写作,它最终问世。多年 过去了,本书出版了多个版 本,每一版本都密切关注死 亡研究领域的变化,及时进 行了修订。本书不仅为死亡 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提供了灵活方法, 方便个人或专业人士根据自 身情况应用本书所学内容。 阅读本书不啻一段自我发现 过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 的过程。本书并非专门介绍 一家观点,而是为了和大家 分享不同观点,重点强调了 同情、倾听以及包容不同声 音的价值观。读者可能会形 成自己的观点,但我们希望 ,在大家这样做之前,能以 开放的心态充分考虑其他可 能性。偏见会让我们错失很 多可能性,看问题需公正客 观。 本书最新版第9版不仅延 续了前几版的特色,也反映 了死亡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的 演变。尽管人们有时会觉得 ,死亡能发生什么变化?但 本书告诉你,近几十年来, 死亡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且 现在,变化依然在继续。正 因为如此,本书每一章都进 行了修订,以整合最新的研 究成果、实践经验和观点, 同时增强了表述的清晰度。 纵观全书,我们不仅介 绍了文化和种族在塑造我们 和死亡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详细探讨了各个民族 关于死亡的观点和传统,如 非洲人、西班牙人、美国原 住民、犹太人、凯尔特人、 阿拉伯人、大洋洲人以及亚 洲人,后者包括菲律宾在内 的东南亚的各个文化以及印 度、中国、日本、韩国等国 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的人。 在本书中,你还会了解到: 重病及濒危患者护理的 发展,特别是在临终关怀及 姑息治疗方面 人生各个阶段都会遇到 的死亡,从婴儿期到成年后 期,包括群体死亡事件和大 学生死亡 殡葬服务的新趋势,包 括个性化葬礼、“绿色葬礼” ,以及遗体处置和纪念的创 新方式 医疗体系变化及其对濒 死和死亡的影响 数字时代,互联网和社 交媒体如何影响我们与死亡 、濒死和丧亲的关系 通过双过程模型、丧亲 之痛的双轨模型以及其他有 助于理解伤痛和进行悼念的 模型(包括讨论如何克服悲 伤,继续保持与逝者的联系 ,讲述“故事”应对悲痛), 获得对悲伤的感悟 如何实现“关爱型社会” ,打造充满激情的城市,进 而增强我们应对死亡的能力 此外,新版还包含很多 和死亡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最 新资料,如器官捐赠、通过 社交媒体进行哀悼、艾滋病 、医生协助死亡、在疼痛管 理中使用阿片类药物和医用 大麻等,以及校园枪击和大 规模杀人等。另外,新版介 绍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 手册》第五版(DMS-5)最 新统计数据和变化。 毫无疑问,死亡研究是 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因此, 不可避免地会借鉴到医学、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 。全书通过具体实例和概念 阐述相关原则和概念,意义 重大。本书还借助方框文字 、照片和其他说明性材料对 死亡进行了详细论述,与纯 文本写作形成鲜明对比。另 外,在必要时,还对一些特 殊术语给出明确定义。 导语 如果你忌讳于死亡这个话题,可能需要看看这本书…… 疫情、疾病、交通事故、矿难……其实死亡事件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周围上演,只是人们或漠视,或逃避,总觉得离自己相去甚远,或因太近而恐惧。可是每个人又都认同那句“明天和意外,并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人们往往倾向于避免思考死亡,但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人生。与其逃避,不如正视。 精彩页 来看看英语中dead一词的一些含义。它们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你走进死胡同(dead end)的时候,你就无路可走了,而且当你错过最后期限(dead line)的时候,通常后果并不让人愉快。然而,与之相反的是,航迹推算(dead reckoning)给我们指明了行进的方向。 这个语言方面的例子指出了死亡和临终研究中的一个悖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是如何对待死亡和亡者的?我们是否有意或无意地把死亡当作要规避的事情?还是死亡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启发我们反思和思索? 在人类所有的经历中,没有什么比死亡的影响更为巨大。然而,我们倾向于把死亡放逐到我们生活的边缘,好像这样就能让我们“眼不见心不想”。