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围绕乡村振兴整体战略或具体工作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乡村振兴也成为近年媒体讨论、学术研究、各类会议和论坛的热门话题,并在实践中吸引了大量的项目、资金与行动投入,形成了一系列的典型或示范案例。然而,当前,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如何理解乡村振兴?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何期望?有什么样的需求?其参与和行动的意愿如何?以“倾听农民声音、理解乡村现实、深入学理分析、把握三农本质、找准差异定位、提供行动参考”为目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2021年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5省5县10村深入开展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共收集到农民问卷529份,基层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深度访谈154份(156万字),经分析形成《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一书。 全书分为前言、研究设计、文献综述、乡村振兴的农民视角、乡村振兴的多元分析几个部分,呈现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的整体图景,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提供了参考。 目录 上册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理解与需求 1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2乡村振兴的社会研究 3农民理解的乡村振兴 4农民视角的产业兴旺 5农民视角的生态宜居 6农民视角的乡风文明 7农民视角的治理有效 8农民视角的生活富裕 9不同地区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0不同性别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1不同年龄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2不同文化程度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3不同职业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4外出与留居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5重点村与非重点村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 16农民与基层干部视角的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下册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问题与挑战 1乡村发展的活力 2农民生活的压力 3青年返乡的困境 4粮食安全的挑战 5乡村社会的雇工 6数字乡村的建设 7乡村振兴的政策传播 8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 9乡村振兴中的村干部 10乡村振兴中的党组织 11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 12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结 13乡村振兴的政策过程 14乡村振兴的项目过程 15乡村振兴的旅游幻象 16乡村振兴的重点村打造 17乡村振兴中的适老化建设 18乡村振兴中的社会建设 19乡村振兴中的集体经济 20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21贫富差距及其对共同富裕的挑战 22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和农民关切 参考文献 附录乡村振兴调研问卷 序言 前言 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它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 大历史任务。此后,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社会各界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讨论和行动。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 到,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来自两个群体 ,即官员和学者;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则 集体失语。那么,农民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他们面临 什么困难,有什么期望和需求?为此,我们研究团队设 计并开展了一项“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研究”。我们 深入乡间田野,倾听农民声音,调查农民对新农村建设 的理解、期待和需求。研究成果《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 设》一书在政策、学术和社会层面产生重大影响。 此后,“农民视角”成为学术研究、社会讨论和行 动实践广泛采用的话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 农民主体性、农民知识系统、农民生计逻辑、农民生活 方式、农民参与等方面的理解、尊重和重视。在学术研 究和行动实践中,我们研究团队持续深化“农民视角” ,始终践行“看见普通人、走进普通人、讲述普通人” 的理念,坚持倡导“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的关怀。 在12年之后的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方针,加快推进农业农 村现代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此后,多项相关政策在 各部门相继出台,多种实践活动在各地相继开展。与“ 新农村建设”一样,“乡村振兴”再次成为学术界和媒 体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相关文献已超过10万篇。虽 然不乏真知灼见,但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乡村振兴的解 读、阐述和证明等层面,且再次被官员和学者两个群体 所主导,而看不到农民关于乡村振兴的立场、主张和建 议。可以说,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农民在关 乎自己家乡和自身利益的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与乡村治 理中再次集体失语。为此,我们研究团队计划开展“农 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并于2021年开始具体实施。 围绕“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这一直接 而朴素的问题,我们研究团队延续扎根乡土、扎根乡村 、科学研究的传统,选取河北省、陕西省、湖南省、山 东省、浙江省5省5县的10个乡镇10个村庄作为调研地点 ,以农民、县级和乡镇干部、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等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一对一访谈式问卷调查、半 结构式访谈、小组访谈、主要知情人访谈、座谈会与研 讨会等方式,完成农民问卷529份、各类访谈154份,形 成访谈资料156万字。 作为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的这部《农民视角的乡 村振兴》分上、下两册。上册聚焦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 解与需求。一是呈现农民对乡村振兴及其五个具体方面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 富裕——的理解、期待和需求,二是分析不同地区农民 、不同性别农民、不同年龄农民、不同文化程度农民、 不同职业农民以及外出与留居农民、重点村与非重点村 农民、农民与基层干部在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需求等方 面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下册聚焦乡村振兴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分析乡村振兴实践所面临的村庄多维失活、人口 老龄化、青年返乡悖论等问题和原因,二是呈现粮食安 全、劳动力与雇工、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 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巩固脱 贫成果与实现共同富裕等现实和挑战,三是探讨政策传 播、政策进村、项目进村、示范村建设、农民主体性建 设、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多元主体动员、数 字乡村建设、乡村社会建设等过程和逻辑。 近日,中央再次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部《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正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既需要对乡村发展的动态变化有更深入 的调查研究和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又需要在调查研究和 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更有效的社会政策和更稳妥的制 度保障,更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创新回应乡村发展与农 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我们期望,本 书所呈现的分析和思考能够丰富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 认识与理解,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政策设计和行动 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 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主持、刘娟副教授协调。课题组 成员包括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多位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 士研究生。其中,叶敬忠、刘娟、贺聪志、潘璐、金炜 玲、可靖涵、王艺璇、张森、陈诺、董怡琳、唐成玲、 孔铭、胡琴、王惠、尹瑶、李理想、赵云、张皓迪、赵 泽阳、吕宇航、戴小燕、王莎莎、萧子扬、邵念念、杨 虎、乔璐宁、石晓慧、胥夷、燕思涵、罗智杰、李雪莹 、梁东勤、王良瑞、卢丽芳、乔麒百、暨金果、宋金科 、马文庆、江星星、刘晓倩、董文琪、王慧华、庞敏等 完成了实地调研与调研资料整理工作,刘娟、陈诺、卜 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