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地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
希望这本书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芝老人的心愿。
目录
修订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童年记趣
乱世记忆
初入佛门
大明寺出家
种善寺的香火
太平庵的小主人
新式佛学教育
初闻密法
第二章 入藏缘起
汉藏教理院
传法上师
太虚大师
准备入藏
成都小住
本光法师传奇
福缘轮上的向领江
二十五个比丘尼
第三章 步入西康
嘉定遇贵人
雅安风情
炉城观俗
紧要关头贵人相助
骑马抵达折多塘
泰宁的喇嘛寺和农业实验区
道孚素描
炉霍的奇人趣事
闻名西康的女土司
大金寺的战火
独一无二的甲喇嘛
德格求法
第四章 藏地风情
两个不寻常的徒弟
金沙江的关卡
江达受阻
查验香疤的烦恼
藏兵护送登山
藏军司令的款待
第五章 走近拉萨
西藏纸币
从谭兴沛的遭遇说起
山中奇趣
在罗隆宗巧遇刘曼卿
硕督汉人的生活
康藏人的区别
夏工拉雪山中的神庙
牛厂娃讲笑话
难以入眠的荒原之夜
工布江达见闻
拉萨河中沐浴
第六章 喇嘛生活
进三大寺当喇嘛的学问
在康村的布施
喇嘛寺的管理机构
铁棒喇嘛与习武喇嘛
五部大论与四种格西
上下密院与噶丹赤巴
拜师学经
结场辩经
喇嘛寺的生活
慕朗青波——大愿节
降神的习俗
三大寺的汉人喇嘛
第七章 汉藏关系
拉萨的汉族商人和居民
西藏的贵族
噶厦和西藏的官吏制度
达赖喇嘛
中央政府的驻藏办事处
第八章 咱日山朝圣
圣山的传说
山南路途中的见闻
辅政大臣的款待
米及顶的遭遇
深山遇袭
莲花生大师显圣
尧西朗顿的趣闻
第九章 后藏考察
从拉萨到聂塘
曲水到龙蚌宗
巴朗宗的贵族之家
前藏统治的日喀则
那塘寺的风貌
达拉与朗拉
朝拜神奇的萨迦寺
农产区至拉孜
彭措林——觉囊巴的今昔
江孜的英国势力
金刚亥母寺的传闻
返回拉萨
第十章 西藏办学
重返内地
蒋介石见到了一位汉人喇嘛
衔命返藏
入关涉险
国立拉萨小学小史
藏兵被殴风波
应邀访问尼泊尔
他心通喇嘛的预言
驱汉事件和噶厦政府的通牒
恐怖笼罩的城市
撤出拉萨
后记 曲终人散以后 邢肃芝
序言
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天
,我们来到美国洛杉矶郊外
一所宅子,拜访隐居在此的
邢肃芝老人。在此之前,我
们早就听说这位老人精通汉
藏佛教,是一位修道有成的
高人,一生充满了神奇不凡
的经历。这便是此书的缘起

邢肃芝老人虽年过八旬
,但身体康健,思维敏捷,
记忆力十分惊人。我们初次
的交谈从邢老在西藏的经历
开始。讲到半个多世纪前的
往事,老人家取出了一本厚
厚的照相册,他告诉我们,
这里面的照片全部是他自己
拍摄的,记录着自一九三七
年从他进人西藏开始,入藏
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西
藏十三年的求法和探险中所
遭遇的各种人物。相册的封
面已然褪色,翻开它,一帧
帧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按照
年代的顺序排列着。从这些
照片,邢老向我们展开了他
多姿多彩的一生,道出一段
段传奇的经历。
以后的三年,在整理这
部口述自传的过程中,我们
始终为能有这样的一次难逢
的机缘而庆幸。在近现代史
上,邢肃芝老人虽不是一位
著名的大人物,但他的一生
始终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是一位二十世纪上半叶中
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
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
变的枢纽式人物。他出生于
一九一六年,九岁皈依佛门
,少年时便接受了严格正规
的佛学教育,十六岁时进入
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
