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深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倾心力作,一本写给心理教师、班主任、父母的心育指南。
30年扬帆“心海”经验总结,传播心理学常识,剖析家庭教育误区,探求中小学心理辅导实操路径。
16堂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让心理健康教育“有人做、真在做、能做好”,为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小学心育16讲 |
分类 | |
作者 | 钟志农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我国资深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倾心力作,一本写给心理教师、班主任、父母的心育指南。 30年扬帆“心海”经验总结,传播心理学常识,剖析家庭教育误区,探求中小学心理辅导实操路径。 16堂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让心理健康教育“有人做、真在做、能做好”,为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钟志农,全国第一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导师兼德育导师,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培专家。已在国家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近80篇论文。已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23部,教学光盘5套(共46张),代表作有《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共5册)《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心理辅导课优秀课例实录与点评》《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答疑50问》等。 目录 第一讲 十说心理健康教育 一、如何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教育、辅导、咨询、治疗的区别 三、德育与心育的联系与区别 四、心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和预防 五、心育的起点是“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学习成功” 六、心育的重点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七、心育的难点是“坚持系统合作” 八、心育的最高境界是“心育与教书育人相融合” 九、心育的最终效果是“提升学生的心理核心素养” 十、心育也不是万能的 第二讲 学前家庭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一、0~1岁:婴儿的信任感是早期人格发展的基石 二、1~3岁:从“依恋”走向“分离”,迈出“自主人格”的第一步 三、4~6岁:摆脱愧疚、自责的内心冲突,萌生自信人格 第三讲 小学生智力发展的“三级跳远” 一、第一跳(7~8岁):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加速发展 二、第二跳(9~10岁):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加速发展 三、第三跳(11~12岁):记忆力的加速发展 第四讲 小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三大主题” 一、小学生社会化发展主题之一:培养良好习惯 二、小学生社会化发展主题之二:学会人际交往 三、小学生社会化发展主题之三:形塑”健康自我 第五讲 中学生入学适应不良及其应对 一、何为“中学生入学适应不良” 二、初中生入学适应性的辅导 三、高中生入学适应性的辅导 第六讲 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个体社会化发展 一、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二、初中生同伴关系的核心是谋求归属感 三、高中生同伴关系的核心是谋求自尊感 四、促进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关键在于构建心理支持系统 第七讲 “青春期烦恼”的来龙去脉及其应对 一、婴幼儿期:寻求快乐的欲望小溪与生俱来 二、青春前期:欲望溪流汇入狭窄的河床 三、青春中期:“多恼河之波”涟漪四起、动荡不定 四、青春后期:激情依恋之河深沉而多险 五、应对青少年“青春期烦恼”或“青春恋”的主要策略 第八讲 中学生学业挫败引发的“逃跑反应”及其预防 一、中学生学业两极分化的主要成因 二、中学生学业两极分化引发学困生的“逃跑反应” 三、中学生学业两极分化引发的“逃跑反应”的预防 第九讲 亲子关系发展变化五阶段及父母的应对策略 一、认识亲子关系发展变化的五个阶段 二、确立家长看待亲子关系的两大基本观念 三、家长在处理亲子关系时,要防止五个“误判” 四、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变化中的亲子关系 第十讲努力将中小学生的“发展危机”变为“成长转机” 一、埃里克森的警示:重视青少年的发展危机 二、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性危机 三、中学阶段学生的发展性危机 四、努力将中小学生面临的“发展危机”变为“成长转机” 第十一讲 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一、处理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三种思路 二、深入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处理好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心理需要的矛盾 四、给教师和家长的四点特别提示 第十二讲 校园危机干预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学生” 一、对青少年高危事件的两大误解 二、校园危机干预亟待调整思路 三、校园危机干预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学生” 四、对校园危机干预的再思考 第十三讲 心育活动课的“八个误区”和“八种困惑” 一、心育活动课实施中的“八个误区” 二、心育活动课实施中的“八种困惑” 第十四讲 学校个案辅导的基本思路 一、澄清问题并做出评估 二、建立并巩固信任关系 三、选择自己的辅导理论取向 四、制订计划并引导学生自我改变 五、心理教师要注意的六个问题 第十五讲 心理教师的自我成长 一、心存梦想 二、终身学习 三、勤于实践 四、重视科研 五、笔耕不辍 六、涵养人格 第十六讲 学校心育要“有人做、真在做、能做好” 一、学校心育要“有人做” 二、学校心育要“真在做” 三、学校心育要“能做好” 后记 序言 2019年,我在上海某 地讲课,一位同在黑龙江 生产建设兵团下过乡并担 任过高中校长的老朋友特 地来宾馆看我。