要想对死亡做出新的选择,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避免思考死亡会使我们疏远人类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从我们生而为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到了死亡的年龄。” 对死亡的研究可以“引导我们认真对待生命的有限性,认识到人终有一死,是死亡让我们的人生有意义”。死亡学的正式定义是对死亡的事实或事件以及处理这些事件的社会和心理机制的研究。这个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桑纳托斯(Thanatos),通常是指“死亡的化身”。死亡学的实践定义包括伦理和道德问题,以及文化因素。它不仅涉及医学和哲学,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例如历史、心理学、社会学和比较宗教学等。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于2011年10月5日逝世,享年56岁。他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说:“死亡很可能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他称死亡为“生命的变革推动者”。 表达对死亡的态度 直接、亲身体验死亡是很罕见的。然而,死亡在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众媒体描绘死亡的方式和人们谈论死亡时使用的语言,以及音乐、文学和视觉艺术,都揭示了这一点。请注意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如何揭示在个人和文化层面上人们对死亡的想法和感受的。 大众媒体 现代通信技术使灾难、事故、暴力和战争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这让我们所有人都成了死亡的幸存者。当人们感到安全可能受到威胁时,就会通过大众媒体获取信息。例如,2001年9月11日,全世界有20多亿人实时观看了袭击或有关袭击的新闻报道。互联网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速度,它还让我们能够跟踪国际新闻机构的最新消息,以及社交媒体的评论,这些消息和评论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观点。这些间接获得的信息让我们了解了死亡和临终的哪些方面呢? 新闻热点 阅读报纸或在线新闻时,哪些关于死亡的内容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很可能会读到各种各样的关于事故、谋杀、自杀和灾难的报道,其中包含着突然、暴力的死亡。学校发生枪击事件时,新闻会以大标题报道。你还会看到一家人被困在燃烧的房子里,继而死去,或是一家人在州际公路上遭遇致命车祸而不得不提前结束假期。 还有名人的死亡,这很可能会在头版上公布,紧接着是长篇的讣告。在头版大标题之后,讣告背后传达的信息是,编辑们认为名人的死亡具有新闻价值。新闻机构保存着他们认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的待定讣告,这些讣告会随时更新,以便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刊登。 相比之下,普通人的死亡通常只发布一个死亡通告。死亡通告是一份简短的标准化声明,小字体印刷,按字母顺序列在人口统计一栏中,“就像一排小小的墓地一样整齐划一”。一些报纸刊登“平民讣闻”,给“普通人”的讣闻更多关注,目的是“快速确定当某人去世时,我们将失去什么”。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平淡无奇的死亡,通常只会被泛泛提及。壮观掩盖了平凡。 无论是泛泛而谈还是浓墨重彩,我们在新闻媒体中读到的死亡影响了我们思考和应对死亡的方式。报道可能与事件无关,而与人们如何认知事件有关。这一点体现在杰克·卢莱的叙述中,他描述了全国各地的报纸是如何报道黑人活动家休伊·牛顿之死的。牛顿作为公众人物,活动时间长达二十年,然而大多数报道都集中在牛顿之死的暴力性质上,并忽视了他生活的其他方面。 人们不仅从媒体上寻找有关事件的信息,而且还寻找关于事件意义的线索。在报道死亡和幸存者的悲痛时,确定什么是适当的报道可能是个问题。媒体对骇人听闻的死亡事件的报道有时会在事件本身造成最初创伤之后,导致“再次伤害”或者“第二次创伤”。记者可能会试图刻画悲惨事件的经历和牺牲受害者或幸存者。“流血事件会成为头条新闻”的新闻工作的立场常常会设定优先级。媒体究竟帮助我们探究死亡的意义,还是仅仅通过耸人听闻的新闻片段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罗伯特·富尔顿和格雷格·欧文指出,媒体可能“湮没了死亡的人道主义意义,同时在商业广告或其他世俗事务之间夹带报道死亡事件,进一步使死亡事件去人性化”。公众事件和个人失落之间的区别有时会变得模糊,幸存者经历的悲痛或他们生活受到的干扰通常很少得到关注。 癌症和心脏病导致的死亡似乎并不像飞机失事、过山车事故或美洲狮袭击造成的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