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
会会长、近代佛教界的泰斗
太虚大师的秘书,负责整理
太虚大师的演讲。一九三七
年他只身赴西藏,访求藏传
佛教密法,决心将西藏密法
取回汉地,做一名现代的唐
玄奘。入藏途中,他遍访康
藏地区的高僧大德,在四川
甘孜自治州之德格县学习藏
传密教萨迦派密法三百余种
;随后他渡过金沙江进入西
藏,沿途得到国民政府考试
院院长戴季陶、四川军阀刘
文辉、昌都藏军司令索康札
萨和军粮官阿沛·阿旺晋美
的赞助和支持。抵达拉萨后
,进入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
五部大论,曾拜多位著名活
佛为师,包括达赖喇嘛的教
经师领苍活佛。经过七年的
刻苦学习及辩经,于一九四
五年通过在西藏摄政王面前
举行的辩经考试,成为第一
个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
—拉然巴格西——的汉人,
历史上获得这一学位的汉人
仅有两位。其间他四处参访
高僧大德,先后从师于一百
多位藏传佛教各派的活佛,
接受密法灌顶六百多个。一
九四四年藏历铁猴年的二月
,他前往藏南杂日山藏传佛
教祖师莲花生大师的道场朝
拜考察,其经历惊心动魄,
成为进入此山而得以生还的
唯一汉人。一九四五年,他
携带着大量藏传佛教密典满
载而归,回到了重庆,此外
,他随身还携带着一封促成
他一生重大转折的文件——
西藏摄政王达龙扎活佛委托
他带给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

历史的现象与演变离不
开因缘二字,世上的万事万
物无一不是因缘和合而生,
这是佛教世界观的基本思想
。细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每个人在偶然的冲动中,
或在他人的影响下,或经深
思熟虑后所做的每一项决策
,往往形成事物发展的因,
而外在的影响,各种客观条
件的聚合则是促成事物的缘
,因缘的结合与离散形成万
事万法的始与终,主导着每
个人一生的命运,而这些无
数个人因缘与命运的汇合,
又形成了演变历史的大事因
缘,主导着社会变革的轨迹
。对于邢老来说,冥冥中因
缘奇妙的结合,促成了他一
生中的重大转折,使他从一
个近代汉藏关系发展历史的
单纯见证人变成为主动的参
与者。在这次命运的转折中
,他本人对发展汉藏民族关
系的强烈使命感成为转折的
因;而摄政王的亲笔信、与
蒋介石的会面、太虚大师的
鼓励和影响、国民党政府处
理西藏问题人才的短缺等种
种因素的聚集则是缘;因缘
和合,促成了他的入世参政
,成为国民政府的官员,落
实“教育治藏”政策的关键人
物。一九四五年他再次返回
西藏,此时他具有其他人无
法具备的两重身份:既是一
位汉人喇嘛,西藏三大寺的
格西;又是一位奉蒋介石之
命入藏发展教育的国民政府
蒙藏委员会专门委员,教育
部委任的国立拉萨小学校长
。拉然巴格西的身份使他得
到西藏噶厦政府、僧侣们和
上层贵族的尊重和信任,能
够与西藏的政府官员和把握
权力与资源的贵族阶层建立
良好的私人关系,完成连中
央政府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而他的官员身份,则使他能
够直达中央政府,获得在西
藏发展教育事业所需的各种
资源,成功地完成他的使命

一九四九年七月,西藏
噶厦政府乘国民党军队在国
共战场上节节败退之际,发
动了震惊中外的“驱汉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邢老再次
以他的特殊身份,参与中央
政府驻藏办事处与西藏地方
政府的谈判,努力协调汉藏
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最后成功地组织了中央政府
全体驻藏人员平安地撤离西
藏。一九五○年他移居香港
,开始讲经说法,并将藏传
佛教的重要经典——宗喀巴
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