30多年不 见,要说的话当然有很多 。但我没想到的是,老朋 友开口第一句就问:“听 说你回杭州之后,做了心 理健康教育。那你能不能 用最短的话,说清楚做好 你现在这份工作的要诀是 什么?”我思考了片刻, 回答道:“无论是当教师 ,还是做家长,或者是搞 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 就是做到八个字:读懂孩 子,理解人性。” 从那以后,这八个字 就成了我对自己的教育理 念最常用、最简洁的表述 。 所谓“读懂孩子”,就 是要熟知一个孩子从出生 到18岁成年之间,他每一 年甚至每半年会走过一段 怎样的路程,会遇到怎样 的发展危机,可能会出现 哪些成长的困惑,碰到哪 些难以顺利跨越的障碍。 要懂得孩子的哪些行为表 现其实是年龄特点的正常 反映,并非什么了不得的 心理问题,孩子又有哪些 很重要的智力品质和社会 化技能,在应该快速发展 的关键期却没有实现“大 踏步的前进”,从而可能 给他今后的人生道路留下 隐患。读懂了孩子从出生 到长大成人的发展“路线 图”和“时间表”,家长和 教师就掌握了教育孩子的 主动权,就能未雨绸缪, 而不会在孩子上学之后暴 露出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 时,弄得自己焦头烂额。 所谓“理解人性”,就 是要懂得人性的基本需求 是什么。无论是刚刚出生 的婴儿,还是八九十岁的 高寿老人,人的本质属性 都是相通的,因为“人道 通于心道”。人性是贯穿 整个生命发展历程的主线 ,它是灵魂,是内核,是 驱动器。不理解人的本性 需求和动力机制,就无法 做好育人的工作。而“理 解人性”的关键是理解马 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 中间三大心理需要,即“ 安全”“爱与归属”“自尊”。 因为最低层次的“生理需 要”,对大多数人而言已 不是问题,而最高层次的 “自我实现需要”,则是中 间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的“水到渠成”。因此,只 有把中间三大心理需要的 内涵理解透彻,并能从操 作层面上在家庭教育和学 校教育的过程中认真加以 落实,才能为孩子一生的 人格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 这八个字看起来非常 简单,但真正读懂它、理 解它,却用了我大半辈子 的时间和心血。 20世纪70年代,在黑 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中学 教师,并没有学过心理学 的我却成了“北大荒”的家 长和学生公认的好老师。 其实,那时我心里只有一 个字——“爱”。我爱我的 学生,付出全部生命的能 量去爱他们,愿意为他们 做无数点点滴滴的小事, 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老师的爱。那时,我常常 应邀到当地的中小学介绍 经验,演讲稿的题目就叫 《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工作 的生命线》。可惜那是一 份手写的稿子,如果能保 留到现在,我真想用马斯 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它 重新做一番分析与梳理。 好在那份演讲稿的核心思 想,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和 灵魂,相信读者看了拙著 ,依然能够感受到50年前 那颗年轻的心在有力地搏 动。 后来,我做了父亲。 那时的我一天到晚忙于行 政事务,对儿子的教育基 本上是“无为而治”。但不 管是“无为”还是“有为”, 该“治”还是得“治”的。现 在回想起来,主要有三条 :一是情感的滋养(现在 叫“爱和归属”),这一点 孩子母亲做得特别好;二 是高度的尊重,尊重他的 自主权(自主学习、自我 管理);三是人格的示范 ,特别要注意引导他领悟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儿子 高中毕业后,从“北大荒” 考入浙江大学,现在是这 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 师。2005年,我被评为 浙江省首届“十佳家长”, 这也从一个侧面肯定了我 作为“父亲”的角色。 到我70岁当爷爷时, 已经“密接”心理学20年。 从孙子出生开始,他每个 月的成长、发展、进步和 不足,包括鸡零狗碎的小 故事、小插曲、小烦恼, 我都用文字和图像记录, 从不间断。我从儿童发展 心理学的视角,仔细观察 他的一言一行,并用电脑 记录下来,同时结合心理 学的理论做出分析、研究 。孙子上小学之后,我基 本上每天要花10~20分 钟的时间,长流水、不断 线地和孙子保持良好的沟 通。我的想法很简单,就 是要把孙子当作一个科研 课题来对待,认真面对孩 子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 对他的“误读”“误判”,努 力为他做一些真正有用的 事情。 从“教师”到“父亲”,到 “爷爷”,再到“心理教师” ,几十年一路走来,是一 个学习的历程、思考的历 程、探索的历程、纠错的 历程,也是一个“厚积薄 发”的历程。我最后理解 并实践了教育的真谛—— “读懂孩子,理解人性”, 这也推动了我50岁以后从 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事业。 我这一路的学习、思 考和探索,与国家对中小 学心育工作的重视和推进 基本是同步的。随着时代 的发展,随着学校和家庭 对心理学知识需求的不断 增长,我的学习、思考和 探索的成果逐渐累积成一 个个传播心理学常识、剖 析家庭教育误区、探求中 小学心理辅导实操路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