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主位诉求的服务方法,互为中心的关系建构,教育权利的制度观察,文化互动的组织过程,本书基于11年研究型志愿服务实践,开发出一套人类学视域下的原创志愿服务模式。志愿者以积极介入的行动者姿态,与服务对象共建情感共同体;志愿者在长期观察中讲求深度参与,并设计行动力求改变服务对象现状和志愿者自我认知,共享成长喜悦。在批判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并基于反思性行动过程、参与者多元角色等整体性研究形构行动民族志,是本书从实践到理论的知识反哺。本书提供了包含服务方法、工作坊、纪录片在内的综合工具包,希望为有志于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青年朋友提供经验和路径参考。 作者简介 富晓星,人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民族学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影视人类学、医学人类学、青年志愿服务等。出版专著、译著、人类学纪录片4部,主编医学人类学论文集1部。在《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人口研究》《青年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内外项目十余项。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收藏奖、中国民族学学会优秀影片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水果”的由来 二 志愿服务的怪现状 三 “问题化”的流动儿童 四 行动取向的民族志 第二章 主位诉求:志愿服务方法和模式的探究 一 理论背景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 “主位诉求”概念 五 “主位诉求”的获得和验证 六 递进的行动模式 七 小结 第三章 互为中心: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建构 一 问题提出 二 理论背景 三 研究方法 四 “互为中心”的发现 五 小结 第四章 教育权利:服务对象教育获得的结构性困境 一 政策的冲突 二 理论背景 三 研究方法 四 “五证”审核与政策落实 五 “弱者的武器” 六 返乡后的再社会化 七 小结 第五章 文化互动:非嵌入式组织的发展和延续 一 理论背景 二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三 组织结构 四 组织边界 五 组织运营 六 小结 第六章 工作坊:本土志愿服务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一 工作坊简介 二 筹备工作坊 三 举办工作坊 四 工作坊成效 五 小结 第七章 结论:迈向行动民族志的可能性 一 行动与介入 二 田野与方法 三 结构与产出 尾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水果”的故事》纪录片 附录二 “水果”大事记(2011~2021) 附录三 “水果”工具箱 附录四 “水果”回忆录 附录五 观察笔记 附录六 水果摘报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