翻译成汉文。一九五九年,
他应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的邀请赴美国讲授藏学,并
定居美国至今。几十年来,
不论是化外为僧,还是入世
参政,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佛
导语
在山柔水温的江南,他叫邢肃芝;
在太虚大师身边,他叫碧松法师;
在荒寒的雪域寺院,他叫洛桑珍珠。
他是第一个获得西藏三大寺,拉然巴格西学位的汉人。
他是蒋介石亲自任命的国立拉萨小学校长。
他的人生横跨汉藏两地,他的身份涵盖僧俗两界。
当年的游记、日记、藏品和照片与他一起走过了二十世纪。
世纪末的口述自传记录了他见证的历史——宗教、民俗、政治、社会、文化……一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一个人的传奇故事。
后记
曲终人散以后
震惊世界的驱汉事件发
生以后,我们这批国民政府
的官员,包括蒙藏委员会驻
藏办事处、交通部直属拉萨
电台、教育部直属拉萨小学
各机构一百多人被迫撤出了
西藏。当时经印度撤出的这
支队伍本来可以走岗拖,借
道锡金,从那里乘吉普车沿
着平坦的大道直达印度的噶
伦堡。但印度的商务代表以
岗拖没有足够的住宿条件为
理由,拒绝了我们的要求。
因此,我们这一批男女老少
只能骑马翻越喜马拉雅山,
经过几天艰苦的行程才抵达
噶伦堡。在噶伦堡,我们受
到了当地华侨团体的盛大欢
迎,并为我们安排了舒适的
住处。不久我们来到加尔各
答,由当时中国驻印度大使
罗家伦设法将我们从印度送
回中国。
蒋介石此时已经撤退到
了台湾,国民党政府名义上
迁到了广州、由阎锡山主持
内阁。这时逃亡到印度的国
民党官员越来越多,由于在
新疆的国军将领陶峙岳率部
向解放军投诚,许多忠诚于
国民党的官兵由南疆逃亡到
了印度,他们长途跋涉,翻
山越岭,历尽种种艰难,有
的为了保存性命,甚至在荒
山野岭上将亲生儿女丢弃,
其境遇比我们这些从西藏撤
出的人更为悲惨。为此,罗
大使专程飞到广州,向阎内
阁争取到了一笔经费以遣返
滞留在印度的国民政府官员
,并安排招商局派轮船将我
们送回广州。但不久国民党
军队在战场上继续溃败,阎
锡山内阁又将政府从广州迁
到了重庆,在大陆做最后的
苟延残喘。
蒙藏委员会曾要求我返
回广州。但为官几年,我对
这个政府已经彻底失去了信
心。我随即向国民政府递交
了辞呈,辞去在政府中的所
有职务。一九四八年赴南京
参加边疆工作会议时,我曾
途经香港,在那里遇到了许
多虔诚的佛教徒,其中有太
虚大师的弟子,也有的曾跟
随贡噶活佛和诺那活佛学习
密法,他们都热切希望我将
来能到香港弘法。有此因缘
,我于是决定移居香港。
一九五○年一月三日我从
印度飞抵香港,恰巧我的老
同学张澄基居士与夫人于想
想女士(国民党元老于右任
之女)此时也在香港,张澄
基逢人便说有一位真正懂得
密宗的人到了,于是便不断
有人找上门来向我请教密法
。不久,我觉得因缘成熟,
便开始讲经说法。我向那里
的佛弟子们讲授宗喀巴大师
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由
于没有汉译本,只能使用藏
文原著,随讲随译,翻译出
的经文分期登载在香港的佛
学杂志上。遇到根器好的弟
子,我也向他们传法灌顶,
这些弟子中有大资本家、银
行的经理,也有警察局的高
级警司,甚至还有外国驻香
港的领事。在我抵达香港后
不久,驻藏办事处处长陈锡
章也偕夫人来到了香港,他
没有继续追随国民党政府,
以后从香港回到了北京。
我在香港讲授藏传佛教
的消息传到海外以后,一九
五七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
学东方语言学院院长卫达理
博士(Dr.Turrell V.Mylie)
亲自来到香港,邀请我赴华
盛顿大学讲学。我接受了他
的热情邀请,但表示要等我
将宗喀巴大师的著作讲授圆
满后才能动身。一九五九年
二月十一日我来到美国,在
旧金山受到当地华人学者及
侨团的盛大欢迎,《金山日
报》专门加以报道。
在我抵达美国后不久,
西藏发生了叛乱,达赖喇嘛
于三月十七日逃亡印度。消
息传到西方国家,引起了很
多人对西藏历史与文化的兴
趣,美国的新闻媒体争相上
门对我进行采访,又有不少
大学和学术机构邀请我去主
讲西藏佛教文化。此后,我
以专家的身份参加美国联邦
政府的工作,直至退休。
……
随着藏传佛教的流行,
西藏文化、历史和民俗也不
断引起海内外人们越来越大
的兴趣,各类介绍西藏的书
籍刊物也因此而流行于市。
然而对于西藏的过去,人们
所知甚少。历史上西藏一直
与世隔绝,在语言隔阂、地
处高原、交通不便的旧时代
,像我这样的外人有缘深入
这块神秘的高原,学习藏传
密法,并亲身体验那里的生
活与民俗的人少之又少。在
当年入藏的途中,我曾将沿
途的所见所闻做了详细的笔
记,并在一九四五年回到重
庆时将这些笔记整理成册,
交付一家出版社。但出版社
认为我的书稿中含有太多地
理和民情的描述,唯恐为外
人利用作为有关西藏的情报
,建议我不要出版,如此一
拖便是几十年。
一九九八年,我在洛杉
矶与张健飞、杨念群两位年
轻学者相逢,交谈之下,他
们对我过往的经历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并愿将其撰写成
书。有此因缘,我欣然允诺
。他们二人对我进行了数十
小时的录音采访,综合整理
了我几十年前的笔记与照片
,写成此书,较全面地记述
了我前半生的主要经历,尤
其是与西藏有关的这一段历
史。三联书店承接了这本书
的出版,总编辑董秀玉女士
和编辑部主任孙晓林女士热
心襄助,责任编辑郑勇先生
为此书投入了大量精力,提
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对于他
们的热情与辛勤工作,我深
表感谢。希望读者通过我个
人的经历能多少了解一些西
藏的过去和它的传统文化、
藏传佛教的精深奥妙、汉藏
民族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
近代佛教事业的兴衰起落。
作为一个忠诚的
精彩页
第一章 童年记趣
乱世记忆
我于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生于南京,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位兄长,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的父亲是个商人,在南京和宝应县城经商,母亲在家中操持家务。我的全家祖辈虔信佛教,父母亲常年拜佛,叔父也是出家人,在扬州平山堂大明寺担任方丈。小的时候母亲带了我去看望外祖父,外祖父见我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将我带在他的身边,就这样我跟随外祖父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童年。
外祖父的家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只相隔几条街。外祖父姓沈,在宝应县城开了一间衣店,买卖旧衣服。那时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大部分的衣服来源于县里的当铺,当铺给顾客三个月的时间赎回所当的衣物,如果三个月过后顾客不来赎取,当铺还可以再延期三个月,到了六个月时还没有人来赎,当铺就可把衣服自行处理,卖给衣店,衣店把这些衣服转手零卖。因此每当宝应县城当铺中的衣服到期没有人赎回时,当铺就将这些衣服交给外祖父的衣店。这些衣服有不少是质地上等的货色,因为不好的和不值钱的衣服当铺是不会随便接收的。
在我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个十分守旧的人,他思想非常保守,而且为人很固执。外祖母则为人和蔼,勤劳贤惠,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妇女。外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也就是我大舅,从小在家受尽了外祖父严厉的家教,终于有一天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离家出走逃到了上海,从此不再回家。次子,即我的小舅舅,不是我外祖母所生养,而是外祖父早年在外面有外遇时的结果。他长得很英俊,但喜欢成日在外面游荡,或许是受不了外祖父的管教。大舅出走后,外祖父为了防止小儿子步老大的后尘,将一条铁链子拴在他的脚上,只让他在屋子里活动,不准出屋半步。
我那时只有四五岁,不明白为什么小舅舅脚上要戴锁链。去问母亲,母亲告诉我小舅舅因为不听话到处跑,所以外公要把他锁起来。那时候还是军阀割据的旧时代,父母可以随便管教子女,没有任何法律的限制。到了小舅舅该结婚的年龄,外祖父为他迎娶了一位苏州姑娘。新娘子容貌漂亮,也十分贤惠。但尽管成了家,小舅舅却依然被外祖父强制锁在家里,没有活动的自由,只能与妻子相伴,终日生活在自己的小房间内。眼看着小舅舅被关在家中无所事事,外祖父便要他练习裁缝手艺,白天给人家缝制衣服,到了晚上就和妻子睡在同一个房间里。我这位小舅母为小舅舅生了一个女儿,可是产后没有多久,她便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就死在和小舅舅朝夕相处的房间里。那时我年纪还很小,记得小舅母去世的时候,我坐在小板凳上,好奇地向小舅舅住的屋里张望,只见小舅母很安详地躺在床上,邻居们来来往往,为她换上寿衣,准备装入棺材。发丧时小舅母的娘家没有任何人来,大概她是个穷困家庭的女子。小舅母去世以后,外祖父心里明白他再也拴不住小儿子的心了,于是主动去掉了小舅舅脚上的锁链。
获得了自由,小舅舅如出笼之鸟,远走高飞,从此就杳无音信,留下了自己幼小的女儿与外祖父相依为命。当时我的外祖母已经去世,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外祖父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尽管外祖父对自己的儿子十分严厉,但对我这个外孙却非常宠爱。他教我认方块字,读《百家姓》,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我的记性好,有时外祖父不记得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就来问我,我准能帮他找出来。自从外祖母去世,小舅舅出走以后,外祖父便不再做买卖,靠放债收利钱生活。附近做买卖、开饭店的人都喜欢向他借钱,于是外祖父每个礼拜就要出去转一圈到各家收债。靠着利钱的收入,我和外祖父生活过得相当不错。记得不少饭店欠外祖父的钱到期不还,外祖父收不到钱,于是就干脆带了我去这些饭店吃饭,爷孙俩吃完了也不用付钱,抹一抹嘴就走,饭钱从饭店欠的债里扣除。到了我八岁的那年,外祖父去世了,临终前他一把火烧掉了手上所有的债据,从此与乡亲们两不相欠。
我童年的时候,中国正处在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我的家乡是军阀孙传芳的势力范围。
大约在我六岁那年,北伐军打到了江苏,与孙传芳的军队在运河一带激战。这一仗打下来,孙传芳大败,记得那时国民革命军使用的武器非常落后,不少士兵手里拿的是长矛或钩镰枪,全凭湖南人强悍勇猛的士气冲锋陷阵,打败了强敌。孙传芳曾经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懂得军事,占据了江南富庶之地,号称五省总司令,势力强大。当时他的一部分军队驻扎在宝应县,我和外祖父出门时常看到军队在操练。
不久,孙传芳联合了山东军阀张宗昌的力量反攻国民军,一直从徐州打到瓜州。这时南京的指挥官是白崇禧,指挥国民军在南京与镇江之间的龙潭再次大败孙传芳的军队。这一次孙传芳的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潮水般地日夜兼程向北方落荒而逃,路过宝应时,我看到团长坐在轿子上被人抬着,士兵则是一路抢劫而来,可以说是遇店便抢。这天我父亲正好出门办事,劈面遇到一伙刚抢完布店的败兵,正在把抢来的布匹装在一辆黄包车上准备拖走,见到我父亲,不由分说便当场抓了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1:08